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史铁生《我与地坛》:万物皆有裂痕 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2020-12-27 17:40:01
相关推荐

在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作品《黄金时代》中,主人公王二曾经有过一段经典的自述:“那一年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这是王小波借主人公之口道出的,在物质贫乏的70年代里,那一代年轻人心中暗涌的最真切的欲望。

在书本之外的同一个时间轴上,此时此刻,也有一个同样风华正茂的21岁青年,正欲迎来他一生的黄金时代。然而一场猝不及防的疾病,将他的人生磕开了一道裂缝。

患病的青年曾无数次想要一死了之,在病床上,在轮椅上,在黑暗中,他一次次凝视深渊,试图与这个世界相决绝。但是最终,他学会了要仰起头,看着太阳。这个不幸罹患重病的青年,就是21岁的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著名散文家、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曾担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史铁生与地坛

第一次读到史铁生的作品,是在高中语文课本里,其中有一篇《我与地坛》的节选。至今,有些段落还依旧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话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最初带给我的震撼与动容,都是源于这段话。曾经年少的我无法想象,一个人在最狂妄的年纪失去双腿,到底要忍受多少黑夜挣扎与痛苦才能继续活着,一个人又要拥有何等心胸与化解之力,才能从失去双腿的阴影中走出来?

如今,重读史铁生的这些文字,我在他笔下的地坛中找到了答案。

史铁生很多散文中提到的地坛,是北京的一座废园。对普通人而言,地坛只是一座荒芜、破败的园子;但对史铁生而言,地坛则是他的精神港湾与灵魂栖息地。

1972年,史铁生在延安插队的过程中,因身患尿毒症而不得不返回北京治病。病床上的他,还希冀着能够回归原本正常的生活。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治病结束的日子也正是他轮椅生涯的开端。他失去了双腿,那一年,他二十一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黄金岁月。

从此以后,史铁生性情大变。他一度祈求上苍,宁可死亡也不要忍受这身体的残缺与精神的折磨。

也许是同样承担着世界赋予的不完美,冥冥之中的指引下,史铁生来到了地坛。在史铁生的生命中,地坛是神明一般的所在,如同上帝在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所派来的一位智者,在这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等候多年,等待着为这个失意的年轻人指点迷津。

史铁生说:“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从春夏秋冬到生死枯荣,地坛也为这个失意的残疾年轻人打开了更大的世界。

从花鸟的色彩、阳光的温度到丛中生物的窸窣响动,地坛用时间培养了这个年轻人对万物的敏锐;从自怨自艾到对世事无常,众生皆苦的领悟,地坛用时间激发了这个年轻人对世人的悲悯;从“我”的车辙到母亲的脚印,地坛用时间帮助这个年轻人沿路找到了爱的本质;从“求死”至“向死而生”,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地坛陪伴这个年轻人走向中年。他不再年轻了,也终于参悟生死,并奉劝世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史铁生与地坛的对话就这样持续了十几年,地坛不语,但是那些地坛当下没有给予他的回应都在时光中为他一一做了注解。那些地坛所赠与他的敏感、悲悯、参悟与爱为他的人生开辟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史铁生与文学

史铁生找到的这条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纸笔在报刊上撞开的一条路。自从双腿瘫痪后,史铁生所能胜任的工作便非常有限。他身上所剩下的东西,似乎除了命运给予他的这些苦难与难题以外,一无所有。

但是,在现实看来并不是。巴尔扎克曾说:苦难是天才的垫脚石。的确,史铁生没有为这些苦难所击垮,而是转而将它们作为自己写作的养料,诉诸笔端。

史铁生曾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但是对于这样一份“业余职业”,他把自己的才华与敬业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作为一个尿毒症患者,在生命的最后十一年里,史铁生先生依靠每两天进行的一次血液透析维持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活法。

透析是什么?就是把一个人全身的血液抽出来重新过滤一遍。每次做完透析,先生手上的血管就要被针扎成粗大扭曲的蚯蚓状,这是常人很难接受的一种疗法,但是先生却整整坚持了十一年。

可以这么说,史铁生几乎每日都在生病,但是他依旧笔耕不辍。细心的读者统计过,《病隙碎笔》一书共20万字,而先生一共花了四年时间完成,平均算下来,先生一天只能写一百多字。但是情况通常是这样的,先生只要尚且清醒,哪怕在病床上也保持着坚持写作的习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这样,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史铁生生命的最后一天,先生都依旧保持自己的创作热情与习惯。

2002年,史铁生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写道: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这样一段颁奖词,印证了史铁生对待文学一生的态度:为活着而写作,为写作而活着。

拿破仑曾说过:“世间各种书中,我独爱以血写成者”。史铁生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小说、散文,都是让人不忍卒读的一些作品。因为他笔下所描摹的故事,表达的情感大多数乃是亲身经历之作,期间夹杂的真实与痛感总能直击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史铁生与命运

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充满热血与理想的年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70年代的青年,是完全见证了祖国成长的全新一代。

他们深受教化,充满理想,在激情燃烧的年代里,他们跃跃欲试,盼望在热土上挥洒青春,实现理想。史铁生也在这群人之列。因此,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他积极响应。如果没有那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他也许已经回到家乡,谋得一份职业,过着平凡人的一生。

但是如果命运这样发展,这个世界上便就此少了一位杰出的作家。因此,命运对于一个人究竟是摧残还是成就?这不是一个很快就能被回答的问题。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被摧毁是从他心灵的自毁开始的。除此之外,那些不能摧毁你的,将会使你强大。

史铁生给我的第一印象,他是中国式的保尔·柯察金。史铁生和保尔的共同点,不仅是因为他们都饱受残疾的折磨,更多的是两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对生命的珍重。

没有一个人的命运是完美无缺的,更没有人能超越人生本身的不圆满。史铁生曾在书中将自己无法改变残疾的事实,与世界短跑冠军刘易斯最终被超越的现实做了一个对比。

体格健全的运动员,和一个肢体残损的人都有自己终其一生,渴望超越的局限。残疾之人恐慌的是,生活之中的活动要被处处受限,因而产生内在的心理自卑。运动员的恐慌是,他一直在努力达到某个目标,或者避免被超越。

因此,两者之间不见得谁就比谁更加不幸。因为每个人的生命终归是一个从缺憾奔向完美,但又永远无法达到的追逐过程。上帝公平地在世人的欲望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个人以局限。

既然,残疾注定是自己无法解脱的一个局限,那么,不妨学会去接纳,倘若一时无法接纳,那便不如去寻找,寻找上帝为你留下的另一扇窗户。

在这一点上,史铁生和保尔两个人都做到了。他们没有完全被短暂的痛苦冲昏头脑,他们只是为自己的理想另辟蹊径了。这是世界上少有人所能领会到的一种终生浪漫。

莱昂纳德·科恩曾在《颂歌》中写道: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每个人的生命也有不同的裂痕。因此,愿你在看到裂痕的同时,找到那束光。

END.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拿手好戏作文 父母作文600字 难忘作文600字 500字左右的作文 春天400字作文 我好想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的作文 温暖作文结尾 周记的作文 老师作文300字 春天英语作文 成长的作文素材 挫折作文素材 我的春天作文 自立作文 作文笔记 酸作文 成长400字作文 流浪猫作文 演讲稿英语作文 初一作文800字 写人作文600 张家界作文 叙事作文素材 初一800字作文 作文400字初中 二年级语文作文 在路上的作文 自强的作文 梦想作文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