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教育部邀请权威专家解读2017年高考大纲修订内容:语文/数学/物理

2020-12-21 17:50:01
相关推荐



语 文

坚持高考“立德树人”的导向功能

谢维和,清华大学教授,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高等教育学科评审组组长。

在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的修订文件中,有一个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强化的非常核心的理念,就是“立德树人”,即高考考试大纲的育人导向与功能。这也是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取向与特征。

大纲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作为高考的核心立场与基本功能,由此设计和制定了能够充分体现这种核心立场的“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尤其是在第四圈层“核心价值”的部分中,强调高考应该考查和引导学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同时,考试大纲还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育人导向。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等等。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更重要的是,这种立德树人的导向也渗透与体现在相关学科的考试要求中。

这种“立德树人”的高考导向是非常重要和广泛的。它涉及到全国1000万左右的高三备考考生,全国3000万以上的高中在校学生,以及影响整个教育。因此,在考试大纲中强调这种“立德树人”的功能,是十分合理与必要的,希望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高考的首要任务是服务高校人才选拔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配合高考改革,考试内容的改革是其中关键一环,此次新的考纲,应该说是一次系统的思考与回应,从考核目标到考试内容,以及规范格式体例,甚至阅卷都做了清晰的描述。

此次考纲修订,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第一,强调了在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下,高考将更好地为高校人才选拔服务,同时发挥对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导向作用。第二,新的考纲配合高考改革,对我国高考的评价体系进行了一次系统的顶层设计,这就是新考纲中首次提到的“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值得相关方面研究思考。这个高考评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基本遵循,当然,最后还是需要通过每一次高考命题来逐步实现。

此次修订较大,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就是语文和物理两个科目,增加了必考内容,也引来对增加负担的担忧。原则上我还是比较赞同这种修订的,比如语文中实用类文本阅读列入必考。从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出发,实用类文本应该受到重视。美国的SAT,以及托福,雅思等语言测试,就是以实用文体为主的。

至于大家担忧因此造成负担加重,我觉得过虑了。每年考纲都会有一些调整,有增,有减,每次也都是微调,并不是大幅度的改变或者调整,不会影响考试本身的平稳与连续性。另外,原则上讲,考试的难度也和负担没有直接关系,只和个人期望值相关。期望值高,负担就必然重。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一味以降低高考难度来降低负担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能实现的。像高考这种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如果试题容易了,分数“毛”了,不仅不利于选拔人才,也会在客观上鼓励更多的人“刷题”,过度分分计较,应该引以为戒。

数 学

发挥高考对中学教学正面“指挥棒”作用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专家组召集人,人教版《高中语文》执行主编。

2017年的语文考纲做了一些调整,这些调整是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将有利于提升高考语文试卷命制的质量,更好地满足高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同时也有积极的导向性,将发挥高考“指挥棒”正面的“指挥”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某些问题。比如,以往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有 “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模块,要求考生二选一。由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更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累,很难“速成”。因此,历年高考选“文学类文本”的考生很少,许多学校也都不重视“文学类文本”的教学,甚至基本放弃这方面的学习。而从人才培养的语文综合素质要求看,不光要有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对信息筛选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要有审美鉴赏的能力。所以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次考纲修订把两类文本的二选一形式,改为都是必考,意义重大。这不但能对考生素质做更全面的考查,也将对一线教学中存在轻视文学审美教育的倾向起到纠偏作用。

再如,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也是必要的。这将促进语文教学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但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如何结合作品的阅读去命题,而不是简单的考名词概念的记忆,也是一个难点。

另外,语文加大考阅读速度和阅读量,不能不说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阅读速度和阅读量也是衡量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为何语文教学效果不好?原因之一就是拘泥于精讲、讲读和反复训练。直接的结果是学生对训练和考试更加熟悉,却未必培养起了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读书太少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如果高考能适当增加考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和比较好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改进。

高考的首要任务是服务高校人才选拔

余党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此次考纲修订,着力于澄清“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层次与关系,探索能力目标设计的学科化,在命题上强化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对语文教学有着特别的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意义。

修订所涉内容,都是目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持续的聚焦与探索。比如,改善学生的阅读素养,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注重高阶思维的培养,突出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修订,既是对我们一线教学教研的回应、总结与肯定,也是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深入和具体的需要。

从具体内容看,将“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由以前的选考其一改为二者必考,看起来是个较大的变化。两种文体在内容、形式及阅读的功能、方法和规律上都存在差别,但实际上也有彼此交会融通及相互促进的一面。多元化的阅读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为学生未来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宽厚扎实的基础。事实上,无论是国家的课程方案与标准,还是各版本的语文教材,在这个问题上都有清醒的认识和精心的安排。针对这个修订,一线的高考备考工作确实需要做一些相应的调整,但总体上它依然在教学的范围之内。

这次修订的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强化传统文化的检测。传统文化的教学,重在认知、理解和传承,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次修订明确地提出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意在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文史知识,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神韵和价值理念,不大会加重死记硬背的负担。

在“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上,这次修订尤其值得期待。语文学科有着显而易见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厘清学科的能力目标,对于一线教学和备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人们常说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高考不仅是“指挥棒”,还要成为教学的“撬棒”。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期待这个考纲能够成为这样的一个支点,“撬”起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与智慧。

削枝强干 强化数学学科体系

刘和平,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2017年数学考试大纲中删去了选考模块4-1“几何证明选讲”的内容,体现了削枝强干,减少重复考查,强化学科体系的导向。考查内容删去“几何证明选讲” 模块的直接理由是因为这部分内容考查的是初中平面几何的知识,几何的主要知识内容在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中均有体现,不需要再单独列为专题考查。同时在过去的教学大纲和2017年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都不包含这部分内容。实际上,这也体现了对数学教育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曾有一种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认为初中平面几何的知识内容在现代数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虽已不如过去重要,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训练是无可替代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数学能力,包括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等(考试大纲分为7个能力进行具体解析和说明),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其培养训练应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对数学各种能力的考查应体现在数学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中。修订后的大纲强调“对推理论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全卷,是考查的重点”,考查内容删去“几何证明选讲” 模块并不意味削弱了对推理论证能力的考查。

知识与能力并重 科学与人文兼顾

加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考查

王殿军,清华附中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

《数学考试大纲》是指导中学数学复习和备考纲领性的文件,也是高考数学命题最根本的依据。本次数学考试大纲修订使考查思路更加清晰,要求更加明确。这次修订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明确提出了从三个方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即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的科学与人文价值。体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科学与人文兼顾的精神,特别是明确提出了在数学考试中增加数学文化的要求,有利于引导中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思想性、文化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实现全面提升和培养学生综合的数学素养。

其次在强调了考试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和数学文化的要求之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数学学科体系结构,减少枝节繁难程度,在大纲中删去选考模块“几何证明选讲”。这是研究成果的一个体现,既符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又保持了与数学教学大纲和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更有利于中学数学的教学和复习备考。

总之,这次数学考试大纲的修订整体是非常成功的,在照顾到了大纲的继承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进行了富有内涵和前瞻性的修订,完全符合教育综合改革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

物 理

物理增加必考内容

是满足高校人才选育的必然选择

张国辉,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修订后的物理考试大纲将动量、近代物理等内容纳入必考,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学生进入高校后的继续学习,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

动量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几乎所有的经典力学的教材乃至牛顿的整个经典力学体系,都是以动量作为最基础的物理概念建立起来的。动量守恒定律是与能量守恒定律同等重要的基本物理规律,在宏观、宇观、微观世界都成立。动量的概念起源于力学,但贯穿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领域。对动量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理解力学现象、掌握力学规律,而且有利于深入理解其他内容。比如,动量的学习有利于理解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光子动量的概念等。动量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理解火箭发射的基本原理等。

近代物理与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关系十分密切,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核聚变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理解太阳的巨大能量产生的原因;波和粒子的学习对于正确认识物质世界的本性有重要的作用,也让学生初步了解到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主动适应考纲变化

讲求教学备考方法

唐挈,北京八中副校长、特级教师。

考虑到动量首次纳入到必考内容,在试卷设计时会适当控制涉及动量内容试题的考查难度,保持物理试卷总体难度的稳定。建议在教学中对模块3-5的内容拆分成三部分,在复习其他模块知识的过程中,以拓展的方式进行教学。

动量的学习,可以在力与运动、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的复习之后进行。从物体相互作用的角度,得到系统动量守恒,然后引入动量和动量定理。这样可以增强力学知识的系统性,也可以丰富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果学生还选学模块3-3,在气体的压强部分可以继续复习有关动量的内容。

有关“波粒二象性”的教学,如果学生选学模块3-4,可以放在“光的反射和折射”复习之后,从对光的本性的研究角度进行拓展,既是知识的比较、认识的深入,也提高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内容自成体系,可以在复习的最后学习。


本文来源:中国考试(ID:zgks201607)

·END·

高中生的学习助手

家长的家教顾问/老师的得力参谋

↙↙查看往日的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消防安全作文 今天我当家作文 窗外作文600字 小作文给对象 梅花作文 我的好朋友作文 说明文作文 我的自画像作文 笑死人的高考零分作文 我的烦恼作文500字 700字作文 写给女朋友的小作文 关于坚持的作文 坚持作文 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作文过年 关于学习的作文 作文怎么写 作文大赛 英语小作文 说明文作文600字 作文开头 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3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 成长作文 在路上作文 旅途作文 英语春节作文 节日作文 作文集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