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莫言曾对女作家说:如果我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还会低调吗?

2020-11-27 23:40:01
相关推荐

不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个人,如果能力出众,才华横溢,就算一路走一路探索,也会有谁不知道?

世间万物,是非曲直、功过是非千千万万,只有真正适应这个时代、为这个时代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才能成为千千万万人中最耀眼、最受关注的人。

比如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他的才华被世界公认,但面对女作家的提问,他还是会说,如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会不会这么低调就看出来了。

莫颜

诺贝尔奖得主

杨振宁先生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莫言先生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人很少一起出现在公众面前,但在2013年5月,他们一起参加了一次节目录制。围绕"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这一主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著名作家,代表作主要有《红高粱》、《蛙》等多部作品。作为一个对故乡有着浓厚情感的文学创作者,莫言的作品中有着独特的个人乡愁。

在莫言年轻的时候,杨振宁已经在国外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当然,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他始终没有忘记关心祖国的情况。

杨振宁由一

作为中美关系松动后第一位访华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在促进中美人文交流、推动两国建交合作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为了更好地投身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杨振宁毅然回国,回归中国国籍。

杨振宁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一直在科学事业上发光发热,而莫言则走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他们两人一个专注于科学,一个专注于文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一场深入的讨论和对话却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谈话过程中,透露出不少现实状况和公众的普遍看法,值得玩味。

一个女作家的问题

有一次,莫言被一位女作家问到,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后还这么低调?莫言回应道:"如果我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我会低调吗?"这样一个几乎铭刻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史上的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莫言和杨振宁的对话中,其实很容易看出一些端倪。

当时,除了莫言和杨振宁,还有一位重量级主持人——著名国学大师范曾,三位大师级人物齐聚一堂,他们的对话深度和高度,自然可见一斑。

在他们的对话中,有对天才的看法和定义,有对文学和科学的自我看法。同时,在三位大师的思想碰撞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莫言对杨振宁的敬佩和欣赏。

作为一个善于用词的人,莫言对"科学与文学的区分和界定"的描述非常准确、精准,直接戳到了很多人的心里。莫言说,杨振宁先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科学家发现的证明,而这一发现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也许它已经作为一条定律被收入教科书。

如果不愿意,就自己研究,争取超越,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超越,甚至证明前者的错误,这是肉眼可见的,这甚至是可以衡量的。

但文学不能如此,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学的想法和感受都不一样,谁也不能代表谁来定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因为没有保守的判断标准,因为这些都是纯粹的感情、肉体的东西,所以很难做出选择和判断。

所以,莫言会表达对杨振宁的敬佩,偶尔也会开玩笑说,如果有下辈子再学物理。

的确,在科学的世界里,也许是非黑即白的存在,是对是错,通过不断的实验积累是可以验证的。但在文学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未知的,单凭读者的感受,有些作品可能被一些人奉为经典、推崇,但也可能被另一些人不喜欢。而这,或许是莫言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也是他想到说出的内心委屈。

主观与客观本身是两个相对的判断。像考试、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总有一个标准答案可以作为判断依据,但在语体上,除了那些约定俗成和死记硬背之外,一般的主观理解,比如作文之类,就是评判者的好恶了。

在大众主流的潜意识里,理科永远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文科。俗话说:学科学走天下,足以证明主流思想的差距。无论怎么辩解,这都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偏理轻文,这是一个大势所趋的情况。

纵然人们对古诗可能朗朗上口,所谓"李杜诗万口"又能如何,终究不过是对动手实践的看重和偏爱。

即使莫言和杨振宁都是诺贝尔奖得主,但他们在民众心中的分量和地位可能有很大差距。而莫言,也不是那么自我感觉,下辈子只会上来学物理单词。

但文学真的不好吗?如果文学不好,那么多优秀的作品何以流传至今,那些耳熟能详的诗文作家又如何,现在的人们又如何拥有丰富多元的精神生活?

文学与科学,在生活中,同样重要,只是各自的领域不同,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造福人类。文学丰富精神世界,科学改善物质世界,这一切都不会相互矛盾,只有共同发展,齐头并进,才能创造美好的世界。

文学与科学的激荡

杨振宁出自书香门第,莫言扎根农村,两个人,原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但这种看似鲜明对比的差距,最终却殊途同归。

在科学家眼中,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作家也不吝啬对其赞美,但对于美好的事物,两者都有欣赏的眼光。

正如杨振宁所说,科学史发现的是一些现实存在的东西,而文学则是在发明原本不存在的东西。两相比较显然毫无意义。在杨振宁关于"爱迪生来到21世纪最好奇的事"的假设中,他与莫言同步思考,将目光锁定在"手机"上。

与莫言对科学的推崇相比,杨振宁则表达了对文学的尊重,他说,文学比科学更复杂,诺贝尔科学奖几乎没有争议,但对作家总是有不同的看法,这足以说明它的微妙。

对于当今中国对科学的偏爱,杨振宁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这是人民心中的时代之痛,由于现代的压迫和剥削,导致中国现代科学一直发展不好。在这种潮流中,科学成为人们内心的执念和渴望,因此也加深了对科学的热爱。

作家在创作时,是带有传统特色的,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文字的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而科学无国界,那是一种人人都可以贡献的存在,也是容易被人们理解的。但如果不是生活在中国,就不能充分理解和体验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创作。

而且,着眼于国内的大背景,不如更多地着眼于世界和未来,中国梦的发展将是多么的波澜壮阔、波澜壮阔。

他们心中的中国梦

莫言说,如果他获得诺贝尔奖,那就要看他是不是像今天这样低调。杨振宁说,文学是博大精深、神秘莫测的。两人对彼此的领域都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钦佩,对心中的"中国梦"也都有自己的见解。

莫言说,中国梦就是"上天",去探索未知的宇宙,开拓更大的领域。杨振宁立足当下,希望中国的发展是好的,中国人保持了乐观积极的心态。

对于科学研究,我们需要有浓厚的兴趣作为基础,这是支撑枯燥重复的实验和研究过程的动力。只有通过持续深入的研究,才能在"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得到一个结果。

同样,对于文学而言,也没有兴趣如何去支撑如此庞大的创作框架,只有在不断的锤炼中,才能体味出更好的收获,最终呈现出一部作品。

对于幻想科学和文学这件事,杨振宁没有回避问莫言。莫言笑着说,虽然他的数学和物理不太理想,但这并不妨碍作家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描述。

他们会用无拘无束的修辞来表现自己思想世界的美,这是一个作家对科学世界的猜想,这是基于日常的积累和体验。这也是科学家和作家的区别,前者的猜想需要实验验证,后者的猜想只需要自我完善。

莫言对女作家的回应是他对科学的敬畏,他觉得自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能没有那么低调,但杨振宁用事实告诉他,文学是非常崇高的东西。他们的思想碰撞给所有人带来无限的灵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0-08-30 22:16蒋家伟[海南省网友]IP:736188152
    莫言的自信和幽默真是让人喜欢!
    顶1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叙事作文素材 初一800字作文 作文400字初中 二年级语文作文 在路上的作文 自强的作文 梦想作文结尾 美好时光作文 1200字作文 二年级的作文怎么写 600字春节作文 作文600字写景 作文400字写景 时政作文 成熟的作文 责任作文素材 一年四季作文 亲情作文600 灯笼的作文 晴天作文 榴莲作文 温暖作文开头 考研小作文 三年级想象作文 作文题纲 英语招聘作文 泪的作文 家乡的作文600字 英语作文我的家乡 初中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