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的大学(散文)

2020-12-19 22:35:01
相关推荐

从微信看到,坐落于济宁红星路北侧的济宁师专旧址马上就要拆除了,谨以此文致敬我记忆中的母校,致敬健在和已经去世的师长,致敬我同班同系的同学,致敬我们逝去的共同的青春芳华……

1980年9月的一天,我暂别了家乡,坐上一辆红色的公共汽车,不到两个小时,来到古城济宁,成为了济宁师专(今济宁学院的前身)众多新生中的一员。据1980年的《光明日报》说,这一年,全国的高考录取率只有8%,能“挤”过这座“独木桥”,在那个城乡差别比较大的年代,已属于“幸运儿”,尽管有人“挤”得“跌跌撞撞”、“鼻青脸肿”。要知道,还有大约92%的同学或同志们在彼岸“望洋兴叹”。就我本人来说,考学之前,我已经是有着3年多教龄的民办教师了,1980年考上大学者,应届毕业生已经占到绝大部分,社会青年执着如范进者,已经不太多。况且我已经二十多岁,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了,与和我的学生年龄差不多的人做同学,既有考上大学的欣喜,也实在有点“难为情”。

来济宁上学,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出“远门”。以前出门,最远的距离,就是去“滕县”(即现在的滕州市区,当时的县城就叫滕县)。那时候的济宁,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城市”。农村的学生,来到这里,自然感觉一切新鲜,眼界大开。济宁以西几个县的同学,有的到宿舍放下行李,先去济宁火车站看火车,以印证一下梦想中火车的真面目。在济宁汽车站,有学校的敞篷汽车接站。学校的确有点大学的“气派”:高大宽敞的大门上方,“济宁师专”四个大字老远就看得到,据说是从鲁迅先生书法字库里组合的,字体简穆古朴; 新落成的理科楼,白色格调,局部六层,是全校最高建筑;中文系的教室在文科楼,红色砖混建筑,局部四层;宿舍楼在操场北面,也是红砖楼房。来到学校,看到来来往往报到的新生中,竟然有不少如我这样的“老家伙”,有的看相貌估计年龄比我还要大,心里稍微有了点宽慰:同学中最起码有了同龄人,自己不会“孤军奋战”。事实的确如此,我们中文系两个班,大龄青年十八九位,占的比例不算小。

刚入学的时候,学校要求佩戴校徽。我们这些新生,觉得考上了大学,很有些新鲜感,戴着白底红字的校徽,招摇过市,自我感觉良好。其实,那个时代,“文革”刚刚结束,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比较低,师范生的身份可想而知。去商店买东西,售货员都不正眼看你。从学校出门往西不到300米路南,有一邮电营业所,里面有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女士,看到佩戴校徽来寄信、买邮票的师专学生,常以嘲弄的口吻说:“又是小师专的来啦”!尽管这样,济宁师专在一般人心目中还算是济宁市区最高学府之一(建设路南头还有济宁医专)。所有外地寄往师专的来信,有写“济宁师院”的,有写“济宁师专学校”的,五花八门;我们班长在部队的同学,来信信封上赫然写着“济宁师大”!但这些来信,无一例外,都寄到了学生手中。

那时候,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进了“保险箱”,吃住免费,还要发助学金,就成了“国家的人”了。不像现在,要交昂贵的学费,毕业后,还要辛苦找工作。记得每位学生每月35斤饭票、10元菜票。饭量小的,还有结余。饭票发下来以后,自然先吃细粮,剩下粗粮饭票,买大米饭(到现在都很纳闷,大米那么好吃,怎么成了粗粮)或者面条。最难忘热天买面条,伙房里几口高而粗的黑瓷缸,里面装满了煮熟的粗面条,凉的;一位身穿背心、胳膊很粗,汗油油的胖师傅,不要任何用具,伸手往大缸里一抓,一把面条就抓到了学生碗里,然后再给加一匙麻汁,面条居然很好吃!完全没有想到面条里是否掺杂了师傅的汗水。学校那时候也是初步“扩招”,学生急剧增加,硬件设施建设慢了点,餐厅售菜口少,每次开饭,学生人头攒动,拥挤不堪,饭场如同战场。体育系的同学个子高,力气大,都是他们挤在前面,外系的学生,敢怒不敢言。入学不到两个月,这种无序的状态,引发了学生一次不太小的“波动”:80级体育系的一位同学加塞买饭,把维持秩序的校学生会主席、79级政治系团支部书记邵作珍(毕业后济宁市委优秀后备干部,已故)打得头破血流,引发了众怒。一些学生罢课,要求惩办打人者。学校连夜紧急召集会议,第二天一早,在全体学生大会上,宣布了对打人学生的处理决定:留校察看一年;并决定在学生餐厅增加售菜窗口,延长开饭时间,此后,学生就餐秩序才慢慢好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但也并不是吃不饱饭,只是缺少钱花。即使这样,农村的孩子出门求学,置办一些“行头”还是必要的。一身“涤卡”衣服,一个柳条箱包,就是那个时期大学生的“标配”。来到学校以后,才发现要配备的东西还有不少,比如手表、皮鞋等等。但这些东西,在我们看来,都是“高大上”,需要大把的人民币。看着条件好的同学戴着光闪闪的手表,许多同学很是羡慕。虚荣心的驱使下,也想买块手表,哪怕是“钟山”牌的(南京产,30元;好点的,有“宝石花”,90元;“上海”牌的最好,125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三个月的工资)。一个学期不到,班里戴手表的明显多了起来。至于怎么买的手表,就不得而知了。听当时我们校团委书记讲,山东师范大学一位学生,逼着家里给他买手表,他父亲无奈,卖了家里唯一一头毛驴。他戴的手表,被同学们戏称为“驴”牌手表。我家没有养驴,我戴的那块上海表,是第一个学期的冬天,家里卖了两棵大杨树,托我在新疆库尔勒核试验基地部队服役的堂叔买的,可以说是“树”牌手表。戴上了手表,当然要“显摆显摆”,校园里许多男同学,穿着长袖衣服,也要把袖子撸起来,这倒不是为了干活方便,而是为了让别人尤其是女同学看到自己手腕上的那块手表。至于皮鞋,家庭条件好点的,也就是买上一双,那个时候,擦皮鞋,会成为宿舍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没有替换皮鞋,又嫌穿解放牌黄球鞋“土气”,年轻人脚汗大,皮鞋穿得发臭,“臭皮鞋”的说法,大概就是这样得来的。

虽然济宁师专是一所普通的三类高校,但学校里名师荟萃。校长赵勉,矮矮胖胖,慈眉善目,老北平大学毕业,1935年北平“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掌旗人,老资格的革命家、教育家,讲话非常幽默风趣。记得给我们新生作入学教育报告,自我介绍的时候,说:“同学们,我叫赵勉,不要把我写成赵兔”,全场哄堂大笑,掌声雷动,赵校长一下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然后,校长结合自己参加革命成长的经历,联系实际,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难忘的理想信念教育课。以姜葆夫教授领军的中文系,更是聚集了一批全省高校知名的专家和学者。系里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日常学习和行为规范的管理上甚至严于高中阶段。因此,两年学习时间虽然短暂,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还是很扎实的,这为我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按照当时教育部规定,师专是面向初中学校,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1982年7月,同学们虽然面临毕业,但都很淡定,因为国家“包分配”,工作差别无非是城乡和远近之分。而实际上,我们离开母校,分配到完全中学的,绝大部分都当了高中教师,干了只有本科生才可以干的“活”,当时国家太缺乏人才了,只能“拔高”使用。又过了若干年,在学校工作的同学,相当一部分改行去了政府机关,去“做官”了;有胆量的,“下海”经商,成了“最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坚守到现在,仍然在教育一线的同学,已经是教有所成,桃李满天下,成为最受社会认可、最能体现母校培养价值的群体了 。

作者简介:

段修桂,滕州人,滕州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原副主任、正科级督学,滕州市善国文化研究会顾问,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风的作文 关于战争的作文 高中生优秀作文 猜猜我是谁作文 触动心灵的作文 报答作文 玉兰花作文 500字写事作文 铭记作文 写作文的技巧 观察植物的作文 大学生活英语作文 描写学校的作文 六年级毕业作文 作文网站 四级作文题目 作文美丽的校园 成长故事作文 校运会作文 高中作文素材大全 民间故事作文 时评作文 我是谁作文 美育作文 心声作文 母亲节作文 暑假英语作文 礼仪作文 乌龟作文 爱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