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将相和只是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专家不愿说

2020-12-18 13:15:01
相关推荐

廉颇是赵国最有名的大将,关于他的典故可能是赵国将军当中最多的,“负荆请罪”、“尚能饭否”,都是廉颇的故事。还有在长平之战中,赵惠文王刚用赵括换掉廉颇,便大败亏输,四十万降卒被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描写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不仅是在赵国有名,连各诸侯国都知道廉颇的勇武,对其称赞有加。但是,廉颇的情商似乎是有一些问题的。

在赵惠文王带蔺相如赴渑池会之前,廉颇说了一段话,既让赵惠文王放心,又使赵惠文王日后决定收拾廉颇。这段话的意思是,大王尽管放心去渑池,来回一个月应该够了,如果超过一个月,我觉得应该让太子即位,这样秦国就无机可乘了。

大家都担心秦国会借着渑池会扣留赵惠文王,前不久秦王就这样抓住了楚怀王,直到楚怀王死掉,才被送回楚国。而秦王此次请赵惠文王去渑池,是为了索要和氏璧,赵惠文王如果不答应,非常有可能重蹈楚怀王的旧辙。

廉颇说这番话,是为了让赵惠文王安心,万一秦王不讲理,赵国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失。从国家利益角度来说,廉颇是正确的,可是赵惠文王心里会怎么想呢?

那个楚怀王被抓后,楚国便是马上立新君,使楚怀王对秦国失去了价值,因而秦国至死都不肯放他回国。换句话说,赵惠文王如果被抓,下场一定跟楚怀王是一样的。

在危难关头,赵惠文王知道廉颇是为了顾全赵国的大局,可等危难过去后,赵惠文王再回想起来,心里多半不会舒服。因为廉颇的忠诚显然只是对赵国的,而不是对赵惠文王的。

对于君主独裁制度下的君臣关系来讲,廉颇的这种忠诚往往会引起君主的反感,毕竟明君不是经常有的,至少赵惠文王不是那种青史留名、万人称诵的英明之主。

从这个角度来看,蔺相如因渑池会的功劳,而被提拔为上卿,位列廉颇之上,很难说不是赵王对廉颇的一种压制和平衡。而廉颇对蔺相如的不满,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蔺相如确实出身低贱,原先是宦官的门客,仅仅凭着这一次的功劳,便位居为国征战一生的廉颇之上,换成一般人也不会服气。这才有了廉颇的傲慢无礼,和蔺相如的谦让。

那到了最后,为什么廉颇又会“负荆请罪”,上演一出“将相和”的好戏呢?真是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感动了廉颇吗?这个因素不能说没有,但赵惠文王在背后起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赵惠文王重用蔺相如为上卿,导致廉颇公开羞辱蔺相如,赵惠文王一直没有表示,任由事态的发展。而蔺相如的官阶比廉颇更高,凭此一项,便可治廉颇的罪。

赵惠文王保持沉默的背后,说不定是在等廉颇做更出格的事情,然后再动手。当廉颇意识到这一点后,“负荆请罪”便是他自救的办法,既能“将相和”,又等于向赵惠文王认罪。从此以后,廉颇才重新有机会领兵作战,恢复了往日的权势。

也许有人认为以上这些分析没有道理,而我们可以从廉颇晚年的结局,看出他确实存在不小的问题。他的晚年并不是在赵国度过的,而是在魏国的都城大梁。

廉颇是犯了错,甚至可以说是犯了罪逃到魏国的。赵悼襄王任命乐乘接替年事已高的廉颇,没想到廉颇居然领兵对乐乘发动突然袭击,致使乐乘不知所踪,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廉颇自知这下子闹得太大了,只好逃出赵国,躲到大梁城里。他本来以为自己享有盛名,会得到魏国的重用。收获的却是满心失望,魏国对他一点儿兴趣也没有。

而赵国即将面临灭亡之际,终于想起了廉颇,这才派人来了解他的情况,准备重新启用他时。廉颇高兴之余,当着赵国来使的面,吃了十斤肉、一斗米,以显示自己宝刀不老。

只可惜,来使是廉颇的仇敌、也是赵国宠宦郭开的人,回去向赵王如实禀报之后,又加了一句“一饭三遗矢”,吃得多拉得多,还能有什么战斗力?廉颇郁郁而终,再也没有上过战场。

【参考文献:《史记》、《解开历史的谜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为鼓掌作文 一年级上册作文 历年中考作文 纸飞机作文 中国美食作文 记叙作文500字 浪花作文 写生活的作文 作文400字写事 家人作文600字 400字作文写事 制作美食作文 砥砺前行作文 我的家乡三年级作文 春天作文800字 四年级作文素材 鼓浪屿 作文 3百字作文 生活类作文 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介绍学校英语作文 旅行作文结尾 a级英语作文 猫作文600字 关于趣事的作文 创造作文 写事400字作文 研究报告的作文 母亲的作文600字 什么有趣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