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新力量:青年写作的常与变

2020-11-24 20:30:01
相关推荐

想象一个当代基督山伯爵式的人物,这个人要体面地完成复仇大业。他得努力学习有一份工作,乘高铁或飞机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在法律健全的社会体制之下,他可以选择通过法律,或者在法律之外用“共输”的方式达成愿望。这听起来似乎不具传奇性,不如读《基督山伯爵》痛快。究其本源,社会的变化要求文学真实随之变化。某种意义而言,进化论并不适用于文学写作,后来的作家不一定优于前人。纵观世界文学史,已有不少难以逾越的作品,它们几乎触及了作家所处时代的文学创作的天花板。有志向的作家会敏锐地发掘当下生活不同往昔的核心之变,更新与调整自己的创作视角与小说意识,创作出具有“当代气质”的作品。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爱尔兰作家萨莉·鲁尼(“90后”)、德国作家尤迪特·沙朗斯基(“80后”),她们是近些年在各国读者中引起广泛讨论的作家。其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小说人物都是受当代教育、对两性关系与人生目的有着最崭新认识的普通人。人物的意识颇有“现场性”,这种“互联网时代”的日常叙事能跨越国界引起不同社会背景的读者的共情。这些对生活反应迅速的作品是否能成为经典还需检验,但至少它们具有独属于当下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不再迷恋冲突与巧合,只是普通人在日常纠葛之中不断思考、不断自我认识,敏感而暗流涌动。

如果说“变”是加分项,写好“常”则是恒定的基本功。在复杂的人性面前,无论是21世纪的爱尔兰女大学生还是19世纪巴黎名利场的茶花女,无论是《三言二拍》里的转运汉还是《三体》里的科学家,都一样有着各种微妙且相近的情感。如何捕捉这种微妙并将它们写得漂亮,作家都有各自的本领。本期邀请到梁豪、魏市宁、玉珍三位青年作家,他们结合自身创作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话题。

——主持人 宋阿曼

我不能停止创作

玉珍

玉珍,90年代生于南方,青年诗人。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十月》等杂志。

讲述有关创作的东西比创作本身还难,有时我坐下来回想写过的东西,好像所有的创造都是一种失忆,一个洞,我怎么也讲不清楚,那里面布满某种看不见的东西,黑暗,宁静,莫名其妙,像做了个梦。

有时我来不及整理我的记忆,未来就已经冲进来了,一个更强悍更疯狂的美丽新世界,我与它面面相觑,彼此打量双方的沉重与陌生。

但我知道我写过在我生命当中惊叹绝伦的作品。我曾为某些旧作或刚刚写完的东西而兴奋,在那一刻我是最强的,但成就感只维持几秒钟。我写过不少诗歌,还有几个长诗,一部分在我的电脑中从未面世,我对它们的感情很复杂。这两年我写诗更少,写并整理些散文和随笔,但很凌乱,我所写出的不及我记忆中想要写出的五分之一,不及我所幻想的三分之一,我不知道我能写出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路还在往前延伸。

疫情严重的时候,每个人都在痛苦地等待一个拐点,但任何拐点都一样来之不易,拐点到来前必须做大量工作,哪怕开车,不认真对待也会在拐弯处翻车,我的拐点还没到来,但一定会到来。

我曾经幻想过未来的世界,这令我充满了期待和焦虑.飞行与冷酷的世界,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世界,善变又刚硬的世界,巨大而超越想象的世界,会在一定程度如我所想,也会在一定程度打我耳光。

我们的记忆将变得更加庞大,幻想也得更加结实和丰富才行。所以,现在开始,拭目以待,这让人激动又灰心,这个时代其实给足了我们新的东西,非常丰富,科技超越想象,智能秒杀大脑,人性与自然的灾难也接二连三,有时我想得多了,会觉得某种东西的失控会颠覆成另一个世界,一切都在全方位改变我们的生活、灵魂、生存结构、家庭社会、群体模式、潮流观点、精神信仰。

如果从现在开始,在巨变的浪潮当中一动不动,绝不改变,那么10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我很好奇。但前提必须是得在善变的浪潮当中,而不是与世隔绝的偏远地带(如果真的有)中,我对这看上去坚硬而有趣的未来充满好奇,它会是长寿者见到的最疯狂的世界。如果你想看到更多,你得长寿。

而我该用什么来记录它?

如果巨大的改变将到来,我想我能做的其实仍然是做一个人,并写人,观察人,与人生活,能让人发现我具有那样的远见就更好。它仍然是个人的世界,它不能脱离这个而悬空。

一旦我遭受的惊诧、快乐、失望、感动、崩溃与刺激越多,我就越停不下来了。我不能停止创作,我没有办法不创作。如果命运当中会有这个安排,我会感到诧异和好奇。回忆通常可以解答创作如何开始的问题,但同样给我们制造了难以选择和超越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好?

每当读到伟大的语言,我就激动得热血沸腾,想我应该去做这个事情而且一定能做好,如果比这更好或更过瘾,让我恨不得马上起身挥笔,写几段也让自己大为惊叹的东西,可能我还太孩子气,因为我着迷于那种巨大的寂静与成就感。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某些方面极其灵敏的人,但通常情况下我一语不发,而是写出来。我活在漫长的回忆和恍惚的失忆里,强烈的敏感和模糊的迟钝,极端的苛刻和非常的懒惰,高强度的想象和无奈的拖延中。创作活在我的通感当中,听看想闻感受融合在一起,音乐色彩行动轮廓回忆想象,通过这些东西抽丝剥茧,写一些我想写的,这其实就是生活,写作像吃饭一样习以为常。

我心里始终存在这样一种矛盾而审慎的情绪,想到什么写什么,又尽量不要想到什么写什么,警惕陷入过于自由自我的疯狂中,又不排斥往痛苦危险的地方走。同时希望清醒,希望大多时候在混沌里来去自如。

也许只有创作本身能回答我创作中所不能回答的东西,如果你要跟我探讨诗歌怎么来的、怎么写得更好,我会躲开,那比回答生死问题还难。

我离不开一种寂静,这在未来的世界更不可少,我指望能在那儿塑造出更新更好的我。

我只能继续写。写了什么,写得怎样,将来得如此改变、进步,我并不缺乏这样的思考,但没什么用,在开始下一篇的时候,我又是个空白人了。上一次的创造消失了,融为下一次的基石,上一次好像没有发生过。

当我在思考如何改造自己以适应复杂新世界的时候,又在犹豫是否想得太多,一部分的我需要拥有大量准备和思想,另一个我又需要天真无畏。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写作。我有一种野心勃勃跃跃欲试的感觉,但不打算逼迫自己。这是极端凝神与松弛无所谓的抗争:必要时无所谓,必要时聚精会神。

在我想写但写得不满意的时候,一个人安静待着,听音乐,洗澡,睡觉,吃东西。或到大路上去。有一天我突然从屋子里走出去,走到家对面的马路上,走着走着好像语言从我的脚上产生,上升了。

那些风、树、孩子、瘦削黝黑的老人的笑容、吃草的牛,像突然间变成默片中街上的人流,浪潮匆匆忙忙,没一个确定的远方,存在于虚无的边界,语言是一种界碑。

马赛克与面孔

魏市宁

魏市宁,1991年生,小说发表于《作品》《湖南文学》《青年作家》等杂志,已出版小说集《北方狩猎》。

2013年春节,我照常回到村里,参与它每年一次的喧闹。乡下到底安逸,只是烟花一响,想起瞬间燃尽的鞭炮捻子,后脑勺就跟着收紧。早起看新闻,东北某地,派出所抓到个盗猎者。再往下看,并没有端枪进出山林的惊心动魄,无非就是熬了锅油胶涂网上,拿竹竿撑起,从天空劫落了几只野鸟。新闻播到最后,嫌疑人的认错态度不太端正,一直拧着脑袋,挣着手铐,一朵马赛克追着脸乱跑。

马赛克代表着媒体语言中的关怀与禁忌,用起来省事、人道,但老把受众的好奇心放小火上煎。作为创作者,就时常处于备战状态,时候对了,一种表情、两道疤痕甚至几句脏话,都有可能裂变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几张有模有样的面孔。所以哪怕是道听途说,我也希望能够得到最丰富的细节。老想着撕下马赛克,是一种“我这边可以不要,你那边不能不给”的贪婪心理。

我有位姓邓的朋友,他爱乱想,好穷游,在嵩山塔林下搭过帐篷,跑中缅边境听过枪响。这人性格固执,只读书不写作,逮住人就猛讲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和拜伦,全然不管对方是否有感。有次他聊尼采,聊“超人”,赶着车轱辘话,听得人昏昏欲睡。好不容易把人送走,当天晚上,一个地名突然闪现:斯特拉酒馆。这词汇沉默降临,意义不明,但我隐约知道,“斯特拉酒馆”应该关乎失去山林的猎人,是某种违背禁忌的超越,指向了外地人想象中的北方以北。此后的一周里,以“斯特拉酒馆”和2013年的新闻为起点,盗猎者的故事渐渐铺开:一个叫马尔贺的男人偷猎败露,上缴了狩猎工具,只能去伐木场锯木头。某天,他不顾身处缓刑期的危险处境,借了把枪毅然闯入山林。

——时机到了,撕下2013年的那片马赛克,就看到马尔贺的面孔。

故事写完,小说却尚未结束。到了2014年,邓姓朋友跑去郑州书城打工,负责拉货跑腿,同时开始看《文学回忆录》,逢人就唠《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又时常板着脸,不许别人开勃兰兑斯和木心的玩笑。打工期间,这个有驾照无驾龄的人,竟然开着辆满载书籍的金杯车直接上了高速。在我眼中,这类即兴的疯癫,一如马尔贺的那种豁然的浪漫。半年后,他再次辞职穷游,沿着雄鸡地图西部的边境线乱跑,从甘肃天水逃票下车,一路翘着大拇指打顺风车,闷头走去了云南。到了昆明火车站,他突然碰上霉运,旅途至此也就戛然而止。他后来回到郑州,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某日忽然开了窍,不再羞于提及这段往事,反而变得“以此为荣”。那段时间,我在郑州做编辑,领着屡屡延发的工资,为最后的民营杂志社养老送终。工作之余,我思考着如何为自己的故事增加惊悚元素,此时邓姓朋友的经历来了。听他讲罢,那把“匕首”就挂进了脑海,在以后的日子里被不断擦亮。

与邓姓朋友不同,我读书没有耐心,又时常因误读而受到错误的启发。德国作家帕·聚斯金德的《香水》很有意思,讲述了一个略显惊悚的故事:一个香水奇人为了精炼出理想中的香水,竟然连续谋杀了26个少女,用以收集她们的体香。要说这本书给了我什么错误的启发,那大概就是单一的品质完全能够让野蛮延展,不受任何外力干扰。既然“审美可以无关律法”,那么勇气也应该无关道德。以此出发,结合邓姓朋友的匕首,2013年那位盗猎者脸上的马赛克被第二次撕下,繁衍出了一种近乎黑暗的浪漫:一个懦弱的男人着了魔,他相信自己拥有勇武者的血脉,于是跨过北回归线进入原生地,展开了一场惊悚的、针对人类的游猎。

小说至此结束,两篇故事一黑一白,萌芽于相同的基因,就住在了同一个名字搭成的屋檐下。在这里,它们互为兄弟,彼此融合。

此时此刻,我确实开始反省,一张面孔的遮拦,有时候能荡漾出更多面孔的涟漪。或许我应该感谢2013年的那片马赛克,它在粗暴地抹除了一些细节的同时,也为创作者预留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曾总结过自己在创作时的贪婪:“总奢望在一个篇幅不短的故事中加入更多元素,用来增加表达的密度、探索更新鲜的叙述、增强一种结构所能照射出的最大光束。”这其实是一种保守的表达,到了实操层面,我所攀附的写作技巧更加杂乱。对于创作者而言,这种貔貅一样的胃口太考验消化系统,八成不是好事。事实也确乎如此,没过多久,当我重看这两篇狩猎故事,马上就发现自己因贪婪和青涩而犯下了多么愚蠢的错误——半中不西的长短句像一粒粒砂石,粗暴地揉进了扎根本土的叙述里,更别提书面化的对白对人物塑造的摧毁……所以堆积过多写作元素是危险的,也是不成熟的表现,一旦呈现在作品中,就极易出现明显的违和感,甚至有些不伦不类。

被这种教训杀了个回马枪,委实让人感到羞愧,但我没有放弃自己的“贪婪”。龙是多种动物的人为组合,听来七拼八凑,当它跃然纸上,或聚集在九龙壁上化为浮雕,却依旧浑然天成。其秘不外传的审美和糅合是值得探索和借鉴的,对此,我跃跃欲试。时至今日,我所展望的那种浑然天成仍旧模糊,不露真容,仿佛也遮着些马赛克。但我仍然怀有热情的期待,希望在未来某日,自己饱经对主题的等候、对结构的探索和对语言的斧凿之后,能够从遮蔽物的边缘有所洞窥。

日日新,或历久弥新

梁豪

梁豪,1992年生,青年作家,《人民文学》杂志编辑。

在一场关于地方性叙事的讨论会上,我曾谈及当前地方故事的两大生长点。城市里,新的故事生长点在街角和社区,这是陌生人社会里的熟人角落。孤独的个人在这重新聚为人群里的人,他们必须减速、延宕,梦回乡土的节奏。人开始说话,因为熟识,更因为半生不熟,于是既聊熟的部分,也试探生的区域。道出他们看得见的热络和看不见的猜疑,成为值得深挖的创作路径。而乡村,新的故事生长点在个人。当下的乡村青年,因为身体远行(求学、务工)和心灵远游(网络)而披覆城市文明的影子,当他们尚且无法彻底融入城市的景深时,乡土和城市的双重性格便在他们的人格内部纠缠。这在当前的小城故事里尤为易见,因为两者内具的动荡、暧昧和交混性,令其成为滋生故事的理想温床。

但是,这种划分策略依然无比粗糙。县城之间,社区、街道之间,人文风土和历史造化千差万别。如何写出彼此的差异,呈现自身的流变,这是问题的要害。

“屯兵驻扎”和“抢滩登陆”是聪明的青年作家们处理素材的办法。前者讲究“踞”,后者重在“抢”,全都虎虎生风。青年写作,赶潮是避免被诟落伍,要证明自己很年轻,形同与前代人的某种切割,打的是时间差;讲究人道关怀是要彰显自己胸怀替天行道的抱负,要表明自己很成熟,站在永恒价值一侧,于守成中求新意。

说到赶潮,我想谈谈塞林格那本《九故事》。我很欣赏塞林格结构小说的方式,他笔下的故事就如烧去近半的信件,它们如此私密而与众不同,明明是毁弃的却又万般不舍,诱引你去拼贴那些遗失的部分,那里潜藏着诡秘而惊人的能量。这样的小说显得永不过时,比很多实验小说耐得起回味。至于热闹的地域书写,作家们把写作变成一种“地方割据”,在自己的地盘和相对熟悉的阶层与人事翻滚兜转,于是特色大显,渐成气象。这倒无所谓,创作动念、小说素材无高下,作品的优劣还得钻到作品里,实打实地看。

言及此,不由得想到格雷厄姆·格林。他总能找准精当的素材,人物身上的悲喜是以情境本身的方式自在传递。作者悠然隐身,故事云淡风轻而浑然一气,写短篇竟能常具长篇的气魄,这在鲁迅的小说中更为明显。

当下的青年写作,不乏对某一地域、某种文化的整理消化,或是对某段历史的回溯,所谓大格局、大视野,大有山雨欲来之势。批评家叫好,更像在说“你们终于来了,我很欣慰”。但似乎不能称之为新,而且,新并不意味着更多。

此外,更为要紧的,恐怕还在于作者是否牢牢把握住了“和而不同”的全部要义。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和自我的观念诉求,并不是写作的终极。至为优秀的小说,能让即令是伍尔夫意义上的普通读者的心神,产生长久难抑的激荡——正是在这里,天南海北的万千故事,又回到了人的身上。人,贵为一个巨大的谜团,就像浩瀚的宇宙,暗藏着太多令人着迷的玄机。写作就是人出人的谜、人解人的谜,横看侧看,远近高低,郁郁乎谜哉。新与旧,恒与变,所有的概念于此穿梭吞吐,全部的定义都不过是相对而言。

所以,我们究竟在期盼不一样的小说,还是留得住的小说?前者意味着标新、拓荒、猎奇;后者意味着等待、深度、羁绊。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谈论新与变才更具意义,或者说,写作的新与变才真正成立。写作到底是要留下些什么,新与变不过其中一种相对容易引发话题的手段。话题是对现在来说,作品的宿命在未来,尽量别让手段僭越了目的。

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的《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是一部将手段与目的结合得非常理想的小说。它既是一个偏安于波兰乡村的故事,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生长在死亡了的东西上”的人类之梦。掌故、神话、自然、梦呓、寓言、诗歌、历史、哲学与日常,所有元素以高度和谐的内在激情彼此神交,真挚的感情在黏稠的思辨性中闪转而不妖,于簇新的形式眩晕之外,读者依然可以收获震荡心灵的感动。

我欣赏托卡尔丘克、科斯托拉尼·德若等东欧作家运作素材的非凡造诣,洋洋洒洒,结构奇难而不紊乱;麦克尤恩的长篇同样精于兼顾故事的趣味与结构的机巧,这是我在中国作家身上较少见到的,中国作家作品往往偏写意,仰仗的是个人的修为与悟性,于是处理长篇时容易显得散乱。当然这跟不同的语法也有关,语言牵扯思维,彼此间不妨相互启发。

说到小说的语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腔调依然可以出新,哪怕只冒出一点,已是风光无限。语言自觉是第一层,要害在于脱腔的自由。这也是我喜欢王占黑部分小说的原因,那种语言的嗅觉,我在金仁顺、黄咏梅和蔡东等女作家那里不时能够俘获,更不消说“祖师奶奶”张爱玲了。王占黑追加了一点地方色调,吴方言近于天然加分项,并不是所有的方言都有这种效果。

细腻是一种文风,不止于语言。作家下笔的新,更多是老树新芽,凭借感知维度和层次的丰富以至刁钻,在老生常谈中辟出新意味、新境界。这又涉及熨帖与否,布罗茨基评价阿赫玛托娃的话可以拿来——小说里所有的细节或情节,应当“来自有限对无限的乡愁”。所谓乡愁,是含着满满真切的情分的,假泪水榨不出真感情;而且,是乡愁而不是妄念。

常听人讲,写作是永在缺憾的路上遥望不可及的完美。我倒觉得,创作是一次次崭新的探索,作者贴近不同人物的命运,推敲词语的遭遇,小心翼翼又实实在在。艰难有时,自以为浸没而常示以迷失,但终归是激动人心的一场旅途,比西西弗斯要来得幸运。说失败,多少局限了写作的意义。只是不管走得再远、见识再多,都要学会动用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进而“神与物游,思理为妙”。唯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作品才能行之弥远而历久弥新。新,也就有了全新的外延和内涵。

来源丨《文艺报》2020年5月25日第7版

编辑丨刘艳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做的梦作文 幼鹰学飞 材料作文 关于亲情的作文 小标题 四年级的作文200字 父母爱情的作文 中华魂600字作文 班级公约作文400字 只要还在作文500字 想起这事我就高兴作文 四年级作文我家的小猫 我好想快快长大作文450字 三下第六单元作文 最少的童话作文 修改作文评语 我的文学梦作文 保持本色之美作文800字 海边游泳作文600字 选择信念作文500字 无锡游记作文 你好九月作文 桥作文600字 蒲公英旅行记作文 运动会的英语作文 赢得成功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变了作文500字 开学一周感想作文 看了以后下面会湿的作文 关于运动会的作文300 童年趣味作文500字左右 我最爱的季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