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境界论”的虚实和内外

2020-11-23 09:25:02
相关推荐

“境界”这个具有实义的词出于佛教,其说早已获得学界认同。成书于南宋时期的《翻译名义集》写道:“尔燄,又云境界,由能知之智,照开所知之境,是则名为过尔燄海。”在佛教的认知里,“尔燄”是智慧之母,能生智解、开辟智境,其妙处固然不可思议。文学作品之中,境、界二字合作一词,早期多见于韵文,班昭《东征赋》云:“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是境、界双声连绵,其义仍不出“境”或“界”。

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二十四诗品》,其中有“实境”一品,描绘出一派天机盎然的境界,云:“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晴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从开言“甚直”“匪深”,到最后“妙不自寻”“遇之自天”,都在强调作文和行事要“去主动化”,这和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立场极为近似:假如能够直接看到空中那一轮月亮和它背后浩瀚无垠的境界,那么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指月之“指”上,就未免显得愚蠢了。

“境界”的“景”“境”之别

《二十四诗品》描述的并不仅仅是风格类型,而是“通过境界的创造烘托一颗‘诗心’”(朱良志语),在此,“境界”乃将文学与人生融通为一,那种主观的生命体验和客观的自然世界,均在这一“境界”的笼盖与照映之下。

不过,文辞优美的《二十四诗品》并非如以往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唐代司空图的作品,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它更可能出于元代文人之手。不管怎样,为我们构设出诸种可感可探“境界”的这部奇书,显然受到宋代以来诗学、禅学以及艺术话语和观念的影响。

《二十四诗品》中的这门“实境”品,拈出一个“实”字,是特意要与“虚”对立起来,也即在其表述中,否定了“意”所指向的境界。可以说,“实境”品描绘的都是但不限于实实在在的景物和景致,它要通过具体景象的呈现和构设,来完成性灵启蒙。

这正是有关“境界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将“境界”理解为“景”和具体化了的“意象”(艺术形象)——如果要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的“境界”意涵溯源的话,“实境”品中直观而形象的描述或许就是一个源头。《人间词话》开宗明义地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其后紧接说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王国维“境界论”之注目“性灵启蒙”、强调景中人的自然存在,与《二十四诗品》如出一辙,他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正像“晴涧之曲,碧松之阴”本是景象,但其中又有“一客荷樵,一客听琴”的和谐,至于“情性所至,妙不自寻”,便是王国维所说“喜怒哀乐”的“人心中之一境界”。

以“意境”来理解或代替“境界”,在中国传统文论中时常可见,而现代最有影响的几位美学家和哲学家,也倾向于将“意境”和“境界”互训。宗白华在讨论“什么是意境”时,就将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而分成的五种“境界”一一列出:其一是为满足生理物质需要的功利境界,其二是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的伦理境界,其三是因人群组合互制关系而成的政治境界,其四是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生的学术境界,其五乃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见的宗教境界——至于“艺术境界”,则介于后二者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可见,在宗白华等学者看来,虚境之中依然有人及其心灵的自然存在,而这种存在又会因为时地情景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境”中的空间与时间

传统“境界论”发展至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时获得了新变,而《人间词话》中有关“境界”最具特点的讨论,是借助空间意义层面的“隔”与“不隔”来区分词境的优劣。此前已有学者对以此方式来讨论词这一文学体裁是否合适提出质疑,如饶宗颐《〈人间词话〉平议》言:“王氏论词,标隔与不隔,以定词之优劣,屡讥白石之词有‘隔雾看花’之恨。又云:‘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予谓‘美人如花隔云端’,不特未损其美,反益彰其美,故‘隔’不足为词之病。”其实,词别于诗之处,即其形式上的长短错落、曲折承转决定了内容与情感表达上的婉曲,由此产生了作为一种文体所特有的间隔效应。词的妙处,正在于以文词营造出烟水迷离、非雾非花等空间上的特殊“意境”,这种言外有意、有意与无意相参的状态恰为词这一文体的美学特质。

王国维虽然指出姜夔“隔”的特点而加以批评,但其内心还是接受了上述关于词境美感的共识,他毕竟写下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话,“这无异于间接地承认了‘隔’,表现出王国维的矛盾心态”(孙维城语),从中也可看出“境界论”的复杂性和多义性。王国维对南宋词带有偏见,但又不肯完全否认其价值,南宋也是词学进入自我审视和理论总结的重要时期,其主要内容构思、创作于宋季的《词源》堪称两宋词学理论之一大结穴,作者张炎在书中标举的“清空”则成为宋元及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

很显然,“清空”是张炎文论建构的一种“境界”,而张炎的文学创作实践,也在努力追寻“清空”之境的营造。在《山中白云词》中,张炎惯以一些与“空”相关或暗喻“空”的字词短语嵌入词句之中,借以构设出“空”境。张炎不仅从空间方面表现“空”境,也常用“当年”-“如今”、“旧时”-“而今”这样的二元结构,于时间层面显示出目下的“空”感,时间维度上的古今对比,凸显了韶华的易逝、时光的速迫、历史的飘渺和名利的虚无,这种由时间而生的“空”感比前举空间层面的“空”境更显深刻,也更臻兼具寥落和悲慨之境。至于“清”与“空”的区别,在于二者相比,“清”比“空”情感更淡,表现的是一种野逸枯寂的纯粹境界,甚至连“空”境中的怀古伤今之情都没有。王国维取张炎词中之一语以评之曰“玉老田荒”,正是精准地感受到了其词这种极具感慨的“清空”之境。

“关系”中的审美和人生

“境界论”以艺术研讨为表,其里则是对于宇宙和生命的体悟。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可能是有关“境界”最高明和绝妙的描述,而他也将人处在世界之中这一现实,理想地表达出来——这一“境界”之中,还隐含着狄德罗所谓“美在关系”的命意,人和物的互动,超越了一般的“对象化”,纯然一体,相亲相通。至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篇《饮酒诗》,更体现了以“关系”而达到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的后世知己苏轼对此叹服不已,评曰“境与意会,最有妙处”,王国维也认为“写景如此,方为不隔”。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正是将“境界论”中意境与意象完美地融合与呈现出来,唐人对举出“先境而后意”与“入意而后境”的矛盾,在陶渊明的非凡文境之前也消弭于无形。

打破主客体之间的界限,使“物”与“我”不再相“隔”,“情”与“景”、“意”与“境”有所交融,在古代诗论家看来是可以做到的。从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到陆机《文赋》所说的“应感之会”,“兴会”成为探索“境界”的审美体验,同时也是一种具有生命质素的创造力。事实上,审美活动与人生高度相关,因此审美境界也就和人生境界密不可分,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会对于传统艺术理论遵从人格化品评的路径心领神会。

不论是“境”还是“境界”,颇多见诸传统语境,其意涵固然多元,但正如学者朱良志所言,都与“世界义”有关,外在真实的世界、心灵营构的世界、品览观鉴的世界,无不照映出“我”之所在——而此中之“我”,又未尝不是一个有“境界”的世界。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年学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0-11-28 16:34朝霞love月[贵州省网友]IP:3406981376
    这个话题真很深奥让人思绪万千真是叹为观止啊!
    顶8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 狐假虎威作文 有所畏有所不畏作文 关于松的作文 初二语文一单元作文 班级卫生的作文 有关变化的作文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作文掌声响起来 宜昌的冬天作文600字 中华美德作文600字 二年级作文一百字左右 屠夫与狼作文 杭州西湖作文350字 遇见作文800字初三 让座的作文 英语高考作文满分多少分 春天就这样来到我身边作文 未来的食品作文400字 青年 作文 关于写景的作文题目 关于吃一堑长一智的作文 爱的味道作文600字 写勇气的作文 上海作文300字 朋友的作文结尾 环境的变化作文600字 失败也是一种幸福作文 生命的力量作文 后羿射日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