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美文丨书生襟抱本无垠

2020-11-23 08:00:01
相关推荐

文/赵志超

茶铛药臼伴吟身,世事苍茫白发新。

市井有谁知国士,江湖容汝作诗人。

胸中兵甲连霄汉,眼底干戈接塞尘。

尚拟一挥筹运笔,书生襟抱本无垠。

晚清“旷代逸才”、湘潭人杨度的《病中吟》(又名《奉和虔谷先生》),抒发了一介书生的报国情怀和的远大志向。

然而,一直以来,社会似乎对书生总是以一种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认为书生清高、迂腐、穷酸等,尤其“文革”中蔑视知识分子,贬为“臭老九”,鼓吹“读书无用论”。如今,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人心浮躁,世风不古。曾几何时,诸如“读大学,失败的投资?”“苦读十年不如有个好爹”“大学毕业生混得还不如一个初中生”“搞原子弹的不如卖盐茶蛋的”等“读书无用”的奇葩怪论沉渣泛起。书生到底怎么了?

“执着为文哂未休,卅年求索写春秋。楼台宛在思湘绮,不废云湖日夜流。”这是笔者多年前写的一首自题诗。转眼间读书写作已半生有余,自认为“一介书生”,亦文亦政,岁月蹉跎,亦不乏家国情怀,对于书生这个话题如鲠在喉。因此,借此机会想替书生讲几句,以就教于方家。

一、书生有远大志向

书生即读书人,古代称之为秀才、儒生。“何如著作千秋业,宇宙还留一瓣香。”“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自古以来,书生都有远大志向,他们奉行儒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法则,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三不朽”。曾国藩早年过洞庭湖时曾高吟“竟将云梦吞如芥,求信君山刬不平”;李鸿章年轻时曾放言“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左宗棠落魄时曾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自勉……这些豪言壮语,无不表达了读书人的理想志向。

回顾历史,细心梳理后会发现,无论是开宗立说、创制学派的,还是经世济国、救民水火的,大都是一些在社会实践中经受过种种洗礼、磨砺、淬炼的读书人。狷介之性,耿直之言,煌煌著述,乃耿耿济世伟略、岩岩经国文章。

曾国藩算不算读书人?曾国藩自幼饱读诗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深受湖湘学风的熏染,崇奉程朱理学、主张学以致用。早在湘乡涟滨书院读书时,曾国藩就曾写下一副对联:“涟水湘山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圣贤豪杰皆无种,在儒生自识旨归。”有灵,是指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家乡情怀,这种情怀可能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心智;旨归,是指读书的目的意义,一经感悟,即可能转化为儒生报国的动力。曾国藩清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曾国藩“既入词垣,遂毅然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太平天国运动时,他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剿灭太平天国。咸丰皇帝闻之,龙颜大悦:“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注重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忠谋政,在读书治学上颇有成就,在为官从政上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留下的《曾文正公全集》为后人所广泛学习推崇。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可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毛泽东算不算读书人?毛泽东作为一个开天辟地的政治家,纵横捭阖的军事家,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其滔滔不绝的智慧与经天纬地的谋略,令人称奇的心路风景和人格魅力,历来是人们所仰慕、所探寻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毛泽东从小深受湖湘文化的熏染,“独服曾文正”,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努力探索报国救民的道路;从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时代到革命战争的年代,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从未间断过读书。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也是读书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年老的也要学,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零359日。”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一生也是这样做的,1976年9月8日晨,也就是在他临终前一天的清晨5时50分,在全身布满了多种监护抢救器械的情况下,他己经无力拿书了,还由工作人员托着书坚持读了7分钟。毛泽东终身酷爱读书,身边从来没有离开过书,他是一个真正的博览群书的人。胡耀邦曾说:“像毛主席这样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读书学习不止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共产党人学习的!”

罗泽南,号罗山,双峰县人,晚清湘军将领、理学家、文学家。少年时代就怀有大志,喜欢研读理学著作。太平军进犯湖南后,罗泽南从咸丰二年(1852)开始以在籍生员的身份率生徒倡办团练,次年协助曾国藩编练湘军。自此率湘军转战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因战功卓著,历迁任知县、同知、道员(加按察使衔)。罗泽南是湖南理学经世派的主要人物,一面反复研读“性理”,一面“究心水利、边防、河患等书”,对“天文、舆地、律历、兵法及盐、河、漕诸务,无不探其原委”。罗泽南的诗是湖湘诗派的重要代表,其文是桐城派之嗣响——湘乡文派的典范之作。罗泽南早年生活困苦,所居之地有一个药房,旁边是染房,他为之撰联:“生活万家人命,染成五色文章。” 既写实、亦抒怀,寄托作者的人生志向,令观者无不赞叹。罗泽南以一个儒将身分活跃在早期的湘军舞台上,他在理学和教育诸方面都有着较高造诣,对湘军集团的创立和巩固作出了贡献,被誉为“湘军之母”。

杨度,原名杨承瓒,字皙子,号虎公、虎禅,湘潭县人,中国近代知名学者,著名政治活动家、宣传家、诗人。幼年丧父,后成为王闿运门生,光绪中举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人,先后参与或赞助了清末公车上书、变法维新、洪宪帝制等活动,一生多“变”,道路曲折。但他始终胸怀报国之志,与时俱进,尝以“国士”自诩。其《自题小照》诗云:“我是苍生托命人,空空了了入红尘。救他世界无边苦,总是随缘自在身。”又有《百字令.江亭词并序》云:“……自古司马文章,卧龙志业,无事寻烦恼。一自庐山看月后,洞彻身心俱了。处处沧桑,人人歌哭,我自随缘好。江亭三叹,人间哀乐多少。”抒发了忧时忧世、医民救国的情怀。其“书生襟抱本无垠”的诗句,更是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在经历了一番艰难探索之后,杨度于白色恐怖之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一条光明大道。杨度一生,从宪政国师到帝制魁首,从中山特使到秘密党员,身份经历了无数次转换。杨度身份的转换是与思想信念紧密相联系的。他曾撰自挽联云:“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从古老的帝王学,到近代资产阶级宪政思想,到共产主义,其思想的变化正是一介书生、也是志士仁人探求救国之路的缩影。

“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湘潭人历来习武尚文,许多人亦文亦武,文武双全,涌现了不少儒商儒将。一介书生、湘军儒将杨昌浚戌守边疆,豪情满怀,曾以诗明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做刀”。这句诗出自邹韬奋的《抗战三日刊》。全诗如下:“我忧陆沉人梦魇,忍看谤史黠虏嚣。思借风雷开新宇,未忘铁血诛伪朝。狐孽岂能长吠日,夷氛定随残雪消。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抗战三日刊》是由邹韬奋编辑的。早在编辑《抗战三日刊》之前,邹韬奋就已是国内公认的出版家,其操守、学识、才干为出版界所瞩目,争相延聘。自1932年起,邹韬奋创办生活书店,出版了大量进步书刊。在此非常时期,《申报》《抗战三日刊》等新闻报刊正常出版,其刊载的有关战争的消息、常识及时准确,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市民了解战争进程的重要渠道。甚至部分地取代了政府的声音,“诚为今日抗战中之指针”。

从唐代陈陶的“莫道羔裘无壮节,古来成事尽书生”,李贺的“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到宋代陆游的“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再到近代曾国藩的“天下苍生待霖雨,此中风物属诗人”,杨度的“若要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以及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无不体现了读书人的远大志向和精神风貌。

二、书生的可贵之处

——饱读诗书,不随流俗。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可以获取文化知识,更在于能够提升精神境界。古时读书人经历清影孤灯、寒窗苦读,深受四书五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他们在浩瀚无际的书海遨游,让幽幽书香传递着古人逸飞的豪情、横溢的才华、博大的胸怀,感受着先贤独特的人格魅力。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之后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淡泊,浮躁可以变为沉潜,慢慢使人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修身正己,不甘人后。《三字经》开篇讲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之别。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言:“读书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修身为立世之本,读书为修身之道。读书可以从古圣先贤的智慧中聚集力量,也可以从前车之鉴中汲取教训。读书能让人历览不同世态人情,修正人生态度与行为方式。常读励志之书,对于修身大有裨益。

——性情耿直,心高气傲。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诗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曰:“士有志于千秋,宁为狂狷,毋为乡愿。我宁为耿介,不同流俗,鼠子辈焉知君子豹变之志?”现代美术家王肇民诗云:“男儿立身先立志,尺幅片纸有尊严。”……均表现出文人的傲骨。现代戏剧家、戏曲史研究专家董每戡亦有诗云:“书生都有嶙嶒骨,最重交情最厌官。”虽老而心犹壮,读书人大多性情直爽,骨子里有种始终不渝的坚守,他们的文学成就为当朝者所欣赏,但他们不合作的高傲态度,也为当朝者所不容。文人有文人的风骨,为人耿介,刚直不阿,不畏强权,不趋炎附势,不为利诱所动;即使白头也不改变初衷,即使遭遇困厄也不动摇意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个人抱负,依然故我地保持着书生意气,追寻着人生价值。这正好印证了民国时期湘潭文人朱德裳的一句话:“文弱书生未易欺。”

——性情本真,天真可爱。苏东城在流放惠州期间,每每品尝岭南佳果荔枝,就会想起杜牧的那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觉得自己比那位唐明皇幸福多了。当地客家人非常纯朴,看到这位远方来的客人如此贪恋荔枝的美味,曾劝他少吃点,说:“一颗荔枝三把火啊!”明明吃荔枝易上火,可苏东坡为何还劝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原来可能就是客家话“一颗荔枝三把火”之误,苏东坡听错了方言。这就是文人的一颗未泯童心。苏东坡满腹经纶,却一肚子不合时宜,这种人留给别人的印象要么是老成稳重,要么不可一世。但苏东坡偏偏与众不同,读他的诗词,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你感受不到丝亳的情绪掩饰,活生生一个老玩童形象,令人可亲可敬。

——善良洒脱,不拘小节。苏州留园的留月房中的正壁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曰:“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下联曰:“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表达了读书人的情怀。苏东坡词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林则徐联曰:“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李白诗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体现了文人雅士的节操。读书比任何一种娱乐方式更能带给人宁静、平和与豁达。读书人有着悲天悯人的善良心地,对百姓有着深沉的爱,敢于抨击世俗、揭露不公;同时,不囿于繁文缛节,敢爱敢恨,俊逸潇洒。

——志存高远,赤心报国。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曰:“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李白诗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明代顾宪成联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范仲淹《岳阳楼记》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诗曰:“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秋瑾诗曰:“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些诗句无不表达了历代书生报国的远大志向。“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香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1979年,当代古典诗词研究家、著名诗人叶嘉莹先生回国任教时曾写下此诗,字里行间,益见书生情怀。每每读到这些名句,我心中都会被古今读书人的真挚报国之心所触动。回首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繁荣昌盛之时 ,抑或是艰难困苦之际,都有无数读书人满腔热忱、披肝沥胆,他们或立于朝堂之上、或穿梭于陋巷之中、或耕作于田野之间,不忘拳拳报国之心,他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贯穿着“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叫书生气;另一条是暗线,叫江湖气。书生讲究的是节。“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江湖讲究的是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书生认死理,江湖知变通。书生以为别人都是书生,江湖一眼就能看穿谁是书生谁是江湖。书生多率真,江湖多世故。愿君多一些书生气,少一些江湖气。

三、书生处世之忌

清乾隆年间,诗人黄仲则17岁时写了一首《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此诗本是作者感慨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自嘲自讽之作,借以抒发心中不平之情,后人常断章取义,将“百无一用是书生”拿来当作对读书的鄙薄和对书生的贬低。

诚然,书生之所以一直被非议,其自身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弱点、短板,要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忌迂执刻板。古时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其读书太多,容易食古不化,不知变通,最终贻误终生。正所谓“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唐.刘禹锡《别严士元》)有的人开口文绉绉,动辄掉书袋,不一定是要显摆自己多么博学,有时实在是脱口而出,久而久之,如果成了习惯,就会与人格格不入,脱离群众,与现实生活相违。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却穷愁潦倒、不谙世故,则让人感觉过于“酸”。“读书人”要保持好一个态度,既能入世也要能出世,既会讲文言雅语,更会讲民言俗语,亦庄亦谐,雅俗共赏,既通文学,更晓人情,让老百姓觉得通俗易懂、平易近人。

——忌恃才傲物。恃才傲物出自《南史·萧子显传》:“恃才傲物,宜谥曰骄。”萧子显是南朝梁人,历官国子祭酒、侍中,迁吏部尚书。他学问很好,然颇自负才气,很少有他看得上的人。平常见各级的官员,从不答言,只举扇一挥而已。可皇上非常敬重他。其49岁那年,不幸染病身亡,简文帝对他评价甚高,下令为他举哀。将要入葬了,家人请求谥号,帝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曰‘骄’。”“恃才傲物”是梁简文帝对萧子显的评价,更多带有褒奖之意,实偏重于对其才学的褒扬。后来这句话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则多用为贬义,偏重于对自负其才的贬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恃才傲物,蔑视权贵,不堪宫廷倾轧,最终不为奸侫所容,只得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拂袖而去。读书人之所以被认为“傲”,最重要的一点是其所表现出来的“不合群”,经常以一种“俯瞰”之势来对待他人,显得高高在上,因此要避免被视为“另类”。

——忌寒酸迂腐。古时候,读书人大多出身寒门,很多书生被称谓“穷酸书生”,“穷酸”二字中,“穷”就带着“酸”,“酸”伴随着“穷”。由于出身贫寒,社会地位不高,在待人接物上显得畏手畏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穷”对“富”的一种不平,一种憎恨。历史上,位极人臣的都是书生,而开国君王都谙于江湖。诸葛亮是书生,刘备是江湖,所以刘备死后十多年,诸葛亮仍然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社会需要书生,但书生多半寒酸落魄,常常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最可怕的,是书生热衷于江湖;最可敬的人,是江湖客幡然看破世事,读起圣贤书。愿所有的书生,都能读懂江湖;愿所有的江湖客,都能浪子归来,做一名青衣书生。

——忌软弱退缩。读书人中有不少文弱书生,他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谨小慎微,赡前顾后,胆小怕事。正因为读书多了,知道的事多了,顾虑也就多了,不像有些“大老粗”,无知者无畏。古时读书人要出人头地,只有走仕途这条路,必须要参加科举,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写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那些通过读书实现做官的也大多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惹祸上身,轻则丢乌纱帽,重则脑袋搬家,愈发小心谨慎。早年雄心勃勃、热忱报国的书生杨度,在他的“宪政梦”破灭之后,也曾颓废、徬徨过,竟遁空门,一心向佛。他在《百字令·江亭抒怀》写道:“西山王气但黯然,极目斜阳衰草。”“却思尧舜基业,汉唐江山,何时已杳杳?空有诸葛济世才,困隐茅庐谁晓!”并表示,“不如归去,随牧童樵子,摘捡梨枣。书生意气,徒招万千烦恼。”在另一首《百字令》中,杨度更是抒发了旧知识分子的感受,表现出消沉颓废、裹足不前的畏葸情绪:“一亭无盖,剩光宣朝士,重来醉倒。城郭人民今古变,不变西山残照。……江山人物俱老。”

——忌脱离实际。有人说,读书人办不了大事。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之所以如此,除了有的文人软弱胆小外,还因为纸上谈兵,只尚空谈,脱离客观实际。1992年南巡时,邓小平曾这样讲:“书生造反,十年不成,那也不仅是中国古训,也是现代真理。”历朝历代,秀才造反,改革的失败者居多。汉代的王莽,宋代的王安石,他们当初的业绩都很辉煌,但一旦做出一个大文人的样子,都目中无人,最后结果凄凉。我们党的历史上的领袖陈独秀、瞿秋白等都是名副其实的大秀才,但他们操作性和务实精神都差。党的事业在他们手里没有发展起来,而他们没有看上眼的“土包子”毛泽东,却以他的务实和实事求是赢得了认可。在井冈山的时候,蒋介石的前四次围剿失败,核心还是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敌进我退。但到王明、博古这些书生当政,要搞正规战,御敌于国门之外,红军就遭到失败,被迫长征。

四、书生报国之道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胸怀理想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语)这一思想一直为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所尊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时代的书生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呢?不妨尝试以下“六个结合”。

志与时结合。读书人要有志向。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容易被流俗所影响,则不足有为;心不可太大,心太大,难免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难以脚踏实地取得成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联)。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家国情怀。近代以来,多少读书人历尽艰辛,几经波折,竭力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终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也赋予了“书生情怀”新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读书人的情怀和才识,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正如松柏与土地,河流与源泉,脱离了大地与源头的树木与河流,必然木枯水涸。“时势造英雄”。读书人必须与祖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只有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扎根于人民、深耕于实践,在为国为民中才能得以实现抱负。

学与思结合。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王夫之说:“学非有碍于思,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些都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明代学者陈銮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学是入书,思是出书。出入有道。学业可成。”陈銮用“出书”和“入书”解析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因此才得出了读书之人,只有“出入有道”才能“学业有成”的深邃结论。学习与思考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学习永无止境,思考亦无休止符。要时刻保持对学习的饥饿感和对思考的新鲜感,不断夯实自身发展根基。

知与行结合。四川宜宾流杯池石壁镌刻着明代陆绍珩《醉古堂剑扫》的一段名言:“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文以载道,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对读书人的使命所在。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厚重而博实,离不开千万读书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立德立功立言。一代儒宗曾国藩凭借自己的勤奋与秉赋,实现了人生“三立”,为后世读书人树立楷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分子要注意知行合一,笃行笃实,既要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避免过于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后,才能成为真知。当代读书人,要坚持知行合一,继承优良传统,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将所学与实践相融合,勇于到改革发展第一线去,不断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升境界、百炼成钢。

精与细结合。老子曾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要结合实际,找准自身定位,在自己最感兴趣、最容易出成绩的地方精准发力,多学习、勤思考,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一行。“细节决定成败”。“书生”们要克服浮躁情绪,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更要做好“量变”的积累工作,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和“踏石留痕”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就会有所成就。

情与理结合。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王闿运经常提醒学生:“海内甚大,斗室甚宽,一日甚长,百年甚促,不求孔、颜之乐,而作窘迫之囚,盖其犹循俗情,未闻通论。”他希望学生将纸上学问与知人论世“打通”。书生亦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离不开人情社会,离不开柴米油盐。因而,既要学书上的学问,也要学世间的学问,否则也只是犹如浮萍一般,不接地气、不能长久,在社会生活中处处遭受冷遇和碰壁。要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用正确的原则规范行为,妥善处理好读书治学与人情世故的关系,让主观世界适应客观世界,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胆与识结合。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曾说:“有胆量的人最先获得冠冕。”明代袁宏道《策·第五问》这样说:“至于生死之际,坦焉若倦鸟之投枝,此岂寻常胆识所敢望乎?”诸葛亮的舌战群儒离不开胆识,蔺相如的完璧归赵离不开胆识,张良的运筹帷幄离不开胆识。胆识除了天赋所赐,更是在历经非凡的艰难困苦后,才能具备的人性品格。书生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具备胆识,有胆无识那只是鲁莽狂妄,有识无胆也只会循规蹈矩。知识分子要克服谨小慎微、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弱点,树立自信心,培养果敢干练的气质,锤炼笃行务实的作风,遇事冷静,处事果断,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勇于迎接挑战和困难。

有人说:“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能对书生意气持有一份敬重,那就一定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强大的国家,昌盛的民族。”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怀有这份敬重。我也相信,新时代的“书生”将带着这份敬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笃行致远,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2018年11月12日

(作者系湘潭市委副秘书长,著名作家。)

[责编:封豪]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运动会作文片段 我美丽因为我坚强作文 那一次我真高兴作文 小学三年级作文踢足球 锲而不舍为话题的作文 作文可爱的弟弟 一个拥抱作文400字 老师生病坚持上课作文 作文大全400字写事 综合素质作文立意 这是我的作文 四级英语作文万能句子 留点回忆给自己作文 写爱的作文450字 三年级课余活动作文 勤劳的人作文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与父母相处的英语作文 六年级上一单元作文 英语名片作文 关于坚持的作文题目 什么也是我的老师作文 我的假期生活作文600 难忘的时刻作文 暖作文800字 开学的作文700字 我是向日葵作文 去天津旅游的作文 开学了作文200 关于雨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