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古都》《边城》:“忧郁”写作下 沈从文的生与川端康成的死

2020-11-22 10:20:02
相关推荐

在女性形象和故乡文化的塑造上,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中国作家沈从文似乎有着某种神秘的默契。两人的经典著作《古都》和《边城》,都带着浓浓的乡土气味和女性的纯真忧郁。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注重小说中诗意的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 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上对文学语言,要求极为严格。每写完一章总要反复推敲琢磨,修改后往往删去大半。他的文章虽然颇为接近口头语言,但读来丝毫没有啰嗦之感。用语简明,描写准确。

受日本传统美的熏陶,川端康成在写作时喜用纤柔、流畅、平易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事件、人物、情绪和自然物象。他重视运用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抒发人物内心深处那种纤柔的感情,从而形成了抒情化的散文风格,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堪称是一首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散文诗。

沈从文和川端康成同样都是亚洲文学上的著名作家,写作风格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同样生活在不安定的年代,同样在命运面前磕磕碰碰。然而他们的命运却相差甚远,沈从文在世界存活88年后,因病去世,川端康成则在73岁用口含煤气罐的方式自杀身亡。生与死在他们二人间区分的是那样的明确。

今天我想从两人的成名作《边城》和《古都》谈起,细细品味两位作家不同的境遇。

01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相似的背景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

生活是我们写作取之不竭的源泉,一部作品的诞生和作家的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人格素质。同样对于一部小说而言,时代背景、国家境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鲁迅在创作文学作品之前就体会到了,人世间最大的痛苦并不是来源于物质上的追求,而是面对社会的黑暗而无法改变,也是从哪个时候开始鲁迅意识到,学医只能拯救人的肉体,从文才能医治人们的精神。

在这样的背景下《祝福》、《阿Q正传》等作品相继问世,鲁迅也因此被称为最有骨气的中国作家。

同鲁迅先生一样,日本文人创端康成和中国文人沈从文也是文学上的勇敢者,在动乱的社会中企图用自己的文字,为社会和人们做出自己的贡献。

《边城》的时代背景《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虽然社会动荡不安,按总体上还是平和的,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有良知的 文人,他们在社会动乱时思考着人性的本质。作为有良知的中国人沈从文,自然而然的走在了前沿。

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在此背景下他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古都》的时代背景《古都》于1961年10月至1962年1月在《朝日新闻》连载,在创作《古都》时川端康成说:“想写一篇小说,借以探访日本的故乡”。之后在随笔中又提到:“京都是日本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我把京都深秋的景色,当作哺育我的‘摇篮”。

以此可以看出,《古都》选择了日本的古都京都来作为创作的背景主要因为京都是日本美最集中和最杰出之地,也是日本文化的第盛之地,被称为“真正的日本”,是“日本人精神的象征”。

川端康成创作和发表《古都》的时期,正是二战日本战败后,被美军占领的时期。美军将美国的文化及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传入日本,致使日本的民族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陷入了传统衰落的危机之中。

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美的失落深感痛心,决心把战后自己的生命作为余生,来恢复和挽救日渐消失的日本传统美。他说“我强烈地自觉做一个日本式作家,希望继承日本美的传统,除了这种自觉和希望以外,别无什么东西了……。”“我余生不是局于我自己,而是日本的美的传统的表现”。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得川端康成以京都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创作了极具京都及日本魅力的作品《古都》。

虽然川端康成和沈从文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在时代经历上也30年的距离,但他们创作作品的初衷又是那么的相似,一个是为了想世人展现日本传统美的传承,一个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世间还有淳朴自然的爱与美。

他们的初衷都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

02

“忧郁”的写作:不同的人物、故事、场景,却有着相同的完美结合

在人物塑造和地域的描写上,《边城》和《古都》都散发着悲美的气息。虽然小说中主人公、情节发展、场所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在两者的写作手法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将浓浓的乡土情怀,融入到环境的描写中。

《古都》:四季交替下,古老京都的美丽画卷川断康成在谈《古都》的创作意图时曾说;“我所说的古都,当然是指京都。”“是要写京都及其周围,比起人物和故事,也许风物才是最主要的。”

由此可见《古都》中风物所起的作用,《古都》共分为9篇,从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为时间线,引出春花、和服、秋色等带着浓厚象征韵味的事物,从而勾勒出一幅美妙的京都画卷。

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通过对古都的四季时令、山林草木、神社寺院和传统节13的精心描绘,反映出千年来古都的变迁。

随着古都的变迁,将传统的气息,人物,自然, 风物浑然为一,创造出独特的东方之美。

《春花》中,千重子和水木真一,用诗一般的语言展现出樱花的婀娜多姿。《尼姑庵和格子门》、《和服街》、《松树的翠绿》等章节中描绘出和服的纺织工艺。

那些用寺院、神社、深山为背景的画面,将传统与古朴渗透其中,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之时,又将日本文化的传统思想融入其中。

《边城》:凄美爱情背后“乡俗”、“命运”、“人物”的完美结合如果说川端康成的《古都》更钟爱山,那么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则更钟情于水。

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是发生在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作为背景。”

出生于湘西凤凰的沈从文,从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了其与水乡的深厚渊源。《边城》便是以水乡为背景,创作的凄美爱情故事。

同川端康成的《古都》一样,《边城》中也有许多对传统文化的展现,尤其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三次端午节。

第一次端午节,促成了翠翠和傩送的相识,随后翠翠宁静的生活荡起涟漪;第二次端午节引出了翠翠与天保的认识,为故事冲突的展开埋下了伏笔;第三次端午节,引出了“碾坊与渡船”之争,使兄弟两人在爱情上的竞争也初见端倪,达到了故事的高潮。

“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风俗描写注重本色,充满诗情画意,与故事、人物的情调合一。”

《古都》“是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风物之中,淡化了男女的爱情而突出其既定的宣扬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的题旨”。而《边城》则是将乡情风俗融化在故事情节中。但它们散发的浓浓的地域风味,却给人以相同的美感。

03

相似的命运,不同的选择,沈从文的生与川端康成的死

同川端康成一样沈从文的一生也经历了无数的灾难,见过许多亲人离去。在生命面前两个有着相似文学风格的作者,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选择生,一个选择死。

但沈从文的生,却一点不比川端康成的死容易,甚至是死亡痛苦的千万倍。沈从文活到老死,虽再无文学建树,但成就了伟大人格,他重新定义了人世间最痛楚的“死法”,做出了湘西人最决绝的“抗议”。

川断康成的死1968年川端康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三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然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帽子,并没有成为他勇敢活下去的力量,四年后他选择用口含煤气罐的方式自杀了。

没有留下只字遗书,正如他在1962年《自夸十话》里所说的:“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导致川端康成走向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川端康成自杀17个月前其弟子三岛由纪夫自杀。加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内心陷入极度的空虚。

当我们回顾川端康成的一生,不难发现他的一生都在同死亡打交道,死神一直围绕在他的身边。

幼年时的川端康成便经历了亲人的相继离世,他被人们戏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和“总是搬家的名人”。他的一生从未有过安定的生活,童年时没能体会到来自家人的温暖,让他陷入了无法克服的忧郁情境中。

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佛雷德 阿德勒所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川断康成的不幸从童年时就已埋下伏笔。

沈从文的生出生于1902年的沈从文,整整活了86岁,然而这86年的时光并不比死亡来的轻松,他也曾像川端康成一样选择自杀,也曾对这个世界心灰意冷。

1949年3月6日,沈从文第一次尝试自杀,被家人发现后,制止了。3月28日,沈从文在极度的恐慌中自戕,用剃刀把颈划破,两腕脉管也割伤,又喝了一些煤油,这次自杀仍然没有成功。

而让沈从文走向自杀的原因是对政治和社会变迁的极度恐惧,这和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以及更早一些的芥川龙之介的自杀是不同的。

他的自杀更多是源于内在的,1948年3月郭沫若在《大众文艺丛刊》发表《斥反动文艺》,将沈从文定为“桃红色”的“反动”作家,沈从文遭到“致命一击”。

“道童”们已经在学校挂出了大幅标语:“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

47岁的沈从文再也撑不住了。正应了他1940年说的那句谶语:“我正感觉楚人血液给我一种命定的悲剧性。”

与川端康成比起来沈从文童年更加的幸运,他6岁开始上私塾,同时也开始了别开生面的逃学生涯。在翻开《幼学琼林》、《孟子》、《论语》等小书的同时,更潜入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大书——凤凰城内外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大书。于是凤凰内外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各种手工作坊、各色铺子、小溪 、东门站的大桥 、山野田间,以至西城外的监狱……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所承受的痛苦的太多了,1931年前后沈从文的亲友相继离他而去,1931年元旦,沈从文得到两个死讯:父亲在前一年11月于家乡病故,之后更是面临曾经好友的相继离世。

虽然沈从文的生命是漫长的,但他所经历的生活却是痛苦的,其中的冷暖,也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能够懂得。

04

总结

川端康成童年时接连遭受亲人的历史,成年后又深受军国主义之害,他也曾选择逃避,钻入古典中吸取营养。

沈从文的童年虽算圆满,可成年后的经历却充满了“颠沛流离”“改朝换代”,被“道童”抄家8次,违心检讨60多次。

他们都是都是悲惨社会中的牺牲品,都是残酷历史下的可怜人。只是两人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一个轻松的面对死,一个痛苦的迎接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童话故事作文 关于秋的作文 欣赏自己作文 自然景物作文 家乡的秋天作文 听雨作文 说明文400字作文 关于实验的作文 中考作文满分范文 我们的校园作文 我的小伙伴作文 我爱妈妈作文 教师资格证作文 800字作文大全 研究报告作文 初一作文大全 英语六级作文 美丽校园作文 一瞬间作文 传记作文 专升本英语作文 综合素质作文 小伙伴作文 感悟人生作文 作文评语大全 往事作文 竞赛作文 见闻作文 初中作文范文 作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