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语文教学 让我们多经历写作过程吧

2020-11-18 12:40:01
相关推荐

对于文章的研究,现在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静态研究,一种是动态研究。

静态研究的焦点是放在写作的成品——文章上 ,研究的方法是分解法——把文章分为主题、题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文体、文风、修改八大块,这种静态研究对认知什么是文章有好处,但这种静态研究对写作行为的指导没有直接的意义。

动态研究就是研究文章写作过程的行为规律,写作过程研究方法是步骤法,这种动态研究,不是写作知识的传授,而是写作过程的启示与指引。

我们的阅读教学大多采用的是静态研究,而作文教学大多采用的是动态研究。

从客观事物到最终成为文章,中间要经过主体的头脑的思维过程。

研究这个过程的古代文论很多,写作过程的研究,最早的文献资料可以追溯到《论语》里有关国家行政公文制作的记载,系统阐述的理论首见于陆机的《文赋》,虽然经过刘勰《文心雕龙》和后来者的深入研究,却始终没有得到普遍的关注——没有附和者也没有反对者。

学术界一直关注的则大体在于写作产品的分析研究,也就是对文章的静态研究。而现有的语文教学也大多采用这方面的研究的成果而进行教学。

直到后来,随着读者中心论、系统论和心理学的崛起,和写作过程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人们才开始逐步注意对写作过程的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让我们对文章的创作过程有了一种清晰的认识。也有老师开始尝试语文教学采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教学。我就是这方面教学的思考者之一。

这里,我借用陆机《文赋》中的“物意文”的概念和关系来说明一篇文章的生成。

这种“文”之生成的过程是:物——物意化——意物化——文。

这里的“物”是指客观事物,语文生成的始点,是作为主体感知的触发物,当主体感知到触发物时,他分为有意感知和无意感知,这两种感知,和谐统一在一起,让主体感知到触发物的各个特征,也就是这个触发物的某种记忆印痕,这种记忆印痕是以整体来反映触发物的,储存的记忆印痕是有意感知和无意感知的整体叠加。

这里的“物意化”是指当感知的触发物在主体留下某种记忆印痕时,这些记忆印痕会与以前的某种记忆印痕的某种属性产生时空上的某种联系,从而形成新的一个或一组记忆印痕,这种记忆印痕已经和主体的某种情思、认识感受、概念等连在一起,这就是“物意化”。

这里的“意物化”是指当主体根据情境的需要,要表达某种由触发物引起的认识,感受,思想和情思时,他就要确立他要表达的那一种情思、思想、感受,文章里叫立意,通常所说的是主见,心理学上讲的是人的能动性,按照需要的意,以需要的意为核心,把“物意化”的各种记忆印痕中的最能表现立的意且自己有独到体察的内容抽取、发掘、突显出来,根据主次详略加工裁剪,确定一种最易表达的体式,推敲其被加工裁剪的各种记忆印痕之间的关系,按次序将其组织在一起,这个过程就是“意物化” 。

这里的“文”就是用“语言文字”把这个“意物化”的东西一一比照,逮住其意,用“语”或“文”把“意物化”的思维成果转化为语言文字成品。

我这里要强调是,要把“物——物意化——意物化——文”这个过程看成一个整体,经历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才是积累了一次语文的基础,才是经历了一次语文能力的训练。

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不断的螺旋式回环往复,最终完成产品“语”“文”的,这样的“语”“文”就不仅仅只是普通的语言符号了,他既包含了个人的体验、当下的情境,又融入了主体对现实的再现,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追问,这样的“语”“文”成了体物、言志和载道的合金,这样的“语”“文”才是有生命力的。

综上所述,如果“基础”的解释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的话,那么把“物——物意化——意物化——文”这个过程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相对独立的单位,这个单位我们称之为语文的基础。

这样,当我们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达到某一个点之后,主体就通过“语”“文”就可以构成一个纵横古今、横亘天地的浑圆世界。

当然,这样的语文,是从简单到复杂,从通俗到高雅,从低端到到高端都产生过大量的经典之作,这样的语文基础积累和提升,也是一种从简单到复杂,从通俗到高雅,从低端到到高端的螺旋往复的过程,这样的积累和提升才叫语文的基础,能够熟练掌握并疏通这个过程的能力才叫语文能力。

中国传统教育从语文的角度应该是成功的,原因是中国很早就拥有了《文赋》《文心雕龙》等优秀的理论指导,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大多是遵循了语文的基础生成的规律。因为中国的诗词歌赋都是言简义丰,音韵和谐,易于记诵,让人浮想联翩的,记住的 “语”“文”是一个一个有生命艺术的整体的东西,经历的是螺旋往复的揣摩的生成过程,而不只从静态的角度去分析。

且看曹雪芹的《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中的教与学。黛玉老师要求香菱读《王摩诘全诗》五言侓诗一二百首,要细心揣摩透熟,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再读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然后再把陶渊明、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再看香菱,按照老师的要求,勤奋的去做,果然从不会写诗到能写诗了。这就是着力于 “语文基础”的积累和提升,去发展语文能力。

在《孙权劝学》中孙权劝吕蒙要“担当涉猎”,吕蒙就学,果然不再是“吴下阿蒙”,诸葛亮读书也是观其大略,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些都是遵循了“语文基础”的积累和提升发展出了语文的能力的例子。

如果我们明确了什么是语文的基础,语文就有了载体,而且也找到了语文的着力点,也就是如何训练和培养语文能力了。这样的语文就不只具有了躯壳而且也拥有了灵魂,并都统一在一起了,这样的语文就活了。

这样,我们编撰教材的意图,老师的教学,学生的自学,考试的标准,就都找到了一个着力点,这么多力统一在一个着力点上,语文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语文教学,让我们多经历写作过程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感动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作文350字 读后感作文350字 端午节的作文400 三年级秋天作文300字 a4作文纸打印 学骑自行车的作文 做蛋炒饭的作文 舞狮表演作文 我的小传 作文 新学期的目标作文 开学的作文300字 幸亏有你作文 关于放风筝的作文 我的烦恼500字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800 下大雪的作文 写春天的作文300字 在什么中成长作文 新学期作文400字 描写绿萝的作文 洛阳桥作文 餐桌前的谈话作文 读书的重要性作文 水浒传读后感作文 这也是课堂 作文 新年的作文300字 这也是课堂作文 写事作文350字 雪的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