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为什么天是蓝的 为什么人会死:如何带孩子认识真实世界?

2020-12-28 16:15:02
相关推荐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加星标!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认知真实」

我一直觉得,金庸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的童书。

昨天,金庸去世,我回想起童年时代读金庸时的种种情境,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情,小时候读金庸,其实是当真实世界来读的。虽然读到的是一个虚构的江湖,但我们真正感兴趣的,却是江湖中真实的武功、地理、人情、以及未来那个广阔的成人世界里的可能性。

我记得小时候在小腿上裹沙包,以为裹上几年,就能身轻如燕,飞檐走壁。那时候抱着这种傻念头的小孩子可不只我一个。男孩们一遍一遍地对着一棵小树劈掌,口中念念有词“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以为不久就可以像郭靖一样去劈大树;女孩在小院子的晾衣架之间挂一根长绳,认真地琢磨怎么能像小龙女一样,稳稳地躺在一根绳子上。

我还记得第一次读《笑傲江湖》,读到刘正风金盆洗手大会的前夜,雁荡高手何三七挑着馄饨担在小酒馆里卖馄饨,激动得不能自己。那是金庸广阔的武侠世界里第一个,恐怕也是唯一一个与我出生的地方如此之近的地方。从那以后,夜间馄饨担叫卖的小馄饨一直是我最爱的家乡小吃。

《笑傲江湖》插图:刘正风金盆洗手

其实,与小时候相比,长大以后再读金庸,反而更沉溺于那个武侠世界虚构的奇境和幻梦。我们内心何尝不知道,不仅凌波微步、孤独九剑、降龙十八掌是假的;桃花岛、杏子林、飘渺峰、终南山、绝情谷也是假的;郭靖短短几年从无名小卒到一代大侠的成长史是不可能的;萧峰那种“虽万千人吾往矣”的男人世上根本不存在;失足跌落悬崖,一只大雕天天跑来给你喂蛇胆吃是假的,一人一雕在大海边练剑是假的,杨过与小龙女十六年后的重逢更是一个梦……但我们愿意沉溺在这样的梦里。金庸所有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梦是老顽童、瑛姑、一灯一起隐居百花谷。

这是否意味着,对成年人而言,我们成长的过程并不是渐渐脱离那些孩子气的幻想与假装游戏,只是换了另外一种表达而已?倒是孩子,童年的那些虚构故事(包括金庸笔下的侠骨柔肠、快意恩仇),倒是童年时代封闭狭小的世界里一个好奇心的出口,一个孩子气的跳板,是我们漫游真实世界的地图?

闲扯了这么多的金庸,其实我今天的工作是新刊介绍。我们最新一期刊物的封面故事是《童书方法论:认知真实》。这是继去年11月《想象力绽放》之后,我们做的第二个关于儿童阅读的封面故事。

在去年的《想象力绽放》中,我们探讨了想像力对于孩子心智成长的价值所在,以及最好的童书如何给予孩子想象力的滋养。

在这一期的《童书方法论:认知真实》中,我们想从一个相反的视角,探讨真实世界对于孩子心智成长的意义,童书,尤其是包括科学、历史、自然、艺术之类的非虚构类的童书可以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认知真实世界。

图 | 视觉中国

孩子喜欢魔法、公主、飞船,于是我们就以为,他们喜欢活在幻想里。但很多研究认为,比起幻想世界,孩子对真实世界的兴趣更大,从真实故事中学到的东西也更多。比如,学前儿童更可能从写实的动物形象(而非拟人化的动物)中学到新的知识。当故事涉及到真实的人物(而非虚构角色)、真实的情节(而非太空冒险)时,他们更可能将故事里的解决方案应用到现实生活的情境里。

事实上,孩子之所以沉浸在假想的世界里,也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真实世界。比如他们编造假想的朋友,是为了学习如何解释真实世界中他人的行为。那些有假想的朋友的孩子,通常与现实世界中的朋友相处得更好,因为他们更擅长分析和预测别人的想法和感受。自闭症的孩子几乎从不创造假想的朋友,也从不参与任何假想性的游戏。

孩子对真实世界的兴趣,还可以参照他们无休止的问题。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幽灵怎么睡觉?为什么人会做梦?为什么人会死?人死后既然埋在地下如何去往天堂?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国家?大雁为什么飞成V字形?是谁发明了语言?是谁创造了上帝?为什么我们的两只眼睛不能看到两种不同的东西?小宝宝是怎么跑到妈妈肚子里的?

每一个与三岁小孩子相处过的大人都有被无休止的问题逼疯的瞬间,直到你脱口而出,“没有什么为什么,因为所以!”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对于孩子的心智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我们总认为,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是不理性的,自我为中心的,是非不分的,他们的思考与经验是具体的、即时的、有限的。孩子的智力发育要先经历一个漫长的黑暗时代,直到上学年龄才被理性之光照亮,逐渐发展出对于这个世界和他人的理解。

但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研究却发现,孩子比我们以为的学得更多,想象得更远,关心得更广,体验得更深。他们很可能并非一张白纸来到这个世界,而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朴素理论”(naive theory)而来。从婴儿时期开始,他们就通过观察、模仿、提问等各种手段获取关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并自主地建构自己对于世界的解释模型。

图 | 摄图网

其实,从2000多年前开始,哲学家就开始争论人到底是如何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柏拉图认为,我们关于抽象事物的认知独立于感官经验本身,我们知道有5只铅笔,是因为我们理解“5”的抽象概念。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我们并不是生来就有这些知识,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自经验。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有“5”的抽象概念,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足够多的5个实体的例子。这就是所谓先天论者与经验论者的差异,而孩子认识世界的真相,很可能介于两者之间。

在大部分人类历史中,很多事情我们无从解释,比如火、风暴、旱灾、疾病,甚至太阳的升起落下。所以,我们用神话、魔法来解释,尤其是那些影响我们生存的自然现象。就这一点而言,孩子可能与人类初民很像,他们很多时候都是泛灵论者,相信自然现象背后是有动机的。

图 | 视觉中国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关于这个世界的解释模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由此,他们的思维方式又接近科学家。科学始于观察与提问,为什么太阳每天早上升起,晚上落下?一开始,孩子也许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一个解释,比如太阳是一个勤奋守时的老公公,每天早起上班,晚上回家睡觉。跟希腊神话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一个太阳神每天驾着烈火战车从东至西穿越整个天际。但是,当他们发现新的证据与自己之前关于“守时老公公”的理论不相符合时,或者当他们获得一定的关于天文学的知识之后,他们就会重新审查证据,修正自己的理论。

早期的儿童研究者们,比如卢梭和皮亚杰都认为,不回答孩子的问题,才能让他们成为更好的科学家。他们担心,当孩子提问时会不假思索地服从成年人的权威。

但现代心理学的证据显示恰恰相反。好奇心是一种脆弱的东西,孩子的好奇心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孩子的基本认知能力;第二则是父母对于他们不成熟的问题的反应。也就是说,好奇心是一个反馈循环系统,得到鼓励,就会增强,被无视,则会减损。只有当孩子的问题得到积极、真诚的解释,他们才会回应以持续的思考和深入的好奇心。提问——寻求解释——积极纳入新信息——形成新问题,构成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基本认知循环结构,这种结构与科学家探索世界的方式恰好是一致的。

图 | 摄图网

就孩子的好奇心而言,最令人震惊的是它的规模。2007年,加州大学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米歇尔·乔伊纳德(Michelle Chouinard)记录和分析了4个孩子与家长之间200个小时的对话记录,共2万多个问题。她发现,2到5岁的孩子,平均每分钟要问1到3个问题,平均每小时100多个问题,相当于一年4万个问题。

这些问题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得到事实,比如一个人、物或行为的名字(这是什么)、功能(有什么用)、地点(在哪里);另外一种则是为了得到解释,也就是how和why的问题。

在30个月以前,孩子问的绝大部分是what、who和where的问题,但在30个月之后,解释性的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多,从4%增加到25%。如果按一小时100个问题算,一个孩子在家里每小时会要求家长解释25次,一年下来,至少一万个why和how的问题。

图 | 摄图网

科学家认为,这些持续不断的why和how的问题对孩子来说意义尤其重大,因为通过这些问题,孩子在试图搞清楚一个事物(无论它是物理的、机械的、社会的)的因果链条,发现事物运作的本质,从而搭建关于真实世界的逻辑基础。

所以,孩子怎么学习?当一个孩子到一个新的地方,遇到新的人与事,他们首先是从第一手经验中了解这个世界的。观察、模仿、玩耍,都是他们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

但世界上还有一些知识或概念,不是通过第一手的观察或者玩耍式的实验可以直接获得的,比如那些太大、太小、太遥远、太久远的事情。比如细菌、地球的形状,银河系的大小、法国的首都。这种时候,他们必须需要通过不断的提问、阅读、倾听等手段,借助于外部资源,包括工具、书本、电视、大人。但是,这种时候是否意味着他们只能从孩子天然探索式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校灌输式的学习方法,由大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学什么呢?

美国教育家、人工智能先驱西摩尔·帕普特一生致力于理解孩子是怎么学习的,孩子的学习到底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学习。他曾经说过,“不管学的是什么,只要它能被融入你自身原有的某些模式,学习过程就能变得轻松。”就此,他曾经举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个人不擅记花草的名字。他看着一朵花,使劲的想名字,就是想不起来。直到有一天,他换了一种办法:先从花的名字开始,想为什么这个名字适合这朵花。于是,死记硬背变成一个小小的探究游戏,很快他就能很流利的说出各种花的名字。

图 | 视觉中国

为了操作这期封面故事,我阅读了大量的非虚构类的童书,包括科普、历史、自然、艺术等等,我发现最好的童书都具备这样一种特征,即在他们所要传递的知识与孩子特殊的认知模式之间建立一种有趣的连接,比如借助于孩子身体感官的本能,游戏的本能,对于因果链条的特殊兴趣等等。

就像我很欣赏的科普童书作家史蒂夫詹金斯在采访中告诉我的,“我对孩子的理解力有极大的尊重。无论多么复杂的概念,只要能与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产生关联,只要为他们提供一些理解世界的工具,剩余的他们自己就会搞定。”

我读到的他的第一本小说是《一秒有多长?》,他以时间为尺度,将世间万物巧妙的连接在一起。短短一秒之内,人眨眼7次,啄木鸟啄树20下,蜂鸟振翅50次,蝙蝠发射200次超声波,黑曼巴蛇滑出可怕的7米,蜻蜓飞行15米,飞机航行244米,座头鲸的歌声在水下传播1550米,光传播3000,000千米。世界上有4名婴儿出生,同时2人死亡。有1500只鸡被杀。然后,作者将时间的尺度从秒扩大到分,小时、一天、一周、一年,整个宇宙的时间长度。

他认为,尺度(scale)是孩子用来衡量世界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这是我从自己跟孩子的相处中发现的规律。当孩子面对一个新事物时,无论是一种动物,还是一种地质特征,或者某种天文现象,他们首先想要的,是一种尺度感。其实不仅孩子如此,一旦事物超出了我们的直接经验范围,连成年人都很难把握尺度。”

他还有一本很有趣的书叫《为什么大熊猫有黑眼圈》,是以小朋友的口吻采访一群长相怪异的动物,

“亲爱的山魈,你的鼻子怎么这么鲜艳?”

“亲爱的角雕,你头上的羽毛怎么横七竖八的?”

“亲爱的髭海豹,你的胡须那么长会痒痒吗?”

“亲爱的大熊猫,谁给了你一对大黑眼圈?”

他说,孩子可能会觉得一个动物的长相或者行为很诡异,但通过这种因果链的推论,他们会明白,动物之所以长成他们长成的样子,之所以做出这些古怪的举动,背后都是有原因可循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事物的因果链条感兴趣。“为什么”这个问题以及它所指向的答案,让孩子以深刻更广阔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

在这一期的封面故事中,我们选择了主要聚焦在非虚构类的童书上。虚构和非虚构类童书在读者中激发的热情是不同的。当我们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时,其实是在以一种文学的方式向他解释世界。虚构故事的主题,比如爱、恐惧、冒险、战胜邪恶与逆境,大都是普世的。你可以给任何一个孩子读《夏洛的网》、《查理的巧克力工厂》,都能俘获他们的心。美国作家理查德莱特曾经回忆小时候第一次听到蓝胡子的童话,一个男人杀死七个妻子的故事,在他的内心激发了如何强烈的好奇(他不断的停下来问关于蓝胡子的各种细节)与创造力(他在内心构建了各种关于这个谋杀案背后可能的情境)。

图 | 视觉中国

但阅读非虚构童书的乐趣就要更微妙得多。很少有小读者会在读到某只蜘蛛神奇的跳跃能力,或者某个大陆板块移动时,激动地大笑或者恐惧地大哭。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对同样的非虚构主题感兴趣,有人喜欢天文,有人喜欢动物、地质、工程。但是,非虚构类童书的魅力和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将孩子引向一种方法论。

最好的虚构类童书会鼓励孩子提问,告诉他们提问的欲望比获得答案重要,鼓励他们按自己的方式探索和理解世界。观察和衡量自然世界是通往理解的第一步。它会告诉孩子,科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堆事实。科学的结论本就是供人质疑的。理解科学如何运作,意味着我们知道如何批判性的思考一件事情,我们可以观察事物本来的样子,而不是由别人来告诉我们它们是什么,对这些事物产生新的想法,并验证我们之前关于它的知识到底是否正确。

但是,我认为,在孩子认识世界的所有工具中,最强大的工具,是一个孩子与一个大人之间爱的关系。孩子首先是从他的社会关系中学习的。当你的孩子问你一个问题,你要给予你所能给予的最诚恳的回答,然后问回去,开启一个简单、真诚、启发性的对话。很多心理学研究发现,真正影响一个孩子好奇心的,不是父母给予的答案,而是父母提问的方式。

物理学家费曼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小时候,他跟一个朋友在一起玩,看到一只奇怪的鸟,那个小朋友就问他,“你知道这只鸟叫什么名字吗?

费曼说,“我不知道。”

那个孩子嘲笑他说,“这是褐喉画眉!你爸爸从来不教你吗?”

费曼说,“我爸爸当然教我。他让我看那只鸟。他说,‘哪怕你知道这只鸟在全世界各种语言里教什么名字,你仍然对它一无所知。你应该仔细观察这只鸟,看它在干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滇金丝猴,摄于云南白马雪山(奚志农 摄 / 野性中国供图)

和去年一样,在这期杂志中,我们邀请了九位陪伴孩子读书的大人,他们中间有科学家、历史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作家、自然摄影师,他们会从他们各自的视角出发,谈论他们是如何带着他们的孩子认识这个真实世界的美、神秘与激动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从科普、历史、艺术、自然等各类童书中挑选出了我们认为最好的作品名录,供各位参考。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对美好事物、对自然界的渴望。对孩子而言更是如此,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孩子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通过自然的熏陶和洗礼,孩子可以始终保持一种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爱自然的孩子,人生才可能是完整的。”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大使奚志农说。奚志农常常对孩子们和年轻的父母们建议,任何时候开始读自然这本“书”都不晚,这是一本一辈子都读不完的书。

▲点击上图,跟随#封面大使#奚志农一起,读读自然这本“书”

关于本期封面故事,有任何想说的话,请积极留言。

文化:专访伊恩·麦克尤恩:我们的无能为力和胎儿如出一辙(孙若茜)话题:我们太放心把自己交给手机(张月寒)话题:“毒师”和“律师”:中年男人变形记(驳静)电影:《宝贝儿》:电影能否照进现实(马戎戎)戏剧:舞台上的《日瓦戈医生》(艾江涛)时尚:从“例外”到“無用”(宋彦)生活方式:空巢青年(卡生)思想:现代性的诊断(薛巍)| 专栏 |

邢海洋:退坡与减税卜键:库伦的交锋张斌:蓝狐坠落宋晓军:“东风快递”会重蹈“军刀”的覆辙吗?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认知真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勤劳的环卫工人作文 游红豆峡作文 我的xx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写作技巧 作文800字初中记叙文 作文国庆节的一件事 关于国庆作文高中 他这个人作文 月考作文怎么写 我变了作文800字 美丽的赵河公园作文 感激老师作文 鬼的作文 我的理想演员作文 我的同桌作文500字 没有什么不可以作文 辩论作文600字 玩手机的危害英语作文 我的自画像作文 成长感悟作文800字 小学生作文投稿邮箱 盛夏作文800字作文 感恩老师作文六年级 我懂得了珍惜幸福作文 难忘的事作文700字 普者黑的作文 学会一项技能作文 如果我有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常用词汇 养小动物的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