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初到黄州的苏东坡是来信不回 还是去信无音

2020-11-22 00:15:01
相关推荐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引用了东坡《答李端叔书》中的一段文字: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余秋雨先生对这段文字的是这样解读的:“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 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两相比对,似觉原文的意思与余秋雨先生的阐述有着较大的出入。如细心研读,在余秋雨先生本人这段文字中就可以发现矛盾之处。“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苏东坡本人对一封“无关宏旨的信”都特别要求李端叔不要给别人看,“淡淡的土酒”不敢多喝,“怕醉后失言”,那么他为什么还要亲手把一封封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

苏东坡为什么对文字这么敏感、惧怕?这就要提及“乌台诗案”。注意是“诗案”。由于政见不合,加之苏东坡绝伦的才气,响亮的名声,引起了一班群小恶意的攻击和陷害。这班小人挖空心思却也搜寻不到关于苏东坡犯法的确凿的证据,竟然在他的诗文中断章取义,硬是罗织罪名将苏东坡关进御史台(乌台)的监狱,肆意凌虐,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罪名虽是莫须有,但这次构陷对苏东坡来讲是相当凶险,命悬一线。东坡在狱中甚至都写下了绝命诗,安排后事。这两首诗是写给弟弟子由的。其中一句是“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可见苏东坡自己都认为难逃一劫。

幸运的是,在太后及一班元老重臣的营救下,他才劫后重生,被发配黄州。祸由文字起,所以他对文字的惊惧之心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平息。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到黄州的东坡名义是“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文,近似流放。惊魂未定的他哪里还敢去主动作文、写信。

从余秋雨先生节选的东坡原文中同样能看出端倪。“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得罪”,自然是指乌台诗案的发生。“深自闭塞”,读起来的节奏应该是“深/自闭塞”,是自我封闭自己,而不是旁人躲避他。“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与之”中“之”,是指代“平生亲友”还是东坡本人?密码在“自幸庶几免矣”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能够以此免祸。如何免祸?那就是远离文字。这样看来,“之”字当指代东坡本人。那事实上的情形是即便是平生亲友中有人写信给他,他也不予回复。那么,东坡不曾有将一封封书信千辛万苦托人带出这种事情了。

结合《答李端叔书》全文看,更能印证这一点。在第一节中他诚恳地向李端叔解释并赔不是:“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独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大意是:过去没有能通过书信问候,怠慢之罪,犹可宽恕。但当您家中有了丧事,竟然还没有写一个字表达慰问之情;我弟弟子由来到黄州,我收到了您的来信,又因懒惰没能及时回复,愚顽迟钝荒废礼节,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其实不问候,不回信,荒废礼节,哪里是他的懒惰和愚顽迟钝造成的呢?那么他为何又突然回信了呢?“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李端叔不仅没有怪罪,还是坚持写信给他,他实在不好意思了,实在没有办法再装聋作哑了。即便如此,在文章结尾郑重叮嘱:“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说得很清楚啊,是不敢再写文字了,那些群小仍然虎视眈眈呢。一旦写文字,谁知道那帮无中生有的小人从中能嗅出什么呢!这一点,他都不敢明说,只是暗示:我的心意,您是懂的。

在《答秦太虚书》中有这样的文字:“但得罪以来,不复作文字,自持颇严,若复一作,则决坏藩墙,今后仍复衮衮多言矣。”大意是:自从我遭贬以来,不再写什么文字,对自己要求得很严,如果再写,就是破坏了自己定下的规矩,今后又会没完没了地写起来。至于苏东坡在出狱后立下了什么样的规矩,不言而喻。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乌台诗案发生,次年二月,东坡来到黄州。《答秦太虚书》写于元丰三年(1080年)十一月,《答李端叔书》应是写于次年的正月,这两封书信时间接近,相关内容一致,可以互相印证。那么,他为什么会回信给秦太虚呢?秦太虚即秦观。“五月末,舍弟(指子由)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日欲裁谢,因循至今。递中复辱教,感愧益甚。”原来,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非常关心东坡,老早就写信问候,东坡久拖不回,秦观又写信来,东坡自觉实在不好意思了。对关系如此密切的秦观都是如此,可知东坡执行规矩之严。

在东坡到黄州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至少有秦观和李端叔(李之仪)两位好友接连不断地写信给他,可见余先生“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的推论是站不住脚的。此外,从东坡这两封回信中,不难看出秦、李二人对东坡的殷切问候。

也就是在此期间,东坡在给老朋友章惇(此人后来与东坡关系交恶,对东坡大行不仁之道,但在乌台诗案中,他竭力参与营救东坡的活动)的信中有这样的话:自余杜门不出,闲居看书,惟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语意甚明,不复赘言。

可以作为依据的仍有很多,不再一一例举。即便是依据上述的一点内容,也可以斗胆说一句:余秋雨先生对苏文的发挥与原意大有背道而驰之嫌疑。

(斗胆作此文,绝没有其他的意思,只是在拜读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时,产生了一些个人的想法,并不揣浅陋,写下这些不成熟的文字,以受教于大方之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2018全国卷作文 我关爱他人作文 关于祖国的作文200字 作文写给十年后的自己 我的老师作文500 尊敬的老师作文 200百字作文 有关海鸥的作文 新学期的打算初二作文 我会编童话作文 好朋友作文开头 他也是我的老师作文 作文五百字大全 与环境有关的英语作文 成长作文 什么的味道作文700字 五年级作文运动会 同桌冤家作文 清明节有感600字作文 有关玩的作文 日语作文我的暑假 拾起记忆的碎片作文 妈妈的一天作文400字 家人睡觉的作文 在温暖的阳光里作文 学习雷锋的作文 开学第一课初中作文 黄山的风景作文 初中生话题作文题目 与我同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