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写作课:30年写作经验分享 与文友共勉

2020-11-23 07:45:01
相关推荐

(接上篇)

我已经二十年不写小说了,但是直到现在,我二十年前的小说还在不断地被一些出版社编选。去年北京有个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大系,编选了我1993年发表的一个中篇小说《乡殇》。这套丛书一共6卷,精选了1979到2009三十年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一些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巧合的是,目录里,我的名字正好排在陈忠实和路遥两位大师的中间。我前面是陈忠实,后面是路遥。这本书里选了陈忠实的《白鹿原》,是故事梗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是故事梗概。

河南一家出版社前年也出版了一套《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收集的是1977年到2012年35年的农材题材小说,这本“乡土小说名作大系”也选了我这篇《乡殇》。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跨世纪全新小说精品库》,不仅选了我这篇小说,还把《乡殇》作为这本书的书名。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九十年乡村小说精编》选了我的两部小说,《扶贫纪事》和《走过乡村》,还有好几家出版社出版的丛书都选了我的《仲夏的秋》这篇小说,比如,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精选》,由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编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短篇小说精选》等,都选了《仲夏的秋》这篇小说。前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当代小说经典必读》,也选了我的这篇《仲夏的秋》。

还有许多大学教授或者研究生,他们在研究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的论文里,很多都提到了我的小说,甚至还有一个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题目就叫“从鲁迅到谭文峰”。当然不是说我和鲁迅有可比性,但是他认为从鲁迅到我的小说,都关注到了农民身上的一些劣根性,都具有对国民性的批判精神。我说这些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我在想,为什么在我多年不写小说以后,我的一些小说仍然受到关注,文坛仍然还没有忘了我的小说,这是为什么?我想了想,不是我的小说写得有多好,最重要的,是我的小说切中了那个时代的痛点,这种痛让每个读到小说的人都感受到了时代的切肤之痛,让他们认识了那个时代,因而也记住了我的小说。

这就回到了我们刚才的话题,小说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也就是文学的社会功能高于艺术功能。

写什么,关系到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和发现能力。作家观察生活要有敏锐的触角,要有发现生活背后的深层问题的能力。

我们今天经常会看到各种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在报道一些有关农村留守妇女的问题。比较深入一点的报道,还会关注到留守妇女的情感问题,由此带来的婚姻家庭问题,道德伦理问题等等。这个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男性农民进城打工,女的在家种地带孩子,夫妻两地分居,引发了很多婚姻情感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家庭的稳定,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但是,大家看看我的小说《仲夏的秋》。这是我二十四年前,1995年发表的一个短篇小说,有15000字左右,就是刚才说过的,在河曲笔会期间写的,后来获奖的那篇小说,正是反映的留守妇女的问题。要知道那个时候,打工潮刚刚兴起,只有少数的农民出去打工,大多数农民还没有走出去。当时主要是有本事的,比如会开车的年轻人,到广东一带打工。

这篇小说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秋是一个农村少妇,刚结婚一两年,丈夫就到广东给人家开大车去了,秋一个人在家伺候病瘫在床的公公。丈夫出去挣钱之后,秋每个月都可以收到一张汇款单。但是她的情感寂寞却无从排解,家里的地也需要她劳作,公公需要伺候,经常会遇到生活难题。就在这个时候,高考落榜的一个年轻人夏闯进了她的生活。夏很喜欢秋,在生活中处处帮她护她,还在麦收季节帮助她收割麦子。夏在情感上对秋展开了进攻,秋是个传统的农妇,想要抗拒,但却又难以抗拒,夏身上有一种她从丈夫身上看不到的东西,夏给予她的情感填补了她情感的空白,满足了她的情感与性需求。

当过年时她的丈夫再回到家来,她就感觉到了与丈夫的那种陌生感。后来,秋渐渐放弃了对夏的抗拒,接受了夏所谓的爱情。这是一段让秋感觉到新鲜与快乐的日子,可惜非常短暂。就在秋渐渐爱上了夏的时候,夏却也要走了,他也要到南方去闯荡,去打工。这时候,秋意外地发现自己怀孕了。秋试图挽留夏,而夏却是有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去意已决。在这个夏天刚刚过去的时候,夏走了,到南方去了。秋没有告诉夏她怀孕的事,独自承受了这段婚外爱情的苦果。

在这个小说里,我描写的正是有关留守妇女的情感问题,性心理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婚姻家庭与道德伦理问题。这篇小说后来被《小说选刊》转载,还获了奖。还有电视台买走电视剧改编的版权。我写这篇小说是在二十四年前,留守妇女刚刚出现。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媒体和社会才关注到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我比整个社会早了二十年。这就是一个作家的敏锐,一个作家观察生活的能力。我在那个时候已经敏锐地看到了,这个现象带给妇女和家庭的困扰,看到了生存压力与情感需求的矛盾,金钱与人性的深层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引发的深层的社会问题。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毕飞宇的一个小说,叫做《哺乳期的女人》,这篇小说后来也被改编成了电影。这是毕飞宇1995年写作的一个短篇小说,与我写作《仲夏的秋》差不多是同一个时间。这篇小说写得是一个留儿童的故事,写了七岁的儿童旺旺,父母都出去打工讨生活了,孩子留给爷爷照顾。这个孩子就特别渴望母爱,村里来了一个正在哺乳期的女人,这个孩子每天就坐在女人跟前看她喂奶,看她的孩子吃奶,他就特别眼馋。因为旺旺从小是吃奶粉长大的,就没有吃过母乳。有一天,这个七岁的孩子在看女人喂奶时,突然就咬伤了这个女人的奶头。这件事就在村了引起了轩然大波,村里人都说这个孩子没人管教,小小年纪就成了流氓。旺旺的爷爷觉得很丢人,就把孩子带回家狠狠地毒打了一顿。挨打的时候,这个孩子也不哭,只是一滴一滴地掉眼泪。后来,这个哺乳的女人看到旺旺很可怜,想要再喂旺旺吃一次母乳,旺旺就在双手快要捧住女人的乳房时,突然停了下来,转身跑了。

毕飞宇这个小说写的就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南方比咱们北方更早地开始乡村空心化,毕飞宇很早就敏锐地关注到了“留守儿童”,发现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社会问题。这篇小说后来获得多项文学奖,其中就有鲁迅文学奖。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作家观察生活必须要敏锐,要有敏锐的触角,要有独特的眼光,能够及时地发现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深刻的社会问题。一个对生活和现实漠不关心的作家,只能坐在家里构筑自己的象牙塔。就像你不关注生活一样,读者也不会去关注你写的东西。你就会被读者所抛弃。

而怎么写,关系到一个作品的切入角度。一部好作品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好的切入角度。这需要作家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只有看到事物的本质,你才能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才能找到一个好的表达角度。我们经常说,作品要有新意,新意从哪儿来?就是要细致地观察生活,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新矛盾,才能写出新意。作家不一定非要去关注新闻,但却应该关注新闻背后的东西,每一个社会事件的背后,都有可以挖掘的深层内涵,你挖掘到了,你的作品就有了新意,你就会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就能选一个好的表达角度。

比如说,大街上发生了一件命案件,普通人关心的是杀了几个人,是什么人杀的,他为了什么事而杀人。而作为一个作家,你可能要关注的是,他为什么会杀人?在他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他怎么会变成一个杀人犯?他的家庭,他的情感,他的成长史,他的心理扭曲变异的整个过程,这才是你最需要关注的。你把社会的伦理的情感的人性的各种复杂的东西弄明白了,你才能找到一个有新意的切入角度。

切入角度,考验着一个作家把握题材的能力。

我在1995年写过一个中篇小说,叫做《走过乡村》。这个小说写一个什么故事呢?

小说的主人公叫倪豆豆,她是个有一点天然憨态的女孩子,身体发育很好,满身都是活力,特别性感,身体充满了诱惑力。但是脑子有点憨直,也不是傻,就是和常人不同。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子,被村里一个农民企业家给强奸并且怀孕了。在村干部和家人的协商下,达成一个协议。这个企业家就拿两万元钱给女孩子家里,然后把他两个哥哥招到焦化厂去上班。

这个事情本来很简单,在农村一般出点钱私了就行了。这家人本来很贫穷,儿子还是个光棍。有了这两万元,还有了工作,现在好了,马上就有个离婚女人愿意上门嫁给他了。这本来挺好的事吧,可是女孩子不干。因为她很天然憨直,就只认死理。她就是要告状,要讨回公道,要让强奸她的企业家去坐牢。她一告状,这两万元钱就没有了,她哥哥的工作也没有了。这个企业家要被抓起来,企业就要倒闭,村里很多村民都在这个农民企业家的厂里上班,这一来大家就要失去工作。

村干部呢,村里有这么个企业,村委会经常要点赞助什么的,可以保障有钱花。这样一来,这个女孩子就成了全村人的公敌,不光是村民,还有村干部,而且包括女孩子的家人,大家联合起来阻止女孩子告状。软的硬的手段都用上了,最后,在家里人和村干部安排那个企业家带着她去医院流产,结果她从医院逃跑了。她不要流产,说要留着证据告状。最后她就被家里人关起来,整日整夜不让她出屋门。

开始这个女孩子每天哭,闹,喊,到最后就被疯了,真成了一个疯傻女子。然后家里人把她嫁给了村里一个年纪很大的光棍汉。这个光棍汉也没是一般的光棍汉,这是个念过书的有文化的光棍汉,因为当年成份不好,一直在村里放羊,受压迫,所以也没有娶上老婆。这光棍汉就娶了倪豆豆之后,办完喜事的第三天,这个光棍汉就把女孩子的爹告上了法庭。说是那两万元是赔给倪豆豆的青春损失费,那现在倪豆豆成了他的媳妇,是他家的人了,那这两万元就应该还给他才对。倪豆豆的爹当时就傻眼了。

这个小说发表后,很多人看了很震撼,先是《小说月报》转载了,后来改编了电影,叫《红月亮》。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在《光明日报》和《文艺报》发表评论说:《走过乡村》是95年最为震撼人心的农村题材小说。一直到今天,一些评论家在谈到中国当代农村题材的小说时,都还会提到这一篇小说。有人评论说这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强奸,有人评论说这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阵痛,还有人说,这是金钱和利益对人性的扭曲变异。这些都是评论家从作品里,从这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强奸事件的背后,挖掘出来的含意。

但是,我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是对我们当时的很多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的判断和认知的。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侵入,古老的农业文明在迅速衰退,消亡,我们那些曾经朴实,善良,厚道,仁义的乡村人,那些纯朴的乡村文化,在金钱利益的侵蚀下,温情脉脉的面纱被彻底撕碎,农民的心灵被极度扭曲,人性变异,亲情,人格,尊严,道德,法律,这一切文明社会的底线,在金钱面前统统荡然无存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更不是我们改革开放以后想要看到的。但这又是我们古老的农业文明朝工业文明转型时,不可避免又不得不承受的阵痛,这是应该引起我们全社会关注与深思的。

这部小说写作的背景,当时正是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矿山工场在乡村四处可见,农民企业家层出不穷的时期,几千年的乡村文明在工业文明的入侵下,对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乡村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道德伦理观念,在工厂林立的环境下,一天天消失了,拜金主义盛行,人性和良知丧失,心灵扭曲,灵魂变异,这使我深感痛心。这部小说的切入点,也就是切入的角度,就是通过一个美丽的乡村女孩子的毁灭,来剖析和批判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侵入,批判农村传统文明在金钱利益侵蚀下的扭曲变异。

所以说,好的切入角度决定了一部小说成败的一半。

作为一个作家,我认为应该关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关注普罗大众的命运,关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群体的喜怒哀乐,关注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与各种问题,关注我们周围生活的人他们的爱恨情仇与生死苦难,你才能写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作品来。这是我对“文以载道”这句话的理解,也是对“写什么,怎么写”这个话题的理解。

下面谈谈人物性格塑造的问题。

小说人物性格的塑造,考验着一个作家的功力。一部小说人物性格的塑造,关乎着一部作品的成败。人物性格丰满了,血肉鲜活了,小说可以说基本就成功了。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即人学。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人物塑造的重要性。说句大白话,小说就是写人的,你把人物写活了,写好了,用我们的行话说,叫人物立起来了,作品就成功了。

人物性格的塑造中,最忌讳的就是脸谱化,简单化。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是复杂的,都有着双重或者多重性,善良的人有可恶的一面,恶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在特殊的环境中,人物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变化。一部小说其实就是一个人物的成长史。许多作者在写作中,往往会把人物处理简单化,脸谱化,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脸上刻着呢,这是我们在写作中应当力戒的。

我在《乡殇》这部小说里写了一个乡镇党委书记。这篇小说至所以会引起关注,就是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塑造避免了简单化处理。我给大家大致讲一下这个小说的故事:这个小说写了一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几个乡干部。乡党委张书记是个很有能力的乡镇干部,很霸气,各种棘手的问题到他跟前都能迎刃而解,乡干部都特别佩服他。乡里有个话务员叫唐姐,很漂亮,但是工作了十年,从18岁到28岁,一直没有能转为正式工。

不能转正的原因是因为她有个毛病。什么毛病呢?在关键时刻就犯病。比如哪个书记或者乡长,喝了酒到话务室来串门,想有个什么企图,关键时刻唐姐就犯病,喊肚子痛,让那些有某种企图的领导无趣而返。所以书记乡长换了几茬,唐姐始终是个临时工。张书记也喜欢唐姐,有一次喝了酒之后就强行和唐姐发生了性关系。当他知道了唐姐还是个处女时,张书记心里很愧疚,就答应要帮唐姐转正。后来乡里分配了一个转正指标,张书记却没有帮唐姐转正,而是把指标给了一个关系和背景更硬的关系户子女。

唐姐对张书记心里暗生恨意,认为张书记就是一个小人。一次夏天发洪水,镇子后山的水库告急,张书记指挥抗洪保坝,在库坝塌方最危机的时刻,张书记不但自己带头跳下水,还把儿子推到决堤的洞口去堵洞。结果水保住了,张书记的儿子却被洪水冲走了。失去儿子的张书记被这个打击垮倒了,而唐姐在那一刻却看到了一个能干,英勇,无私的乡党委书记。在这篇小说里,善与恶,高大与萎琐,英雄和小人,大公无畏与自私小人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却有机地融合在张书记的身上,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就很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就是人物性格塑造中矛盾与统一的关系。人都是复杂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往往会有更强烈的冲击力,这也是这部中篇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后来很多选本都收录了这部中篇小说。

作家用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细节,去真实地展现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描写性格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对小说创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第一重要的。

在人物性格塑造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方面,中国作家里,莫言是做的很好的。我们在莫言的小说中,可以看到的,他小说中的人物,很难说清是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比如《红高梁》里面的我爷爷余占鳌,就是非常复杂而丰满的一个人物形象。

一部好小说,它的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小说是语言艺术,小说是靠语言来推动故事,塑造人物的。每个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语言风格,就象我们说话,同样一个故事,在每个人嘴里讲出来都有不一样的效果。我认为好的语言,就是作家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最简洁最朴实最有效的语言,把故事讲好,把人物写活。

这里强调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写作,慢慢就会形成作家自己的语言风格。在文学创作中,特别是在小说写作中,要切记一点,不要滥用成语,少用现成词语,能不用的尽量不用,必须用的要尽量少用。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事物,而不要用现成的词语或者成语描写。

语言要讲求美感,还要简洁明白,优美流畅。好的语言首先读起来要朗朗上口。要有韵律感,节奏感,还要有动感,形象化。好的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几乎成名作家都有,我举几个有特点的作家的例子,大家下去可以找来读一读。

一是孙犁,孙犁小说的语言非常美,他的小说完全可以当散文来读,比如《荷花淀》,还有他的《白洋淀纪事》系列,语言非常漂亮,完全可以当精美的散文来读,他甚至把残酷的战争场面,也写得非常美好,让人有温馨感,充满人性和人情味,消融了战争的严酷。

二是贾平凹,贾平凹是中国作家中语言功底很深厚的一位。他的早期作品的语言,主要是优美。他写任何事物,都会写得很美,语言的特点就是简洁优美,也是小说可当散文来读。到中后期,他的语言就带有了古典文学的特点,通晓明白,又不脱书卷气,不乏文气。这一点从《废都》就比较明显。《废都》的语言就有明清小说的语言特点。到贾平凹老了的时候,语言又有变化,你看他的散文,几乎就是在说大白话,非常简洁和凝炼,好读好懂,闭着眼睛一听就明白。而且,你在他的一些散文里,几乎看不到一个现成的词语。

三是莫言。有些人对莫言的语言有异议,认为莫言的小说语言有点粗糙。其实不然,莫言的小说语言有点西式,长句子多,排比句子多,但是他的语言是有张力的,在一个句子里会有多种比喻形象,有意象。有他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如果说孙犁或者贾平凹的小说语言是溪流,清澈优美,澯澯流水,莫言的语言就是黄河入海流,气势恢弘,泥沙俱下。

很多优秀的作家,都是语言大师,比如沈从文,汪曾祺,比如鲁迅,林语堂等,大家可以多读读名家名作,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语言是一个作家的基本功,在写作之前要多学,在写作之中要多练,逐渐形成自己成熟的语言风格,也是一个作家需要一生不断勤学苦练的看家功夫。

关于小说写作,我就说这么多,以上都是我个人的浅见,是我自己对小说创作的理解,不是参考书,也不是教科书。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大家交流。

谢谢大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 狐假虎威作文 有所畏有所不畏作文 关于松的作文 初二语文一单元作文 班级卫生的作文 有关变化的作文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作文掌声响起来 宜昌的冬天作文600字 中华美德作文600字 二年级作文一百字左右 屠夫与狼作文 杭州西湖作文350字 遇见作文800字初三 让座的作文 英语高考作文满分多少分 春天就这样来到我身边作文 未来的食品作文400字 青年 作文 关于写景的作文题目 关于吃一堑长一智的作文 爱的味道作文600字 写勇气的作文 上海作文300字 朋友的作文结尾 环境的变化作文600字 失败也是一种幸福作文 生命的力量作文 后羿射日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