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海安中学2022届高考9月份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11-21 16:05:01
相关推荐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魏晋之后,修建私家园林__________。园林不仅是宴饮游乐、赏花作诗的场所,园中容纳自然山水于__________的造景美学也蕴藏着期求隐逸的情志,让士大夫兼得入世和出世,无须告别朝廷而得以享受__________之趣。自此园林艺术中也就逐渐融合了中国文人的文化性格。

A.如火如荼 尺寸之间 洗尘

B.如火如茶 瞬息之间 超尘

C.方兴未已 瞬息之间 洗尘

D.方兴未已 尺寸之间 超尘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看见了瀑布,越近就越壮观。__________此刻所有的声响消失,我回到平静之中,心因干净而瞬间自由。

①它声势浩大,只有成片的蛙鸣与它一起回荡。

②当爬到巨石悬岸上时,只见这水瀑威力十足,犹如地球能量通道的出口。

③于是我坐到石地上,来接受迎面而来的风与水的洗礼。

④这“巨瀑声音”对我来说,刚好可以让我置身其中来专注静心。

⑤喷溅上来的水花像是大自然给我的洒净,如清澈的琉璃不留一物。

⑥瀑布声也冲刷掉我的杂念,冲到只剩自己,甚至连自己也不剩下。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3.下列诗句与传统文化生活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②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

③有弦弹入碧虚寒,彩凤应来兽应舞。

④战罢两在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A.①煎茶②焚香③弹琴④下棋

B.①煎茶②弹琴③焚香④下棋

C.①焚香②弹琴③下棋④煎茶

D.①焚香②下棋③弹琴④煎茶

4.在二十四节气里,部分节气,大小相对:如小暑与大暑,小雪与大雪,小寒与大寒。但有特例,那就是只有小满,没有大满。下列对这一特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满是--种将熟未熟的状态,意味着事物还有发展的空间。

B.小满是凡事要适可而止的提醒,也是内心不思进取的流露。

C.大满是对完美境界的描述,体现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

D.大满则易招损,一切达到极致后,往往容易走向相反方向。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震川先生小传

钱谦益

震川先生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八大家之书。浸溃演速,蔚为大儒。嘉靖庚子,举南京第二人,为茶陵张文隐公所知。其后八上春官,不第。读书谈道,居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海内称震川先生,不以名氏。

乙丑,举进士。除长兴知县。用古教化法治其民。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刺刺吴语,事解,立纵去,不具狱。有所击断寝息,直行其意。大吏多恶之,有些语闻,量移通判顺德。隆庆庚午,入贺。新郑、内江雅知熙甫,引为南京太仆寺丞,皆掌制敕,修世庙实录。

熙甫为文,原本六经,而好太史公书,能得其风神脉理。其于八大家,自谓可肩随欧、曾,临川则不难抗行。其于诗,似无意求工,滔滔自运,要非流俗可及也。当是时,王弇州①踵二李之后,主盟文坛,声华烜赫,奔走四海。熙甫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树牙频相搘柱,不少下。尝为人文序,诋排俗学,以为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算州闻之,曰:“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熙甫口:“惟安,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拿州晚岁赞熙甫画像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识者谓先生之文,至是始论定,而拿州之迟暮自悔,为不可及也。

熙甫没,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贾人翁氏梦熙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缓,涂乙尽矣。”刻既成,贾人为文祭照甫,具言所梦,今载集后,季子子慕,字季思,以乡举追赠待诏。家孙昌世,字文休,与余共定熙甫全集者也。

嘉靖末,山阴诸状元大绶官翰学,置酒招乡人徐渭文长。入夜,良久乃至。学士问口:“何迟也?”文长曰:“顷避雨士人家,见壁间悬归有光文,今之欧阳子也。回翔雒诵,不能舍去,是以迟耳!”学士命隶卷其轴以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四明余公文敏典礼闹,学士为具言照甫之文,意度波澜所以然者。照甫果得隽。熙甫重平生知已,每叙张文隐事,辄为流涕。岂未有以文长此事闻于熙甫者乎?

(选自《列朝诗集小传》,有删节)

[注]①王身州:指王世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岁,能属文 属:写作

B.临川则不难抗行 抗:抵挡

C.贾人翁氏梦熙甫趣之 趣:催促

D.熙甫果得隽 隽:考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有光乡试取得第二名,深受张文隐赏识,但后来八次参加殿试,都没能考取进士。

B.归有光在处理诉讼案件时,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断案,上级官员大多数不喜欢他。

C.王世贞与归有光之间存在矛盾,曾经遭到归有光的批评,被认为是狂妄而平庸的人。

D.王世贞晚年改变对归有光的看法,称他是千年才有的人才,可继承韩、欧阳的传统。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剌剌吴语,事解,立纵去,不具狱。

(2)识者谓先生之文,至是始论定,而身州之迟暮自悔,为不可及也。

8.请简要概括归有光诗文的特点。(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次韵和甫①“咏雪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①和甫,即王安礼,是王安石的六弟。此诗当作于新法推行时。

9.这首诗的前两联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了“雪”的?(6分)

10.作者在诗中寄寓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2)朝搴附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夫列子御风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4)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八佾》)

(8)____________________,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一对夫妻的奇遇

[意大利]卡尔维诺

阿尔图罗·马索拉里是上夜班的工人,早晨六点下工,回家要走很长的路,天气好的时候,他也骑自行车,雨天和冬季改乘电车。六点三刻和七点之间回到家里,正好赶上妻子艾莉黛的闹钟刚刚响过,或差一点就要响的时候。

经常是两种声响:闹钟的铃声和他迈入家门的脚步声同时闯入艾利黛的脑海里,把她从睡梦中唤醒。清晨的觉是最香的时候,她总要把脸埋在枕头里,在床上再赖上几秒钟。然后,她倏地坐起身来,匆匆忙忙把胳臂伸进晨衣,头发耷拉到眼睛上。她就这副模样出现在厨房里,阿尔图罗正在那里,从随身携带的提包里取出空空如也的饭盒和暖水瓶,把它们放在水池里。在这之前,他已经点好了炉子,煮上了咖啡。

有时,还差一分钟闹钟就该响了,是阿尔图罗端着咖啡走进房间,将她唤醒的。她举起双臂,伸伸懒腰,然后一把搂住他的脖子。阿尔图罗还穿着风雨衣;她搂着他,根据他外衣的湿度和凉意就可以知道外面是什么天气下雨、有雾、抑或降雪;不过,她仍然要问:“天气怎么样?”而他呐,也总是半带讥讽地嘟囔一番,把一天的不快从后到前倒着数落一遍;骑自行车的归途,出厂时的天气,头天晚上进厂时截然不同的气候,干活时遇到的麻烦,车间的传闻等等。

艾莉黛忽然喊道:“天哪!什么时候啦!”她连忙把脸凑近梳妆台的镜子,嘴上噙着发夹,用刷子梳通头发。阿尔图罗走过来,站在她的背后,瞅着艾莉黛。他待在那儿也帮不上忙,显得局促不安。艾莉黛收拾妥当,在走廊里穿上大衣,吻了一下阿尔图罗,打开门,匆匆往楼下跑去。

家里就剩下阿尔图罗一个人了。他听见艾莉黛的鞋后跟踏着台阶的声音,当这种声音消失后,他的思想又随着她疾步走在庭院里,来到大门口,行进在人行道上,然后,一直随她走到电车站。连电车叮叮的响声他似乎也听得见。车停下来,每个乘客上车时脚登踏板的声音他也听得见。他想:“好了,这会儿她乘上车了。”他仿佛瞧见妻子挤在十一路电车上男男女女劳动者中间,十一路电车像以往每天一样,把他的妻子带到工厂里。

阿尔图罗灭掉烟蒂,关上窗户,屋子里顿时暗了下来,他上了床,艾莉黛起来后没整理床,阿尔图罗睡觉的那边几乎没动,跟刚铺好的一样。他老老实实地躺在自己那边,但是,过了一会儿,他把一条腿伸到艾莉黛睡的那边,那里还有妻子的余温,接着,他又把另一条腿也伸了过去,就这样他一点一点把身子都移到艾莉黛睡的那边去了。那里有着妻子的体温,并且还保留着她的身体的形状。他把头枕在妻子的枕头上,脸紧紧贴住枕头睡着了。

艾莉黛晚上回家时,阿尔图罗已经在房间里转了半天了:他点上了炉子,把东西放在炉子上烧,在晚饭前几个小时里,他也做些事情,譬如铺床、扫地、把该洗的衣服浸在水里。他待在家里,手上在做这些事,可精神上早就去迎候她了。外面华灯初上,艾莉黛挤在熙来攘往的妇女群中,从这个商店跑到那个商店忙着采购物品。阿尔图罗终于听到楼梯上的脚步声,沉重的脚步声,跟早晨的那种声音全然不同。阿尔图罗走出房门,来到楼道,从妻子手里接过购物包。两人边说话边走进家门。艾莉黛连大衣也没脱,一下子就坐在了厨房的椅子上,与此同时,阿尔图罗把东西一件件从包裹里取出来。

“赶紧干活吧!”说着,艾莉黛站起身,脱下大衣,换上家常便服。夫妻俩开始做饭;两人的一顿晚餐,他带到工厂为夜间一点钟准备的宵夜,她明天带到工厂里去的午餐,还有他明天下班醒来吃的东西。咖啡还没喝完,阿尔图罗已经跑去检查自行车是否一切正常。他们互相依偎着,阿尔图罗感到妻子的身体是那么娇柔、温暖。然后,他扛起自行车,小心翼翼地走下楼去。艾莉黛洗刷盘子,看着丈夫出门了。他眼下正穿行在路灯稀少的黑暗的街道上,或许这时他已经过了加油站。

艾莉黛上床,熄了灯。她躺在自己睡的一边,又慢慢把脚挪到阿尔图罗那边,寻找丈夫的温暖,可是每次她都发现自己这边更暖和,于是她明白了,阿尔图罗是在她这边睡的觉,顿时,一股暖流和柔情涌上心头。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里塑造了一对上下班的时间完全不一致的夫妻,当丈夫夜班回家时,妻子刚好要出门上班去,他们交叉地生活着,家里总是一个人。

B.艾莉黛根据丈夫外衣的湿度、凉意,就能知道天气状况,但仍要问天气如何,实际上帮助他舒缓压力,表现出她细致的关爱。

C.文中两次写到艾莉黛的脚步声,第一次是早上她离家时急切的脚步声,表现了她欢快的心情,第二次是下班回家时沉重的脚步声,表现了她劳作的疲惫。

D.本文叙事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家中,通过对日常饮食起居的细致描绘,间接地展现了阿尔图罗夫妻二人艰辛的工作状态。

13.小说第五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4.小说的尾段有哪些深刻意蕴?请简要探究。(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中国画的透视

朱良志

中国绘画没有谨守透视的原则,甚至有意回避透视问题,16世纪以来,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20世纪房龙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和少数的孩子不理会透视法。”他对中国画的传统很为不屑。

中国在一千五百多年之前就有系统的艺术史著作,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说,即绘画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一千五百多年以来,气韵生动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高原则,主张精神境界的呈现比形象的描摹要重要得多。北宋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的观点正好与房龙相反,房龙认为,中国画不讲透视,不讲形似,还停留在孩子涂鸦的程度。而苏轼认为,如果你画画只知道形似,那真是跟孩子差不多了。

从如此对立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选择的是与欧洲多么不同的道路。

中国曾围绕透视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王维就是一位突破固定视点的艺术家。他的画将四季出现的景物放到同一个画面中,他有一幅《袁安卧雪图》,画面上出现了“雪中芭蕉”的构图。芭蕉叶一到秋天就消失了,不可能出现在冰天雪地中。有人对此提出批评,但更多的人则认为,绘画是画意,而不是画形,雪中芭蕉是意念中的事实,完全可以出现在画面上。

北宋初年的山水画大师李成画画时,注意到透视。他从一个固定的点看物象。他画一个建筑,站在一点,仰望屋檐。他画出的画逼肖外物。大科学家沈括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画家应该“以大观小”,不能像李成那样“以小观大”。真正的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而应该用“心灵的眼”去观物,画家应画出意念中的世界,而不应局限于视觉中的具体存在。这就是“以大观小”,这里的“大”就是人心灵的统摄力。中国画画的是想象中的空间,是表现一种精神境界。如南宋马远有一幅《寒江独钓图》,画面的内容很简单,所表现的内涵却很丰富,静谧的夜晚,淡淡的月色,空空荡荡的江面上,有一叶小舟,小舟上一人把竿,身体略略前倾,凝神专注于水面。小舟的尾部微翘,旁边则是几丝柔痕,将小舟随波闲荡的意味传出。这幅画就是着力表现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夜深人静,气氛冷寂,只有一弯冷月,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人,独享这个宁静悠闲的世界。显然,这幅画关心的不在钓,而在生活世界的精神氛围。这正是中国画重要的特色。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不拘泥甚至回避透视原则,以房龙为代表的许多评论家对此并不赞成。

B.中国很早就有系统的艺术史著作,如《古画品录》中就提及绘画“六法”说。

C.《袁安卧雪图》上“雪中芭蕉”的构图,体现出王维“画形不画意”的主张。

D.《寒江独钓图》画面内容简单,内涵丰富,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与房龙的观点相对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选择的是与欧洲不同的道路。

B.中国也曾围绕透视问题展开过激烈争论,而更多画家认为应画出意念中的世界。

C.画家注重透视原则意味着将视点固定,这样画出的作品可以与外物非常相似。

D.毫不关心客观存在的物象,只关心精神境界的表现,是中国画一直沿袭的传统。

17.请解释“以大观小”在文中的含意。(6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留住千年芳华

莫高窟也称“千佛洞”,始建于公元366年,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莫高窟文物的保护、维修与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借助科技手段,让莫高窟减少病害,延年益寿。

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采用泥土、木材、麦草等脆弱的材料制成,时间一长,容易产生多种病害,并缓慢老化。整个莫高窟有400多个窟保存有壁画,如今面向公众开放的仅有70来个,由于很多洞窟病害程度严重,或许永远不可能跟游客见面。未与游客见面的85窟几乎集中了敦煌壁画的所有病害,其中最重的是会造成壁画整体脱落的空鼓病害。

1997年,“重病缠身”的85窟被敦煌研究院列为重点“拯救对象”,由于当时保护、管理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保护手段落后,敦煌研究院选择和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开展联合攻关。为找到修补材料,专家花了整整4年,试验了80多种材料,发明一种“灌浆”技术,将泥浆注射到空鼓的壁画中,这种液体会充满空隙和裂隙,变硬后固定壁画。

但问题接踵而来,含有水分的泥浆将壁画中的盐分带至表面,影响了壁画价值,同时诱发壁画盐害——又称壁画“癌症”,要进行较好的修复,难度较大。2006年,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古代壁画脱盐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陈港泉与团队提出采用新型材料结合脱盐技术去除和降低文物材质盐分的新途径。经过3年的反复试验和研究,基本解决了我国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研究人员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研究壁画病害诱发原因和微观破坏机理,深入开展保护技术集成和装备研发,形成了壁画保护修复方法体系。

另外,狂风卷起的扬沙浮尘、降雨带来的湿度升高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旅游开放给莫高窟文物带来一定程度侵扰。

为保障洞窟壁画和彩塑保存环境稳定,敦煌研究院采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构建了莫高窟监测预警体系,制定了洞窟开放管理制度。自2002年起,敦煌研究院开展了以“莫高窟游客承载量”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预防性保护研究,确定了洞窟内相对湿度不能超过62%,二氧化碳不能超过1500ppm的洞窟微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一旦洞窟环境超过预警指标,系统可自动向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发布预警提示。洞窟管理部门和接待部门根据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调整游客参观路线,启用调节洞窟,及时对预警的洞窟进行通风和除湿,使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指标回落至安全范围内。遇到强降雨、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情况时,莫高窟采取停止开放的管理措施,并向社会及时发布洞窟暂停开放通知。

为了解决洞窟空间极其有限,洞窟采光不好,游客可能看不太清楚文物细节的问题,敦煌研究院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完成了敦煌石窟206个洞窟的数据采集和100多个洞窟的图像处理、140个洞窟的三维扫描和虚拟漫游节目制作。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先后面向全球上线,实现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

游客们在前往洞窟之前,可以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赏高清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在3D虚拟环境中观赏敦煌壁画和彩塑,了解莫高窟自然、历史、文化背景和数字化洞窟景观。显然,大屏幕上高分辨率图像的效果好于观看洞窟本身。

18.下列关于莫高窟壁画修复工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受保护手段、管理水平、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敦煌研究院曾与外国同行开展合作。

B.“灌浆”技术,就是将特种泥浆注射、填充到空鼓的壁画中,泥浆变硬后固定壁画。

C.泥浆含有水分,会把壁画中的盐分带至表面,影响了壁画价值,能诱发壁画盐害。

D.目前研究人员已找到去除和降低盐分的新途径,完全能解决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高窟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B.彩塑和壁画的制成材质脆弱,长时间后,病害增多,逐渐老化。

C.当洞窟内环境超过预警指标时,系统可自动向社会发布预警提示。

D.游客观看大屏幕上高分辨率图像,效果好于观看洞窟本身。

20.莫高窟文物保护中所借用的科技手段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6分)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真正的“顺其自然”,不是人生道路上遇到坎坷时的自我安慰,两手一拢的不作为,而是竭尽所能,拼搏奋斗之后的不强求。

2020届高三学年初学业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试题Ⅱ(附加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2页,满分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近日士夫争学杜诗,不知读书果曾破万卷乎?如其来也,不过拾《离骚》之香草,巧杜陵之残青而已。又尝记宋宣政间,文人称翟汝文叶梦得汪藻孙觌四人。孙尝自评口:“吾之视浮溪,浮溪之视石林,各少十年书、石林视翟忠惠亦然。”识者以为确论。今之学文者,果有十年书乎?不过抄玉篇之难字效红勒之轧辞而已乃反峻其门墙高自标榜必欲晚古人而薄前辈何异蜉蝣撼大树乎!

(节选自杨慎《升庵诗话·读书万卷》)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3.杜甫所作的“三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4.根据材料,概括文人读书少的害处。(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选择两项且全答对得5分,选择两项只答对一项得2分,其余情况得0分)

A.《三国演义》中,曹操接受许攸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重地乌巢,将袁绍的粮草烧绝,使得袁绍军心大乱,从而大败袁绍,取得了官渡大捷。

B.《三国演义》中,陶谦为感谢刘备救援,欲让出徐州牧之位,但刘备辞谢不受。劝退曹军后,陶谦第二次出让徐州,刘备便接受,屯军小沛。

C.《三国演义》中,曹操征讨张绣途中,由于马受惊误入麦田,踏毁麦田,被谋士郭嘉以“法不加尊”的借口得以开脱,割发代首以示众人。

D.《三国演义》中,徐州失守,关羽被围,经夏侯惇劝说后,暂居曹营,在探听到刘备的消息后,决然挂印封金,护着两位夫人追随刘备而去,

E.《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既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

26.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分别对应着哪三个人?判词中的“才”,各有什么具体表现(每人一点即可)。(6分)

(2)《红楼梦》中,宝钗扑蝶时,故意放重脚步,笑着叫“颦儿,我看你往哪里逃!”她这些言行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7~29题。

技击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徒手的拳脚肢体的运用,一是掌握使用武器的技巧。早在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们在与禽兽的斗争中就逐渐形成奔跑、跳跃、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徒手的以及运用石制、木制武器的技能,出现了攻防的种种姿式与动作。

原始时期人与人的争斗与武术萌芽关系更为紧密。原始人群之间,为争夺食物、领地,或为争夺首领的地位,均常常发生争斗。这些人与人的战斗,有力地促进了原始武术的形成。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之间出现了战争,社会集团之间有组织的战斗,更加速了武术的发展。古代有关黄帝与炎帝发生战争以及黄帝平定蚩尤的一些传说,都是原始战争的反映。特别是蚩尤成为古代非常英武的战神。古代传说许多武器是他发明的。如《世本》“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述异记》“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能人,人不能向。”这表明到原始社会末期,原始武术有了极大的发展。这时期出现的许多武舞,既是战斗的演习,也是武艺的操练,表达原始人对力量的赞美。这些武舞,也是原始击刺动作组合成简单套路的萌芽。据《淮南子·缪称训》记载:虞舜时期,三苗族反叛,被舜帝三次打败,终不降服;后禹率领军队表演手执巨斧与盾牌的“干咸舞”,显示出高超的武功和威武雄壮的气概,使三苗既感动又害怕而终于降服。

(有删改)

27.哪些因素促使原始时期武术的萌芽?(4分)

28.简要概括原始末期的武术有“极大的发展”的特征。(5分)

29.“干戚舞”的出现具有哪些意义?(6分)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D 2.C 3.A 4.B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5.B(匹配,相当) 6.A(会试)

7.(1)每次处理官司,归有光总把儿童妇女带到案桌前,他哗啦啦地说着吴地方言,事情解决后,立即放他们离开,不写文书来结案。(每句1分,6分)

(2)有见识的人认为归有光的文章,到这时才能下定论,而王世贞到晚年才感到懊悔,认为自己不能比得上他。

8.(4分)文章得经史神理,有唐宋遗风;诗歌无意求工,超越流俗。(诗2分,文2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9.态势(数量)、色彩、功用。(每点2分)

10.以降落大地的白雪来比喻匡济天下的抱负,通过对“雪”的赞咏,表达治理积整、改善民生的愿复,展现了不畏困难、期待功业有成的信心,也委婉批评了目光短浅、不理解新法的保守者。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1)靡有朝矣(2)夕揽洲之宿莽(3)冷然善也(4)别有幽愁暗恨生(5)不霁何虹

(6)凌万顷之茫然(7)既往不咎(8)后生可畏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12.(3分)C

13.运用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想象等手法。作用:以丈夫的想象,巧妙地交代了妻子上班途中的情形;通过他对细节的熟知程度,表现了他对要子的牵挂与不舍与下文妻子想象丈夫上班路上的情形相照应,加深了小说的感人程度。

14.辛劳生活中,因没有丈夫的陪伴而孤独;在发现丈夫同样依恋自己房,得到了极大的抚慰;通过夫妇俩的相互依恋,表达作者对质朴爱情的赞颂,对辛酸生活的同情。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15.C 16.D

17.“大”是画家心灵的统摄,“小”指视觉中的具体存在,“以大观小”指画家在具体视觉基础上,以心灵观物,画出意念中的世界;是中国画不讲究透视,强调画意不画形原则的具体要求。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18.D 19.C

20.新型材料:现代物联网技术;三维扫描和虚拟漫游。

八、作文(70分)

21.略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22.不过抄玉篇之难字/效红勒之轧辞而已/乃反峻其门墙/高自标榜/必欲晚古人而薄前辈!何异蜉蝣据树乎!

23.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24.只知效仿古人,缺少真才实学;自我标榜,缺少自知之明。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BD

26.(1)黛玉、凤姐、探春。黛玉诗才出众,元妃省亲时,其代宝玉作“杏帘在望”;凤姐管理才能出众,秦可卿去世时,其协理宁国府;探春理家有能力,节源开流,延缓贾府衰落。

(2)既回避自己偷听的嫌疑,又将可能的麻烦推给无辜的黛玉:虚伪和狡诈。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7.自然环境中人与禽兽的斗争;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争斗。

28.氏族部落、社会集团之间出现了战争;战斗具有组织性;发明多种武器;出现武舞。

29.成为原始武术形成简单套路的萌芽:反映了原始人对力量的赞美:显示出高超的武功和威武雄壮的气概。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感动老师作文 苹果树作文 作文的审题 人物介绍英语作文 写人作文范文 小学国庆作文 雪作文600 介绍长城作文 作文人物描写 作文精彩的我 我做主作文 作文我的哥哥 中考英语作文模板 二年级春天的作文 一篇300字的作文 三年级作文小动物 作文的优美段落 600字作文写事 作文700字高中 日记200字作文 种植物的作文 遇见500字作文 童心的作文 600字写事作文 作文我爱妈妈 青春有关的作文 朋友作文800字 发现作文400字 英语作文高级词汇 中国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