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浅析欧阳修散文中蕴含的艺术魅力——“六一风神”的特色及内涵

2020-11-18 05:40:01
相关推荐

欧阳修是宋代的散文大家,在散文创作方面,力求新意,不受成规的约束,经常从感情出发,信笔所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六一风神”。所谓“六一风神”是指并不刻意选择人物、场景以及按照某种寓意的逻辑来组织内容,只是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散漫不经心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事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这种绝世风神的特点是: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纯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

本文从欧阳修散文的在行文、布局、情韵和语言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六一风神”所表现的艺术魅力。

01

在行文方面:平易自然,有婉曲之美。

欧阳修的散文是在同“西昆体”的典雅华贵和“太学体”的险僻生涩中建立起来的,平易自然,婉曲有致,是他创作的典范。他总结为人为文之道,首重平易自然。说:“君子之欲着于不朽者,有诸其内而见于外者,必得于自然。”不过,他所以提倡平易之同时,也重视文采者,是将平易和文采统一于“自然”的条件之下。嘉佑元年(公元一○五六年),在《与渑池徐宰书》中,说到人之为文要讲究“精择”、“峻洁”,而“不必勉强”,“须待自然之至”,便是很好的例证。

人所共知,欧文渊源于韩文,但不等同于韩文,而是在作品风格上别树一帜。韩愈的文学主张虽然标榜“文从字顺”,但同时也强调“调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于是韩愈的作品,给人一种尚奇好险的印象。欧阳修不然,他在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便针对韩文奇险的弊病,呼吁学者“勿用造语”、“取其自然”,并在自己从事创作的时候身体力行,倡导平易自然的文风。

南宋的朱熹虽然对欧阳修的经学研究颇有疵议,却说他的文章“十分好”,并且指出“欧公文章及三苏文好处,只是平易说道理,初不曾使差异底字,换却那寻常底字。”指的正是尚奇好险之弊。

又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记载杨东山对欧文的评价。杨东山将欧阳修平易自然的文风,比作饭中正味,养而不餍。他说:

欧公文非特事事合体,且是和平深厚,得文章正气。盖读他人好文章,如吃饭。八珍虽美而易厌,至于饭,一日不可无,一生吃不厌。盖八珍乃奇味,饭乃正味也。

或有人以为文章平易,必然平铺直叙,质木无文,其实不然。我们细读欧阳修散文的“平易自然”是与“婉曲有致”相结合的。他的行文大多善用“纡徐”、“ 柔婉”的跌宕之笔,曲折感人。

例如宋仁宗景佑三年(西元一○三六年),欧阳修贬谪夷陵途中写的《读李翱文》,就是一篇朴实无华而又婉曲多致的代表作。作者在身受不公平待遇的时刻,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国家安危,朝政利弊。文中抒发忧国忧时之情,和对朝廷忠奸不辨、是非不明的忿懑,可说是翻转跌宕,于平易自然中见婉丽精巧之笔。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删。......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全文总共不足四百字,而文字本色,不事雕饰,却七折八转,跌宕起伏,最后几句画龙点睛,感情慷慨而深沉。清林云铭《古文折义》卷十四评点本文时说:“文之曲折感怆。能令古今来误国庸臣无地生活。”

02

在布局方面:纡余委备,有抑扬之美。

苏洵是首先而且精确地评论欧阳修散文风格特征的学者,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他说:

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真正道出了欧文纡余委备、条达疏畅的特点。以后王安石在《祭欧阳文忠公文》里, 也揭示了欧文豪健俊伟、雄辞闳辩的另一特点,如云:

形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 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我们如果把欧阳修散文中的“豪健俊伟”、“雄辞闳辩”,揉合在“纡余委备” 、“疏达条畅”之中,其作品便形成了文章的抑扬顿挫,慷慨 叹的艺术特点。这种情形正如清朝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上说的:“欧公情韵幽折,往反唱,令人低回欲绝,一唱三叹,而有遗音,如啖橄榄,时有余味”。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与高司谏书》节选

《与高司谏书》一向被认为是欧文接近韩文雄放风格的作品。方苞评点此文说:“欧公苦心韩文,得其意趣,而门径则异。韩雄直,欧变而为纡余;韩古朴,欧变而为美秀。唯此篇骨法、形貌,皆与韩为近。”其实,玩味这篇文章的笔法,还是深深地烙上了欧文“纡余委备”的风格印记。作者虽然怒不可遏,义愤填膺,对高严乱斥责,但是,仍然坚持以迂曲往复,从容说理的方式,达成克敌制胜的目的。

文章一开笔,就遥接十四年前的往事,用了三个层次,徐徐回顾对高若讷,其人品质的认识过程。十四年间,共有三“疑”,终于转为今天的“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三“疑”而一“决”,给文章造成顿挫起伏之势,使一篇本属私人往还的书信,陡然之间,卷起了狂涛巨浪,耐人寻味。

作品进入正题后,还是没有顺理成章地严辞怒斥,而是采逆笔取势的手法,纡曲设辞,表面上似为高若讷开脱,实际上则是采取以退为进的手法,揭穿其伪君子的假象,还其“君子之贼”的本色。

文字如江河流水,自高而下,顺势而成,有引证历史事实,以古类今的;有踔厉风发的议论,有义正辞严的痛斥,如“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等。但通览全文,文章以徐缓的说理,迂回的假设,曲折的语言,从多方面体现欧文的风格特点。

另一篇文章《樊侯庙灾记》,是欧阳修驳斥樊侯神灵降灾的文字。主旨是说郑地的一个盗贼,剖开樊侯庙神像的腹部,取走其中的东西,接着发生风雨冰雹之灾。迷信的人认为这是樊侯震怒的后果,于是作者便针对此点,提出了反驳,文曰:

余谓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 与汉长久。《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欤?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京、索间,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宜矣。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瞋目一顾,使羽失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然当盗之倳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而反贻怒于无罪之民,以聘其恣睢何哉?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耶?岂其灵不神于御盗,而反神于平民, 以骇其耳目邪?风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以滥用之耶? ——《樊侯庙灾记》

观本文笔法,作者开始并不急于反驳,而是采欲擒故纵之法,补叙樊侯生前功绩,以及立庙郑地的原因,并描写他在鸿门宴上威武不屈的形象;将文笔故意宕开一步,为下文批驳蓄势。进入正面驳斥时,连用五个反诘句型,步步进逼,环环紧扣,有板有眼,有理有据,使迷信说法难以立足。文章转折不穷,跌宕生姿, 有排山倒海之势。明人唐顺之称赞本文说:“文不过三百,而十余转折,愈出愈奇,文之最妙者也。”正可印证欧文在佳构布局方面,那种纡余委备,抑扬顿挫的特色。

03

在情韵方面:情韵线绵邈,有阴柔之美。

清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说:“宋朝欧阳、曾公之文,其才皆偏于阴柔之美者也。”并对阴柔之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 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可见,具有阴柔之美的作品,有着饱含深情,令人神往的韵味。《醉翁亭记》,历来被人叹为“欧阳绝作”。它潇洒顿跌,情韵绵邈,最能体现欧文的阴柔之美。明人茅坤誉为“昔人读此文,谓如游幽泉邃石,入一层才见一层;路不穷,兴亦不穷;读已,令人神骨翛然长往矣。此是文章中洞天也。”揭示了该文的主要风格特点。

今观此文,不但着笔于记“亭”,更着力于表现“醉翁”的心态,以“乐”为中心,展示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它由勾画醉翁亭四周优美的自然环境入手,从“环滁皆山”到“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再到“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到“水声潺潺”的酿泉,到“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一步一景,层层推进,通过描写林泉相映之美,山水寄情之乐,推出了“醉翁”其人,更推出了文章的主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是“醉翁”身处优美大自然中“乐亦无穷”的情趣,然而“醉翁”的山水之乐,还有更深一层的内涵,那就是与民同乐。文中对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游之乐的描述,就充分勾勒出这种与民同乐的场面。所谓: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蓛,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其间,太守醉也。

在生动的画面里,将滁人游山之乐与太守宴游之乐结合起来,优美的山光水色, 加上百姓的安居乐业,使这位所谓“醉翁”太守,感到无穷的乐趣。

最后,描写夕阳西下,太守与宾客兴尽而归的情影,并由“游人去而禽鸟乐”,引出对本文主题的议论。全文蕴蓄着充沛的感情,无论写景、叙事、议论,都跳跃著作者发自内心的愉悦。文章像一首抒情诗,紧扣一个“乐”字,写得从容婉曲,笔墨酣畅,尤其在句法方面,更是骈散结合,长短得宜。又欧阳修在本文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它有规律地散见全篇,反覆出现,加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抒情气氛,也强化了文章 叹的韵味,读起来琅琅上口。

04

在语言方面:含蓄蕴藉,有清醇之美。

欧阳修的散文,富有一唱三叹,情韵绵邈的韵味。朱熹评论欧阳修的文章时曾说:“欧公不尽说,含蓄不尽。”魏禧也指出:“欧文之妙,只在说而不说,说而又说,是以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他作的岘山亭记,就是这样一篇含蓄蕴藉、绵邈清醇的作品。

说起《岘山亭记》,不能不先说“岘山”的地理位置,和“岘山亭”的来历。依照记载:岘山,在今湖北襄阳南面,东临汉江。晋初,羊佑镇守襄阳,功绩卓著。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建羊公庙纪念他,并在他游山休憩的地方建岘山亭。杜预平定吴国之后,将功绩刻于二碑石上,一直岘山之上,一沉汉水之中,以为即使将来陵谷有变,终究有一碑石留存人间,名声可垂后世。岘山因为这两人而闻名于世。宋神宗熙宁初年,史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扩修改建岘山亭,“又佑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并以自己的官衔命名为“光禄堂”。史中辉与欧阳修交情友善,托名襄人为他立碑记功,并请欧阳修为之作记。欧阳修素来反对沽名钓誉,但碍于朋友情面,又不便断然拒绝,所以行文之际颇费斟酌,因而写下这篇含蓄吞吐的名作。

作者对史中辉的好名举动,绝不点破,只是慨叹羊祜、杜预的“汲汲于后世之名”,尤其对杜预的贪名勒石,更是语含讥讽。话语之中,规劝史中辉立碑记功之举大可不必,情意已在不言之中。说到史中辉时,写道:

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事于石,以与叔子(羊祜)、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文章含蓄蕴籍,笔姿摇曳。它以古喻今, 叹再三,写得意味深长,既敷衍了朋友的请托,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一篇难于下笔的文字,在作者手中写得如此言约意远,藏锋敛锷,真不愧大家手笔。所以,何焯称此文“言外有规史君好名意。盖叔子是宾,光禄堂却是主也。史君非其人而尤汲汲于名,公盖心非之,妙在微讽中有引而进之之意。”《古文辞类纂》卷五十四引姚鼐语曰:“欧公此文,神韵缥缈,如所谓吸风饮露,蝉脱尘埃者,绝世之文也。”

05

结语

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说,欧阳修的散文艺术是“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清代姚鼐于《复鲁絜非书》中,认为欧阳修的文章偏于阴柔之美。所谓阴柔之美,他形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于寥廓。”这就是被前人誉为“六一风神”的总体形象。

欧阳修的散文艺术成就,不仅对曾巩、王安石、三苏有直接影响,就是宋代散文的繁荣与发展,也因而起了重要作用。他是继韩愈之后,我国散文史上又一座历久弥新的丰碑。其独特的富于魅力的六一风神辉耀当时而光照后世,堪称古代散文艺术的瑰宝。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奇思妙想的作文四年级400字 争论作文500字左右初一 这样想象真有趣300字作文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作文三年级 我与书的故事作文400字 我的心愿500字优秀作文 有志者事竟成英语作文 我的语文老师作文500字 一言一行总关情作文 借物喻人的作文400字 向雷锋学习作文 音乐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 一朵美丽的浪花作文 关于春天的作文300字 童年趣事作文350字 令人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关于文明礼仪的作文 friendship英语作文 关于圣诞节的英语作文 关于雷锋精神的作文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 关于拔河比赛的作文 美丽的校园作文400字 人间处处有真情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100字 童话故事作文200字 21年高考作文 他一一了作文 为别人喝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