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苏洵:文章“不为空言” 思想“离经叛道” 教育“自成一脉”

2020-11-22 17:55:02
相关推荐

苏洵,字明允,亦称“老苏”。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享年五十八岁。

苏洵少时喜游山水,不锐意仕进,曾应诏礼部贡举,落榜,乃洒然废学,与好友放情于名山胜水之间。

他二十七岁开始立志向学。宋仁宗庆历七年,举进士、茂才异等,皆不中。返家后,悉取从前的文章数百篇焚之,闭门不出,绝笔不为文辞,精心研究学术,遍观六经、百家之文,如是者数年。

后遂豁通六经百家之书,明古今治乱之理,与圣贤穷达出处之道。此时,下笔为文,气势豪放,潇洒自如,驰骋不绝,可谓苦学有成。

苏洵在宋仁宗嘉祐元年三月携二子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修读其文,大为赞赏,乃献之于朝,一时公卿大夫争相传阅。宰相韩琦见其文,亦十分称善,奏之于朝,召试舍人院。苏洵托辞有病,不应试。

后除秘书省校书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未报而病革,命二子述其志,继续其未完成之《易传》,治平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卒。英宗闻而哀之,赠光禄寺丞。

苏洵雕像

苏洵的文章“不为空言”,有用于世

苏洵晚学无师,二十七岁始闭门苦读,终能以文名家,虽为积学功夫使然,但其人生阅历亦不容忽视。

他在二十七岁之前,究竟在做什么事呢?那就是斗鸡走狗、游山玩水。

他具有豪侠的性情,对于现实的体会,比普通人要深且广。其后由于游学京师,见到一些儒学长者的风范,使得他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广、丰富与练达。

正是阅历与苦读,造就了他高古奇荡的文风。

苏洵揣摩学习古文,汲取前人之长。他取法前人优点,但反对抄袭或作无病呻吟。在他看来,心有所思,意有所会,则不得不言,所谓“得之心而书之纸”,才能作出至性至情之文。

苏洵在《太玄论》中言:“苟有得乎吾心而言也,则其辞不索而获”,如孔子作《易》,是“思焉而得,故其言深”;作《春秋》,是“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论语》之产生,是“触焉而得,故其言易”。唯有如此,才能树立作品之独特风格,成为天下之至文。

孔子剧照

苏洵之文学观念,偏重文章之艺术,比之其他古文家,较为重“文”而轻“道”。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评论孟子、韩愈、李翱、陆贽、欧阳修等诸家之文,只论风格,不论内容,可见他不刻意言道,却花功夫言文。

对苏洵而言,道无处不在,只要道充于心,发而为文,道自然寓于文中,故言“文以明道”,明一切“施之于今,无所不可”之道。

苏洵之道并非儒家之道,其内涵更广,是自然全体之总名,是揉合各家、切合世用之道。然此道可致而不可求,须通过学文才能明白表达,借文章以曲尽道之义蕴,以呈现道之丰富内涵。

苏洵通古今之变,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为文求实用,不空谈理论,其所著《嘉祐集》,大多是对当代政治具建树之文。如欧阳修就曾在《荐布衣苏洵状》中称赞苏洵的文章有用于世。

观其《权书》,议论战略、战术之道;《论衡》提出御将、任相、兵制、田制等政治主张;《几策》对当时政治、外交作一总论;《上皇帝书》向宋仁宗提出具体之治国建议。可见其“不为空言”之倾向。

这种“重实用”的观点,成为苏氏家学之特色,深刻影响了苏轼与苏辙。

“三苏”雕像

苏洵的思想大胆、超前,在当时可谓是“离经叛道”

苏洵自学有成,遍观六经,而以《礼》、《易》为本。他既无师承,复以个性崇尚自由使然,故其思想不似传统儒者,而自有一套看法。

苏洵认为天地五行、风雨雷电皆客观存在,没有超乎客观世界之外的理念。圣人亦非神人,圣人之言非不能更改,当顺应时代之变化来作解读,反对厚古非今。

他指出:六经之理为人事之理,非道学家之理。人有喜、怒、哀、乐之变,故需权谋以应变。古之圣人洞悉此理,遂权衡人情,制为圣人之道,使人遵行而不悖。

苏洵揣度圣人为求天下大治,而“用其机权以持天下之心,而济其道于无穷也。”如此看来,圣人似乎工于心计,为求其道之不废,机权以谋之。

故王安石称苏洵之学为“战国纵横之学”、“大抵兵谋、权利、机变之言也。”朱熹言:“看老苏《六经论》,则是圣人全是以术欺天下也。”

王安石雕像

苏洵之所以作如此设想,乃因其认为“性”是非善非恶的,欲求人事井然,须关注防恶的一面,才能杜绝弊端。苏辙少时所作之《孟子解》,当是此思想之反映。

苏洵虽喜言权谋,但与纵横家求利禄之心态互异,他以圣人自期,以天下为己任,欲探求更切合实用之方法治世。

传统儒家将圣人之言奉为经典,经学之地位无比崇高。苏洵却冲破传统,在《史论》中大胆地将经、史并列,自然引发理学家不满。何以苏洵敢如此?

苏洵一是蜀人,二则妻子又经营商店,两种原因聚合在一起,其主张自由之倾向,遂较他人来得浓厚,于学术上亦是如此。他的经学思想,历来毁誉参半,然其尚自由、重实用之倾向,正是蜀学特色。

苏洵之政治思想与其经学思想相同,均非固守传统而重实用,盼能有利于社会民生,故以成败论英雄,不空谈理想,重视结果,不重过程。

孔子剧照

苏洵认为,就现实考量,君王施政须义利相济,才便于推行,因为“义”只对君子有作用,对待一般百姓,“利”才能诱之而行。

然孔子尝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亦云:“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传统之儒家思想重“义”而轻“利”,故苏洵此“义利观”在当时自然被视为异端,招人挞伐。然于今观之,似言之成理。

苏洵的富国强兵之策

苏洵在《几策·审势》中提及“善制天下者,先审其强弱,以为之谋。”强国之政宜宽惠,弱国之政应严强,才能治理好国家。

他认为宋朝之制度虽能避免中唐以后藩镇割据之弊,然滥赏无限,赦罪太宽,执法未严,使得官吏懈怠,军人骄狂,犯罪遽增;四周又强敌环伺,前途实岌岌可危。

此乃“惠太甚而威不胜”,造成“大弱之实”,而拯救之道为“上威”——严用刑罚惩治不肖,使官吏清廉执政,军人尽忠职守,百姓循规蹈矩,国家才能真正富强。

苏洵对北宋君王不信任、不敬重宰相,将寇准、范仲淹等贤相逐出朝廷,颇痛心疾首。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他认为宰相乃腹心之臣,对巩固政权十分重要,君王应“接之以礼,而重责之”,宰相才愿全心奉献,为国谋福。对其他臣子,应重真才实学,任人唯贤,则国家必然大治。

苏洵深知兵事不可废,在《六国论》中直指六国之亡,“弊在赂秦”。

他反对宋朝之贿敌政策,认为此举将使敌渐富、我渐贫,终致亡国。主张停止贿赂,以战克敌。但欲战胜敌国,须先择良将,因为决定战争胜负之关键在人,在于主将之战略是否正确。择得良将,须御之以术,“全其才以适于用”,勿“责以廉隅细谨”,才能使良将肯为国效力。

苏洵军事思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战争虽属诡道,要讲权谋,但要取得根本性、全局性的胜利,得靠义,靠信。打仗之时,尚须师出有名,为正义而战,他认为“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可见其军事思想并不脱离义。

苏洵毕竟是文学家,非军事家,视“义”为战争之目的,唯有合于“义”之战,才能符合大利,而获得全盘之胜利。

“三苏”浮雕

结语

总之,苏洵大抵以儒家之治道为根本,参酌法、兵、纵横家之思想,文尚实用,但不拘执于文以载道。

他以苦学有成之心得,教育二子研习百家经典,深固其学问根柢;又适时启发其文学兴趣,厚植文学实力;并令学习声律,为以后前程铺路。

在苏洵苦心教诲之下,奠定苏轼、苏辙在学术、文学上之深厚基础,形成一脉相承之苏氏家学。

父子三人均成名家,在文坛上绽放耀眼光芒,跻身唐宋八大家,“三苏”美名终得以不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影评作文 作文二年级上册 难忘的一次作文 温暖作文600 作文大全600 滑板作文 四百字左右作文 高考作文英语 芒果作文 作文400字以上 石榴作文 写篇作文 德语作文 生气了作文 作文争吵 作文美丽的风景 时事作文 天鹅作文 作文生活 家乡作文结尾 家乡作文开头 英语重要性的英语作文 旅游作文怎么写 镜头作文 校园作文600字 作文我的爷爷 风景作文三年级 修辞作文 赏 作文 我的烦恼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