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哲学的两个层面与人生的一条中道

2020-12-28 04:50:01
相关推荐

分:人生问题与哲学课题

哲学,是人类对于人生和宇宙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既然是人类的反思,必定应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人类的问题看似五花八门,不胜枚举,但细究之下,其实只有两类。其一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从天灾人祸到疾苦病痛,从社会矛盾到世界纷争,这些问题从我们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接踵而至,此起彼伏,每一个研究下去,都可以穷尽一生;其二是人类根本的困境。

世界上林立的医院,昭示一件事情:人是会出故障的。现实生活中,人得了大病,总是急着去医院,若被诊断为绝症,更是要寻医问药,寻找疗方。但不幸的是,人从出生起,其实就身患绝症,注定走向死亡,而大部分人却似乎忘却了这件事情,被现实问题纠缠而无法警醒,去寻找出路。

哲学要解决的另一层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帮助人类走出死亡危局的根本问题。

可以说,第一类问题是看似真实迫切的“近忧”,第二类问题则是看似遥远却根本的“远虑”,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中的这句话,从这个意义上看,揭示出更深刻的内涵。

由于面对的问题不同,哲学必然分为两大类。以乘车喻,一类哲学的关注点在车厢内,研究诸如车厢结构、人员分工、司乘关系、遏制犯罪等等,可以称之为车厢内的学问;

另一类哲学的关注点则在目的地,帮助乘客选择目的地并提供导引。因为人乘车必然是要到达某个地方的,坐在车上若终点不明,必然内心无法安顿,而沉溺在车厢内的种种现实烦恼中,或喜或忧,空耗时光。纵然万般如意,内心也必有极深的迷茫。

总之,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大梦,哲学,也必定相应地指向两大课题:其一,研梦;其二,习醒。

世界上大半的学问都在研究梦境和营造梦境,但另有一种学问叫做“觉醒”。

前者解决现实层面问题,是车厢内的学问;后者解决人类的根本问题,是目的地学问。

行文至此,读者可能会起疑惑:为何放着现成的“入世”、“出世”概念不用,而要大费周章地再设诸譬,另立名相?

只因 “名可名,非常名”,概念一旦形成,久久使用,往往会滞固成一种思维定式,而减损了真实的鲜活感和冲击力,这种情况下,用贴近的日常生活做譬,有助于打破某种刻板印象,启发新意。

这是笔者在行文开始部分,有意避开这些惯用的现成概念的原因。同时,这些譬喻也为下文的展开过程中,做更加精细贴切的阐释提供方便。在此,特加以说明。

别:两种状态的核心差异与不同哲学派别之分野

既然人生如梦,就必然有“迷”与“觉”两种状态。“迷”者,不知是梦,认梦为真,随梦逐境,忧苦万端;“觉”者,世间万象,洞如观火,了知终始,离苦得乐。

这里 “迷”与“觉”的两种状态,并不与前文所讲的“现实层面问题”与“根本层面问题”,“车厢内的学问”与“目的地学问”以及“入世法”与“出世法”简单对应。换言之,“解决根本层面的问题”、研习目的地的出世法固然可能是一种“觉”,解决现实层面问题、车厢内的入世法,也不必然是“迷”,而可能暗含“觉”因。

那么“迷”与“觉”两种状态的本质差异究竟为何?如何辨别“迷因”和“觉因”呢?

仍以梦喻。电影《盗梦空间》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这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世界,却分不清真和假了。我们做梦的时候,梦境是真实的,对不对?只有到醒来的时候才会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儿。我问你,你从来都不记得梦从何而起,是不是?你记得的只有梦中间的部分。”

虽然只是从中间的部分进入,但是当梦开始,就必然具足三个重要元素:其一,外境 ;其二,他人;其三,自己,其核心是作为自己的“我”。

我们自己造出一个梦,又在梦中区隔出一个虚构的自己,于是,他人与外境随之产生,必然形成层出不穷的障碍。比如梦中我们置身于一个机场,马上看到一大队正在安检的旅客,自己的航班快要起飞,却不断有人插队(人我障碍),轮到自己,却被要求打开行李箱一件一件拿出物品(人与制度的障碍),过了安检,却发现登机口的指示非常不清,于是四处寻找,焦急万分(人与环境的障碍)。

在梦中,我们可能找人问路,可能和插队的旅客理论,可能去向机场管理处抱怨或提建议,但问题并不必然得到解决,一如现实生活中一样,由不得“自己”作主;但是只要醒来,所有的问题立刻消失,因为梦中的那个“我”并不存在。“醒来”,不一定是睁开眼,有时在梦中也会觉醒。

笔者曾有过这样的经验,梦中被很多人冲撞,非常恼火,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在梦中,无名之火立即消散,因为意识到一切皆是自己的意识所造,无有一个自己可以受伤。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迷”与“觉”只是一念差别,“坚信有我”即是“迷”,必然造成“人与我”“我与物”的区隔,处处皆存障碍;“觉知无我”即是“觉”,必然能逍遥止观,灭除烦恼。如此推断,强化“我”的意识,主张“私欲”即是“迷因”;引导“无我”的观念,强调“公心”,即是“觉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我”,指的是“私利”“私欲”“固执我见”之“我”,而非“当今天下,舍我其谁”中担当道义之“自我”。

由于哲学针对问题不同,立足点不同,其视野、价值判断、功用也必有差别。明白了建立在人生的问题上的哲学的两个层面,探明了“迷”与“觉”的本质,世界各大哲学派别自然分野。

上文中,我们以梦做譬,把哲学的课题归结为两大类:“研梦”和“习醒”。由“梦”而“醒”,就是发现真相的觉悟之“道”。上文中,我们知道“梦”有外境、他人和自己三要素,在“研梦”这个层面,由于选择要素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哲学派别。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把西方、印度、中国做了一个区分,他认为:西方文化向前走,面对物质作为障碍的问题,克服它,发展出科学;中哲面对他心,也就是别人的意志,也就是人际关系作为障碍,调整自己、修养自己,成就的是儒家的政治哲学和智慧;

印度文化以佛教为代表,面对的不是跟别人沟通和合作的时候别人的心、意志作为障碍的问题,而是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却有生命无法跨越的鸿沟,就是死亡:老病死。

要面对和解决生命本身的这个问题,发展出佛教哲学。

梁漱溟先生所讲西、中、印,似乎正与我们的梦境三元素相对应,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都在研梦,都解决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属于车厢内的学问;而佛教则是在“习醒”,考虑的是觉醒的目的地问题。

然而仔细分析,会发现,同样是“研梦”,西哲和中哲不但关注焦点不同,而且在宇宙观、本体论和方法论上,存在结构性和方向性差异。

面对梦境,西方假定有一个创造了自己和外境的超绝存在,其关注点在“物”,选择向外求,希望通过研究万物来寻找造物主的痕迹和世界的真相,由于认定自己和外境乃至他人是互不相干的实体,就形成了二元的宇宙观和强调自我的本体论。

“中国哲学,又被称为‘人学’,其关注的焦点是人,而不是物;其核心是人生观,而不是宇宙观;其侧重点是社会观,而不是自然观。”

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把核心放在“人”身上,不太关心宇宙从何而来,关心的是人应该怎样生活,尽管儒家在处理和他心的关系,处理家国天下的问题,老子提供一套明哲保身、无为治国的良方,庄子践行逍遥自在的生活可能性,但究其着力的方向,都是向内心求,在自心上做工夫, “君子求诸己”“修己安人”“修身立命”“万物皆备于我”“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等都清晰地体现出这一内求的方向,而“子绝四,无意必固我”“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则蕴含着 “无我”的本体论,自然形成 “天人合一”“物我不二”的宇宙观。

这与西方二元对立的宇宙观、强调自我的本体论以及向外求物(知识)的方法论迥然不同。总之,中国哲学看似在研梦,却暗含着“觉”因。其“天人合一”“人人皆可为尧舜”的思想与印度“梵我不二”“众生皆具佛性”高度契合,而“无我”的价值共核,为佛教传入中国以及儒释道最终水乳交融提供了前提结构性保证。

通:打通两个层面 步入人生中道

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哲学只能看到“一”,看不到“二”。安乐哲、田辰山认为,中西哲学最大差异在于“一多不分”与“一多二元”的差别,笔者用如下图表示:

一多不分

一多二元

上图显示的是西方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图左则是中国哲学所具有的“一多不分”和而不同的理念。

虽然研读中国经典,学习中西对比哲学,但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却很容易陷入二元思维定式当中。之前从世间法出世法的角度,曾认为佛教哲学属出世法,比儒道两家更为究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发现在由“梦”向“觉”的道路上,每一层面的每一派别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功用和角色。

儒家用“克己复礼”为人生舞台提供了合理的剧本,让人在日用当中逐渐摆脱“小我”的束缚,在修齐治平的使命中,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历事炼心,渐至觉醒。儒家经典,看似都是庸常的人情,中间却有超越的境界,并不易达到,需用心体察。比如以下一节: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第十二》)

之所以要明辨“闻”与“达”,正是从起心处洞察,前者全为扬己,必然“我”字横亘在心中,时时要外饰而美化,但落到实处,就全无真心,因为早已在起点处就分了你我;

后者不然,只为事成,将别人看作是自己的另一只手或另一只脚,自然就会充分协调好关系,使做事顺畅,如此无论事情多难,总会周全解决,目标都能达到,甚至让别人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这其实也有一种行云流水的畅快。好像水一般,遇到茶,就泡茶,遇到咖啡,就煮咖啡,自己在其中成人之美,也乐在其中。

关键不能起“我”念,不然就会生出“明明是我起了关键作用,为何却让茶和咖啡出了名?”这种怨言,生出很多事端,把事情弄砸。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就不同发心所产生的不同结果。

可见儒家日用背后,全求发心,由于做梦的心与觉悟的心本一体两用,因此如此的时时关照,必然有利于觉醒。老师在解读儒家经典中充满了对于人性细腻的体察,非常犀利,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发隐显微,祛恶培善,强调“服务”“担当”意识要念念不忘,“公义”“私心”的区隔要时时警醒,儒家经典读到这个地步,就不但是现实层面的行为规则,也成为针砭自己内心的良药,即入觉醒之道。

庄子让人从不同的维度审视处境,逍遥游好比是谷歌的地图,不断地缩小分辨率而提拉高度和广度,让人从车厢跳脱出去,不但看到车厢外的广阔世界,而且看到广阔世界之外无穷无尽的宇宙,乃至宇宙与虚空连成一片,模糊了界限,万物消融于澄澈,此时“我”在哪里呢?

为我的那些用心又落在哪里呢?庄子的功用就是打破常识,打破心的惯性思维,让人对于车厢中建立起的相对价值观彻底反省,动摇对于这价值观的坚固判断。庄子仿佛在使劲摇晃你的梦境,希望大声疾呼将人唤醒: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庄子﹒齐物论》)

他告诉你你在梦里,但是醒来要靠你自己;他告诉你什么是错的,但不负责提供对的答案。他要你去体验,拒绝争辩。《齐物论》从各个角度反反复复说明一个问题,不要花时间在无谓的争辩上,你所以为的“分明”其实正是迷惑的开始。“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所以“莫若以明”,且人在争辩当中,往往忘却初衷,而固执己见,为胜而辨,纵然胜又于生命有何益?“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何?“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可见,不争辩,并非内心一团糊涂,而是用无我见的“清明”澄澈映现。

也就是既要“和之以是非”而又是“休之以天钧”,是之谓两行。因此,庄子不是不合作,而是不搅和。需要做但没有人做的时候,要学习儒家的勇于承担;对大家一窝蜂争抢的事情,要学习庄子的不搅和。

佛经是直面人生困境的学问,它不但一针见血地刺破了人营造出来的幻境,而且还提供了从梦中醒来的各种法门。因为其命题是笼罩性的根本问题,因此它视野的宽广、涵盖领域之丰富,让人有会当凌绝顶之感。

我们庸常所以为的广博,是多么狭仄。如果没有佛经,我们真是对自我一无所知。生从何来,死向何处?不知。我们的亲友、宠物究竟和我们是什么因缘?不知。大自然之中有多少形态?不知。宇宙之外还有哪些存在?不知。

我们整天围绕的一个核心“我”,究竟是个什么存在?“且置此我,但人想生,人想灭”,真是灯一开,空空如也的感觉。然而佛教在揭示色不异空的同时,也提点空不异色,虽然在醒来的层面无众生可度,仍要在梦中发心度尽众生,而发心度众生的同时,应时刻觉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可见,儒释道三家经典,乃至中国其他传统经典都具有两层贯通的“一多不分”的特点,老师的理论框架使其各归其位,和而不同,授课方式又是“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最好的体现。总之,在人生的旅途中,既要有超越的出世之心,又不可不去勤学苦练服务车厢里的大众。

既要在车厢中愉快地服务,又不可沉溺于餐车券的经营、流动红旗的评比,而忘记了目的地的初衷。以超越的心去认真地学习和服务,不走偏锋,此谓中道。师云:

日常生活,修善积德,

行有余力,打坐入定

大道在前,重要的是践行,慎勿放逸!

原创来源: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硕博班

文:福田心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400字作文稿纸a4打印模板 那一次我真开心600字初中作文 我在什么中成长作文600字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什么的魅力作文600字 消防安全作文500字左右 心中有话对你说作文600字 解开缚心的绳索作文600字 一个难忘的眼神作文600字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文600字 我的未来不是梦作文600字 记事文作文600字 西游记观后感800字作文 亲切的怀念作文600字 我想唱首歌作文600字 我的拿手菜作文600字 我爱我家作文800初中 有什么真好作文600字 我喜欢的小动物作文400字 关于寒假的作文300字 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我得到了表扬作文400字 成长的代价作文600字 爱就在身边作文300字 我懂得了珍惜作文600字 成长中的烦恼作文400字 打屁股作文5000字 非凡的美丽作文600字 新年愿望作文450字 何以解忧唯有什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