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朱强原创诗歌散文:故乡风土故乡人

2020-11-19 08:45:01
相关推荐

故乡风土故乡人

——谨以此文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期盼祖国早日统一

作者:朱强

引子:乱世离家骨肉分,唯念乡土养育恩。命运多舛心不变,落叶必思归故根。

又逢一度清明节,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不仅仅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我们存在,自己父母及先辈的恩泽是断然不会忘记的。他们虽已久离,但就像《寻梦环游记》里讲的一样,家族先辈的历史是需要后辈牢记并传颂的,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这篇文章中讲述的三个故事,都和国共战争时期赴台“老兵”有一些关系。文章的前两篇,是我前几年写过的两个单篇,其中《家乡的味道》还曾在行业报纸和杂志上发表过,第三篇也是酝酿思考已久,这个清明节期间才动手呈现在显示器上(信息时代无纸化,让人都快不会写字了)。现在放在一起,也许读起来更是别有一番感悟。其实这些也都是旧闻,或亲眼目睹之,或道听途说之,可是无论如何,凡世间众生万物万事,只要存在,必定有其中的道理……

家乡的味道

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对家乡的感觉也不一样。人们总是用一种最难忘的味道,来铭记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这是19年前我遇到的一件事情,可每每想起,总是让人难以释怀。

这里说的表叔,是我弟媳娘家的亲叔叔,机遇的因缘,有幸接触过。表叔是解放前撤往台湾的国民党老兵,两岸三通后局势缓和,才想法设法和弟媳一家人联系上。由于表叔曾在台湾地方担任过公职,当时受身份所限,只能通讯联系。直到1999年4月的时候才机缘促成,允许回大陆探亲,他和夫人在鲁南老家住了十几天,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虽以“三通”,但当时回台之路并不容易,需要在济南乘飞机经转上海、香港,才能返台。当时时间还算比较宽裕,表叔二人到了济南,在我家住了三四天,我和妻子陪着他们二老把济南逛了个遍。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的美景,让老两口游玩的流连忘返。

几十年的隔海相望,几天的短暂团聚,让人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在表叔临走的前一天下午,我们一边聊着天,一边忙着整理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这时候,表叔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卡片,仔细地看了一眼,抬头对我说:“侄子,你还得帮我办件事,再帮我买上几根胡萝卜。”

买胡萝卜干什么?我不由得一怔。他们明天就要启程返回台湾了,难道台湾还缺少胡萝卜?表叔看到我一脸的不解,笑着说:“虽说台湾也有胡萝卜,可这件事是我受人之托,买早了怕放不住,就没告诉你。”

我从表叔的讲述中了解到了实情。让表叔捎带胡萝卜是他的连襟,也是山东去台的一位老兵,他们都是跟随部队撤到台湾的。在台湾他们先是同一个部队战友,复员后又成为了亲戚。表叔的连襟还不到20岁,就被抓了“壮丁”,进了国民党部队。离开家时,他的母亲怕他路上饿着,把家中仅有的几个胡萝卜塞给了他……几十年过去,他总是难忘离别的那一幕,难忘家乡胡萝卜的味道。

表叔的连襟身体不太好,行动不便,实在是回不了大陆了。在表叔回大陆探亲之前,他再三嘱咐表叔,特别想家,特别想吃家乡的胡萝卜。让表叔回台湾时,千万想着要给他捎上几根老家的胡萝卜尝一尝。

听完这段感人的故事,我匆忙骑上车子,向附近的农贸市场奔去。天刚蒙蒙黑,市场并没有几个人,买东西的商贩等待着收市。我问了好几个菜贩,都说没有胡萝卜了,连跑了附近两个农贸市场都没买到。明天一早,表叔就启程回台湾了。他们千里迢迢的来了,只提了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我这当侄子的都办不到,急的我真是团团转。人急生智,后来我想起之前在单位食堂吃饭时,看到过有胡萝卜,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直奔单位食堂。我给值班的郑师傅说要找几个胡萝卜,郑师傅爽快地就答应了,在仓库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给我找到了几根满是泥巴、开始冒新芽的胡萝卜。

当我回到家中,把这几根不起眼的胡萝卜放到表叔手中时,他老人家连声说了好几个“太好了!太好了!”。

其实表叔走的时候,只带了四根胡萝卜,由于海关对动植物检疫查的比较严,他还单独把胡萝卜放在外套口袋里才过的海关。他们回到台湾后不久,就打来电话,一是感谢我们的盛情款待,再就是代表他的亲戚向我们表示感谢,他的连襟说捎回去的胡萝卜,还是离开家乡时那种甜甜涩涩的味道。

谦逊赢商机

这是发生在近30年前的一件真实事例,那时我还没参加工作,正在一所中专读书。一天放学回家吃晚饭的时候,父亲对我和弟弟说起一个青年人做人做事的一个细节,让我牢记至今……

那天父亲说:“一件小事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你们以后还要多学学你旭伦哥。” 我和弟弟都没明白父亲为何说起这种话,只是默默地听着。

当时三十出头、年轻有为的旭伦在鲁南一个区县粮食局里当负责人。父亲承包了旭伦负责的一个小型基建工程,所以那一阶段他们在工作上经常接触。

在内地招商引资刚刚起步的年代,父亲干的这个工程正是旭伦哥所在的粮食局和台商合资建的一个粮食加工项目。投资建厂的台商李老板是解放前赴台的老兵,后转为经商。两岸政策开放后,他不忘桑梓,满怀热情返回大陆投资家乡、回报乡亲。

在那天的签字仪式上,双方签完字后,李老板从口袋里取出一枚小小的签名手章印鉴,在合作协议上轻轻按上。这时旭伦看到递过来的盖着台商李老板精致小巧印章的协议书,想想自己兜里自己那枚硕大的签名章,让他迟迟无法在自己的签字上落印,他抱歉地向台商李老板解释说自己的手章没带来,过后再补签名手章印鉴。随后,旭伦就及时地去刻了一个比较小的手章补盖在合同上。

后来当别人问起旭伦当时让人费解的举动时,旭伦说人家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一位老人,自己是一位年轻人,本来就应该谦逊一些。在合同上就是要体现平等,人家出资多、年龄大,但人家盖的印章小,咱出资少、年龄小,咱把大印章往合同上一盖,虽然比较简单,可既显得不礼貌,也不美观协调,还显得咱不懂事。

其实也许一般人不会计较某个事情过程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但恰恰是旭伦的一个小小的举动,赢得台商更多的信任和大家的认可。后来台商李老板了解了事情的缘由,再加上日常的交往接触中,旭伦的为人做事均处理得比较妥当,赢得了李老板的好感,又加大了在当地的投资。

旭伦也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和涵养,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为自己赢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前些年扎实能干的旭伦哥成为了鲁南地区一知名抗日旧址及古城旅游景点的管委会负责人,在新的岗位上,他为家乡的发展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这件事虽然我没有亲眼目睹,只是从父亲的转述中知晓了事情的大体经过,但我相信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这些做人的道理也让我受益终生。

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教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中最中肯的话。现代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白金法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善有善报,这不是迷信,也不是唯心,其实有时一个小小的善念,一点小小的善举,都有可能为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落叶归故根

说实话,我对台湾的风土人情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这些年来,身边的亲属、老乡时不时地就能说起台湾“老兵”轶闻逸事。前几年,我还读了廖信忠写的《我们台湾这些年》等书籍,当然,龙应台先生的《野火集》《目送》等等大作也是拜读过的。也从一些张国立主演的影视剧中看到过,从诸多的媒体上读到过有关“荣民”的悲欢离合,人际遭遇。

这也是一位台湾“老兵”的故事,也是真人真事,是我大姐婆家的一位长辈。幸运的是老人家叶落归根了,耄耋之年享受到了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权且将这位爷爷辈的“老兵”尊称为“郭老”吧。

我对郭老的了解多数是从姐姐和姐夫口中得知。郭老在世的时候,我曾在大姐家有过一面之缘,当时他已回来有三五年的光景。八十多岁的老人,身材瘦长,耳朵硕大,慈眉善目,倒也不显老态龙钟,让人丝毫看不出他年轻的时候受过颠簸流离。

郭老在台湾几十年一直茕茕孑立。解放前,他被国民党抓壮丁时,就是老家一普通农民,年轻的时候个子很高,一米八多的大个子,相貌不出众又穷,加之瘦又没有文化,虽也有人提过亲,但就很难有人相中了,只落得鳏夫孤独大半生。除了有一晚年相认的干闺女,偶尔照顾他的生活,并没有至亲,到了老年,看到身边的战友故人渐渐老去离去,难免有几分凄凉。幸好老人在老家时学会过做豆腐,退伍之后,自己干点磨豆腐的营生,勉强维持生活,才避免了挨饿遭罪。

80年代末期,台湾当局刚一允许通信时,目不识丁的郭老就托人代写书信,委托大陆老家的当地政府帮着查找亲人。当时虽然改革开放好几年了,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谁家有地富反坏右、里通外国之人,那是罪不可赦的,导致县里的台胞(侨)办的工作人员多次到郭老的故里寻访,可屡未有果。在当地,郭老的家族也算是望族,仅郭老的叔伯堂兄弟就有十几人之多,可大家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人敢出面承认有这样一位亲属。郭老的二位亲侄子当时也有顾虑,可大侄子思来想去,世道再变,可远在台湾遭罪的亲人毕竟是自己的亲叔叔。在工作人员再次登门的时候,就认下了亲戚。

郭老叶落归根是奔着自己亲侄子来的。侄子和郭老之间先通信,再到邮局通电话(除了单位办公电话、邮局公用电话,那时的农村农民家还没有电话),相互了解彼此的情况。再后来,郭老办好通行证,随着“老兵”回大陆探亲团,回到老家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巨大变化。经过考察,感受到的是社会的稳定,家族的兴盛,亲人的氛围,尤其是侄子一家人的诚恳,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深打动了郭老,萌生了回乡安度晚年的决心。当时的大陆虽然物质还不太丰富,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已经走在奔小康的路上了。郭老返回台湾,就和当局交涉,一次性取回自己的养老金,将房产折价卖给了义女,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大陆自己家乡的怀抱。

现在时逢和谐盛世之年,我们无法体会到崩离的国家、残酷的战争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但在那个年代,远离家乡的多数“老兵”脱下戎装,变成了“荣民”,苦其一生,艰难度日。年代愈久,他们对家乡、对亲人是越发思念的深切,能回来的,拼了老命也要回来。回来后的郭老生活起居时由他的亲侄子一家照顾,当时他的侄子也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叔侄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四世同堂,其乐融融。郭老了却了心愿,寻找到了心灵上的归宿,安享了余生晚年。前几年,90多岁的郭老终老故里,叶落归根,安葬于家族。

【作者简介】朱强,笔名清风,国企员工。人到中年,且行且研。起步杏林,治病救人。中途改行,研究思想。案牍文头,苦思而就。灵感思绪,随手急记。偶有拙作,陶冶人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景作文四年级 一年四季的作文 写地方的作文 英语作文写人 我的选择作文 初中200字作文 桃树的作文 180字作文 制作文字视频 生活的感悟作文 作文我想对您说 悟作文 关于节日作文 观后感英语作文 和聊天作文 小蜜蜂作文 英语作文观后感 手抄报的作文 学会了什么作文 欢乐谷作文 作文优美句子摘抄 最美家乡作文 实干作文 圆的作文 亲情作文800 320字作文 应用文作文 植物的朋友作文 三年级50字作文 英语中秋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