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诸葛亮明知以卵击石 为何还要七次讨伐曹魏? 在他的《后出师表》里可以找到答案

2020-12-29 10:40:01
相关推荐

史料记载,诸葛亮为光复汉室,曾经锲而不舍地对比蜀国强大很多倍的曹魏有过七次用兵。比《三国演义》所说的六出祁山,还多一次。

魏、蜀两国当时的实力对比如下。

人口:景元四年537万,魏国灭亡时1386万(包括益州);章武元年90万,蜀国灭亡时94万。人口魏是蜀的6-10倍。

所辖地域:魏国有青州、兖州、 豫州 、徐州、 司州、 雍州 、凉州、并州 、幽州 、冀州、荆州北部西域督护府 ;蜀只有益州。

兵力:魏总兵力大约70万-80万,光魏西线兵力也在30万以上;蜀总兵力大约10万,而汉中所属兵力,最多不超过6万。

战将:魏上将如云,数不胜数;而蜀国,能征惯战的五虎将全都挂了,只有一个魏延还算拿得出手。最后,连稀松平常的廖化都能作先锋,可见蜀国战将的严重匮乏。

谋臣:魏谋士如云,人才济济;而蜀,只有诸葛亮一个人跳光杆舞,好容易出了个马谡,还是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皇帝:无论曹丕,还是曹睿,都甩阿斗刘禅几条街去。

生产力:中原地大物博,比偏安一隅的西蜀强,还有怀疑吗?

粮草:魏国没有后顾之忧;而蜀国,蜀道难,粮草运输,一直是困扰诸葛亮的大问题。

态势:魏国以逸待劳;蜀国劳师远征,疲惫之师。

诸葛亮是治世之能臣,对于魏、蜀两国之间的实力对比,自然了然于胸,那既然诸葛亮明知是以卵击石,为何还要七次讨伐曹魏?要知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可不是一生为谨慎的诸葛亮的做派呀!

为何?其实,诸葛亮在他的《后出师表》里已经给出了答案。

其一。该文开宗明义,张口就点出了他北伐曹魏的最根本原因: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谁是先帝,当然是刘备。为了回报刘备的知遇之恩,白帝城托孤之情,诸葛亮内心极度渴望完成刘备生前未竟之事业:光复汉室,统一中原。其实,这既是刘备生前之遗愿,也是诸葛亮自己在《隆中对》中给刘备描绘的美好未来蓝图,更是蜀国之所以存在的一个理由或是政治信仰。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政治理由,刘备的蜀国和曹魏一样是乱臣贼子,谋朝篡位。诸葛亮作为蜀国的精神领袖,必须为蜀国存在的这个价值去打拼,哪怕明知不可为,哪怕注定不能成功,也要搏一搏,否则,蜀国算什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然,换做别人当蜀国的丞相,可能没有这么强的使命感,但诸葛亮是什么?他是千古忠臣,贤臣,骨子里对名存实亡的汉室怀有深深地眷恋。所以,于公于私,诸葛亮都必须北伐。

其二。《后出师表》后面写到: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这段话,道出了诸葛亮急于北伐的客观原因:蜀国等不起,耗不起。几年之间,蜀国的人才一个个亡故了,比如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所以,诸葛亮深深感到,如果还继续这样耗下去,那么,过不了几年,蜀国将没有可用的人才,到时候想要北伐都不能了。蜀汉的军政人才基本都是外来的,三国鼎立之后,人才已经基本不再自由流动,等外来的人才死得差不多后,蜀国基本就没有希望了,而留给这些人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因此,西蜀人才的不断匮乏,是促使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最现实原因。

其三。诸葛亮深知,如果偏安西蜀,无异于坐视曹魏东吴做大,等到他们国力昌盛之时,势必要吞并弹丸之地西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攻代守,反戈一击,虽然不一定能成功,但小国也要有大梦想,万一成功了呢?既然苟且偷生,偏安一隅,一定得死;而以攻代守,反戈一击,还有可能成功,当然诸葛亮要选择北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童话故事作文 关于秋的作文 欣赏自己作文 自然景物作文 家乡的秋天作文 听雨作文 说明文400字作文 关于实验的作文 中考作文满分范文 我们的校园作文 我的小伙伴作文 我爱妈妈作文 教师资格证作文 800字作文大全 研究报告作文 初一作文大全 英语六级作文 美丽校园作文 一瞬间作文 传记作文 专升本英语作文 综合素质作文 小伙伴作文 感悟人生作文 作文评语大全 往事作文 竞赛作文 见闻作文 初中作文范文 作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