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一篇转变人们对儒家迂腐软弱印象的文章

2020-11-22 01:50:01
相关推荐

《仲尼·弟子列传》是一篇由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创作并且收录于《史记》的文言文,其中记载孔子弟子七十有七人,对孔子身后之儒术推衍及弟子们之生平亦有记录。可能很多人对儒家及其孔子有着迂腐软弱的印象,而此列传则会带给读者不同以往的儒家形象。

关于宰予和孔子讨论的“三年之丧”

首先,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关于宰予和孔子讨论三年之丧。之所以孔子要持三年论者,乃因“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并以为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义”。宰予则以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故以为期年即可。乍看之下,读者会以为宰予之论不为过,然细推孔子之意,则有豁然开朗之感。

在孔子而言,守丧三年不是“一定”得在这三年中做那些守丧之人“该做的事”,若真那样,便和宰予之论调没有两样,都成了老子所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所讥讽的对象。老子和庄子所反对的,就是宰予所执着的“礼、乐”的表面形式,宰予说的三年不为之则废者,其实只是做给外人看的表面功夫罢了。

孔子所说的三年之丧,是要人发自内心真挚的情感,纵非无时无刻想念,但就在那偶然不经意间,可能是一幕景象、一首旋律、一件小事,触动内心深处之想念,不用外人要求而自发,更非要秀给外人看的表演。那是自己内心里,自己对父母的问答、回忆、怀念,外人根本看不到,也无须给外人看到。

是故,三年只是一个通常参数而已,不是一定非得有三年。如读者们执着在那些字面意义上的争论,那恐怕再怎么吵,都不会有个所以然的结论。试想,以颜渊之困窘,叫他守丧三年?别闹了!只怕他守个几天就要饿死了!若是子贡,以他家财万贯,不要说三年,守个十几年都行!

同样的例子,亦可见于后来南朝刘义庆等人编撰的《世说新语德行》: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复见于《世说新语任诞》: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同样道理,不仅见于孔子之言行,于王戎,于阮籍身上,彼等所为,岂非孔子之意欤?孔子是一个气度恢弘的大教育家,他老人家必然不乐见后学晚辈只在表面上做功夫,因之他总是强调真正的原则与判准都在自己的内心。

故,“父母之怀”不见得只是三年,“父母之丧”不必然就是三年,发自内心真诚之感情最重要。人的内心中那股微小而确实的思念、哀伤,外人是看不见的,只有自己内心清楚。所以,内心真挚情感的表露,自己对自己之诚实,才是孔子所指的重点,而非那些外在形式及表面功夫。

关于子贡之出使

其次,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给人最大的感触,则是孔子的通权达变。可以说,孔子的思想与形象,并非如外界刻板印象那般坚硬乏味(孔子可不是“吃人礼教”的代表)。事实上,就以子贡为了救鲁而使齐、吴、越、晋四国一事来看,就可以让一般人对孔子之印象改观。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提到“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此时,孔子号召弟子们出面解救国难。先是“子路请出”,然“孔子止之”,接着“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直到子贡请行,孔子才“许之”。

每读至此段时,不少人总能略微看出其中奥妙之处,也佩服太史公之巧妙安排。看着弟子们纷纷请求出使,孔子一直弗许、止之,直到子贡出面方点头允许,光想象着那幕画面,还真会自然地发出会心一笑。

试想,如果派子路去,大概是吵完一架就会灰头土脸地被赶回来。如果是子张、子石,恐怕是不得其门而入,也只有谈判周旋能力极佳的子贡能堪当此大任,真的是“知徒莫若师”,孔老夫子光是挑人选就很了得。

关于<仲尼弟子列传>中对子贡的出使的结果,司马迁写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于此,可以大胆推论,子贡之策略,即孔子之策略,然由子贡出面远比孔子出面好,是因为子贡可以商人身份出面,商人是无国界的,本身所属的政治色彩就淡薄。若让孔子他老人家出面,不是不可以,只是人家大老远听到孔子要来,便知所为何事,哪还能谈得成什么盟约协议?

此中的外交策略,相较于西方与当今世上,其精彩程度可谓不遑多让(想来,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其奠定一次大战前欧洲局势的“均势策略”亦相形见绌了)。孔子与子贡的策略,充分印证小国生存靠的是外交策略而非纯任武力争伐,其顺应时势,与时俱变之精神,并非教科书上所见之死板印象。由此,亦可见儒家学子们,平时亦要对天下形势演变有所关心,而不是关在房里死读圣贤书。此段足见太史公对孔门儒学了解之深,没有司马迁的卓绝见识和记录,我们今天就没机会能发现真正的儒家思想。

结语

一部“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并非只是史书或文学模仿对象,更包含了无限广大的精华思想,而是集文史哲三者合一之伟大佳作。是故,要认识儒家精神,除了《论语》、《孟子》外,不妨先由《史记》开始(太史公司马迁是不折不扣的儒者),再辅以《荀子》,应该会带给人不同以往对儒家的印象。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旅行作文 作文八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作文 心理描写作文 高考日语作文 成长的作文题目 梦想500字作文 作文英文怎么说 初二作文800字 启蒙作文 知足作文 作文3000字 人物作文800字 写一封信的作文 不平凡的作文 童年作文结尾 体育素材作文 老师作文800字 冬天景色作文 桃花源作文 高中作文摘抄 项羽 作文 小猫作文300字 作文这一天 愤怒作文 60字英语作文 榕树作文 初中作文摘抄 梦境作文 作文600字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