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少数民族文化 苗族服饰 蜡染

2020-11-24 23:35:01
相关推荐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认为一个民族的形成,往往经过氏族部落的战争,长途艰辛的迁徙,民族的混交融合,最后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共同生存,以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婚姻范围为其基本条件,又以共同的语言和服饰为客观特征,在长时期内形成稳定的社会共同体。因此,“民族”这一概念应是地域性概念,而不是血缘关系的概念。长期生存在贵州的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各种民族,是古代濮、越、南蛮等民族在共同的特定地域环境中互相融合而成的。由于战争和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迫使他们强调内聚力量,崇尚群体意识,结构了他们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和质朴爽朗的性格。

布依族

然而以蜡染为主要装饰手法,适当辅以挑花刺绣的有普安、王司的套色蜡染大花衣,花苗衣裙,红苗长裙。都匀王司和三都普安的苗族套色蜡染大花衣,在领、肩、袖主要装饰部位有青和橘黄套色蜡染螺旋纹样。苗语“窝妥”,与黔东南的丹寨毗邻地的苗族服饰完全一样,为同一支系。贵定、龙里,福泉一带的花苗服饰,上衣为蜡染锦底,中间插进鲜艳的橘红和淡黄色挑花,下面的百褶裙就不再鲜艳,而是像写意水墨画似的大块面蜡染条纹。

局部点缀几点挑花小方块,名叫“裙眼”。罗甸红苗服饰主要表现在蜡染百褶裙上插进红色挑花或布贴画,上衣为纯白色短上衣,与头上的银饰和项圈组合成耀眼的洁白和闪亮的银光。这种服饰同花苗服饰一样,既有一种含蓄内在的美,又有艳与素、动与静的对比和谐的美。

红苗服饰

接着以青色服装为基本色调,局部配以蜡染、挑花,或用海肥作为装饰品的有长顺“青苗”,惠水罗甸的“青苗”和“海肥苗”。惠水罗甸青苗妇女服装均为青布右襟大衽妇母装,下摆弧形,布带为结,有挑绣花边。青色百褶裙下半部由蜡染和若干布贴拼花小方块组成,苗语叫“底摸”。 这种布贴拼花显然是从布依族的民间艺术中借鉴来的。在黔南布依族苗族杂居的地区,这种民族之间的横向文化交流是屡见不鲜的。长顺县广顺和惠水九龙一带的青苗,头饰为青色粽子帽,外包彩色挑花带,再插红绣球红璎珞于帽项。

青衣双袖肘以下是蓝底白花蜡染。青色百褶裙长至踝上,外系挑花围腰。这种服饰既不同于黔西北的粗犷,也不同于黔东南的艳丽,仍然还是一种含蓄内在的范畴。以海吧作为装饰的苗族,自称“蒙让”,意为住在田坝的苗族,分布于贵定云雾、昌明、沿山和龙里、惠水部分地区。

黔南布依族苗族杂居

明代郭子章的《黔记》中记载了黔南龙里卫一带……妇人杂海肥、铜铃、药珠、结璎珞为饰。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可见这支苗族应早于明代就在这些地区定居。如此众多的支系和多姿多彩的服饰,从历史上追根溯源,是有答案的。从东汉至西晋时期,统治者多次征剿。元代镇压农民起义中就有苗兵10余万。明清时吴三桂又在贵州多次折腾,安里设堡,“伐山通道,穷搜窖宅”,幸存者被迫“蓠发而出佣内地”(《苗族简史》)。因此使苗族人民历经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的迁徙,迁徙方向由东向西,由北向南,还有小范围的局部移动和多向性穿插。一部分扶老携幼,长途跋涉,迁往黔西北、黔西南,一部分进深山老林,找到了可以生存的地盘,世世代代在那里开发、生息。他们彼此远离,有的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

苗族妇人服饰

前面提到的龙里中排民主一带的白裙苗服饰,最具特色的是男子盛装。据说是仿效苗王黑人庆的服饰而制作的。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勇敢的后生名叫黑人庆(苗语“偌的公”),同一支苗族同胞住在贵阳。黑人庆的未婚妻娥呷嘎住在青岩,她不幸被老虎吃掉。黑人庆闻讯赶来,怒杀猛虎,救出了未婚妻的妹妹娥呷喀。此后黑人庆终日思念未婚妻,卧床不起,不思饮食。

一年一度的跳月(苗族节日)开始了,其妹好说歹劝,终于拉他起来,帮他精心打扮:头包青布帕,上插两根长雉尾,身穿蓝布直襟无领长衫,腰系7寸宽黑白方块相间的自织锦带,腰向左系挑花飘带裙9块,每块宽3寸,长1尺5寸,右系挑花方帕9块,均对折成三角形,层层叠挂于右腰间。

跳月(苗族节日)

然而手帕和飘带的挑花纹样各不相同,十分精美,背吊挑花背牌,下端由海吧组合成7朵花,用珠串其边,各缀1尺长的红缨一束。颈戴11根银项圈,外系4只长命锁。项圈后面也系小银铃和小红缨。衣袖挽至肘,从手腕至肘全戴满银手镯。每个指头上全戴上戒指,倾全部家资于一身了。黑人庆穿了这身服装显得比其他男青年都漂亮和英俊。他来到跳月场上手捧芦笙一吹,立即吸引了全场几千人。只见他背牌上耀眼的红缨:和腰间的挑花飘带、手帕,随着芦笙舞步和银铃节奏而飘动,引得姑娘们也都情不自禁地跟着跳起舞来。此后大家推举黑人庆为苗王。

苗族芦笙舞步

不料明洪武年间,苗族同胞被赶出了贵阳,黑人庆英勇战死于青岩,为了永远怀念这位苗族领袖,当地苗族同胞每逢跳月,都要仿照黑人庆的打扮穿此盛装,背牌上还要挑绣黑人庆的印鉴纹样,还特地打制几个银质方块(据说这是黑人庆的印章)作为银饰的组成部分吊在背牌上,以表示对这位苗王的崇拜和还念。这是由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产生的相对稳定持恒的审美意念。对苗王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崇拜,归根到底是一种民族内聚力在意识和潜意识的水平上引导人们保持高度的民族团结。

参考资料《中国苗族服饰文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第一次 作文 赶集作文 爱国情怀作文 绿萝的作文 五年级优秀作文 我的梦 作文 冬作文 优秀作文600 作文三年级300字 奋斗的作文 我的妈妈的作文 作文格式 作文50字 作文300 桃花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作文600字 最好的礼物600字作文 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作文600字 我的另一片天地作文600字 给妈妈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冬天里的快乐作文600字 什么伴我成长作文600字 最温暖的陪伴作文600字 传统节日作文300字三年级 描写春节的作文300字 写人的作文题目大全 电影观后感800字作文 最美的遇见作文600字 令我难忘的一件事作文 我家乡的春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