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演的江姐 还可以”

2020-12-30 16:45:01
相关推荐

1

1921年,于蓝出生于辽宁岫岩,原名于佩文。两岁时随父母移居哈尔滨。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沦陷,10岁的于佩文当时就在沈阳,她亲眼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景后,随家人逃难到河北张家口,抗战爆发后她又随家人来到北平,进入一所女子学校读书。后来,于佩文仅靠着两条腿,两个多月时间从北京出发,走了1000多公里路,来到抗日大前方延安。于佩文在决定奔赴延安之前,曾躲避到同窗好友赵书凤家中。赵母给女儿改了个名字,叫赵路,意寓一路顺当、平安。于佩文也让赵母给自己改个名字,大字不识一个的赵妈妈脱口而出:“你就叫蓝吧,万里无云的蓝天多好呀!”从此,于蓝便成为了她的新名字,原名“于佩文”再也没有用过。在延安的几年时间里,于蓝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和女子大学学习,晚上点着汽灯参加业余演出。直到今天,于蓝也说:

“延安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还有很多如于蓝这般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一批一批奔赴延安,到达他们热切向往的革命圣地,追求进步理想,实现团结抗日的梦想。其实,于蓝早年的梦想和表演一点关系都没有,她曾想当一名工程师。而在革命根据地延安,于蓝由于普通话说得好,被安排到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担任演员。也正是在这片革命圣地中,于蓝认识了后来相伴一生的丈夫——因为主演电影《英雄儿女》广为人知的演员田方。

2

刚来到延安时,于蓝因为喜欢表演,所以很喜欢看演出。结果有一天,17岁的于蓝,正挤在人堆里看《到马德里去》这出话剧时,突然在舞台上,看到一个十分眼熟的人。她定睛一看,那个扮演“西班牙士兵”的演员,好像在哪儿见过,感觉无比亲切。再仔细一想才想起来,原来他就是《壮志凌云》中的田得厚啊。

在上映于1936年的电影《壮志凌云》中,饰演田得厚的演员,正是眼前的田方,说起来,于蓝还是他的小影迷呢。不过那时候,在于蓝心里,演电影的人都很神秘。像田方这样的大明星,通常都是在上海滩过着养尊处优的好日子。却没想到,他竟出现在延安简陋的舞台上。而且,当他卸了妆,回到生活中,竟然也像普通战士一样穿着布衣军装、扎着绷带、脚踏草鞋,一点明星的架子也没有。其实,拍摄完《壮志凌云》没过两年,田方就从上海辗转来到延安,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而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于蓝也来到了延安。后来,于蓝又有幸看到田方参演的许多话剧,在心里对这个演啥像啥的好演员佩服极了。而且,她还发现,田方虽是从上海滩来的大明星,但为人却极朴实,跟谁都能处到一块,无论什么活儿都抢着干,特别平易近人。另外无论是谁有困难,他都会无私帮助。像这么好的一个人,到哪里去找呢?渐渐地,在于蓝的心中,就对田方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

而田方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第一眼见到于蓝,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像百合花一样恬静美丽的女生。完全属于一见钟情。于是,在一位老演员的牵线搭桥下,两人建立了恋爱关系。1940年冬天,两人在延安的窑洞里,举办了属于他们的幸福婚礼。

两个志同道合的青年走到一起,从此一起经历辉煌和波折。而后,他们的两个儿子也都从事了电影相关工作,大儿子田新新是录音师,小儿子田壮壮则是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执导过《红象》、新版《小城之春》、《吴清源》等影片。

3

不过,作为电影演员,后来的田方并没再演太多电影。而是新中国电影厂的成立和发展工作当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先是出任了东影的秘书长。后来,又成为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厂长。而相比之下,倒是妻子于蓝在电影表演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就。1949年,于蓝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白衣战士》,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位解放军野战医疗队队长庄毅。

在出演《白衣战士》之前,于蓝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已经有了八年的话剧表演经历,经常下乡为老百姓表演话剧。但拍电影对她来说仍是不小的挑战。她习惯将舞台上极具感染力的表演方式带到电影中,对自己的银幕处女作,于蓝始终不太满意,不过,很快她又迎来了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张骏祥导演的《翠岗红旗》找到了她,让她饰演1934年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宁都的红军家属向五儿。于蓝是地道的北方人,而向五儿是一位南方人,为了塑造好角色,于蓝在一个月时间里,采访了从省委书记到普通群众几十人。这一次影片上映之后,于蓝的表演受到了肯定。于蓝继续享受着从生活中萃取表演的乐趣,这也成为她之后创作的一个信念。在根据老舍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龙须沟》中,于蓝饰演一位北京小杂院的劳动妇女“程娘子”。拍摄前,正怀着儿子田壮壮的于蓝,拖着已经肿胀的双腿,走访了北京很多大杂院、小胡同,还去天桥观察卖大饼的小媳妇们说话、数票子时的姿态,但始终没有找到那个形象。后来电影都快开拍了,有一天于蓝碰见了院子里门房的妻子苏嫂,她说话的架势,北京人的那种味道立马让于蓝与角色联系起来,角色对丈夫儿子的关心,泼辣、豪爽、要强、爱面子都是从她身上学来的。

1954年,于蓝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训练班参加了两年的学习深造,使自己的表演更上层楼。1960年的《革命家庭》成为她的代表作之一,戏里于蓝与孙道临合作,成功塑造了由普通家庭妇女成长为坚定革命者的女主人公周莲。这个角色要从16岁少女演起,而当时的于蓝已年近不惑,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年龄的鸿沟得到了很好的弥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那个年代里的表演,从来都是扎根于群众,在群众中汲取表演的最佳效果,力图让表演更加真实可感。他们不单单是拥有精湛演技的演员,更是表演艺术家。也正是因为《革命家庭》中的周莲形象,周总理评价说:“她演了一个好妈妈!”在一次次成功的角色塑造中,于蓝迅速成长着,而很快,1965年,于蓝也迎来了自己电影生涯中的巅峰之作《烈火中永生》。

4

这部改编自小说《红岩》的影片,讲述了重庆解放前夕,江姐在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去华蓥山区参加农村武装斗争,由于甫志高的出卖,不幸与许云峰一同被捕,他们在狱中保守党组织秘密,同敌人展开顽强斗争的故事。时至今日再提起江姐,恐怕绝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依然是于蓝的形象,两者几乎合二为一难分彼此,成为电影史上一个难以超越的经典。

而之所以能够成为江姐的银幕化身,并非是于蓝运气好,事实上,把《红岩》的故事拍成电影,于蓝正是最初的提议者之一,整个筹拍过程也是全程参与,出谋划策,尽心竭力。

1961年底,于蓝因病住院时,偶然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长篇小说《红岩》的连载,受到感动,认为应当将它搬上银幕。导演欧阳红英以及水华先后给于蓝打来电话,邀请于蓝与自己合作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水华、于蓝、欧阳红英花了一年多时间,多次到北戴河、重庆、成都、贵州收集资料,并写下了30 多万字的笔记,还采访了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以及小说中原型及与原型接触过的许多人。他们前后写了三稿,都不满意,就找到了剧作家夏衍来帮忙。夏衍当即答应,并建议以江姐做主线来贯穿。四天以后,夏衍就拿出了《红岩》的电影文学剧本。

在于蓝饰演之初,夏衍先生就对她说:

江姐不要演成刘胡兰,也不要演成赵一曼。江姐就是江姐,她爱思考,当别人激动、苦恼的时候,她又格外冷静。在很多变乱来临,江姐都能有条不紊去面对和处理。

而事实证明,于蓝也的确演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江姐,她有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精神,又有作为妻子、母亲的痛苦、隐忍和牺牲。影片在拍摄时受到了许多领导人的关注,特别是周总理十分关心这部戏,影片最初定名《红岩》,周恩来总理看过后,建议改名为《江姐》。但于蓝提出,江姐在影片中并不是唯一主人公。经过讨论,周恩来总理从叶挺将军的一首诗中取“烈火中永生”一句,亲自定了最后的片名《烈火中永生》。

5

《烈火中永生》令于蓝的演艺事业攀上高峰,但同样,也遗憾的成为了她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不过,因病不得不遗憾告别了所热爱的银幕和舞台后,这位满头白发、身材瘦小的老奶奶,就如她饰演的江姐般,拥有着“共产党员钢铁般的意志”,她没有颓败,没有屈服,在资金不到位、人手也不到位的情况下,1981年,她受命组建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担任首任厂长,为儿童电影事业呕心沥血,一干就是20年。作为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之一,她曾经拥有过辉煌,也经历过平淡。晚年的于蓝,身处北京一处不起眼的民宅中,锻炼身体、阅读书报、练习书法绘画。而当被问起那部经典的影片《烈火中永生》时,老人会笑得像个孩子,她说:

【来源:央广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给自己画张像作文 英语作文固定句型 那天如果作文600字 初二必考作文大全 英语作文mydream 令我开心的一件事作文 我被同桌那个了作文600字作文 文艺唯美作文题目 关于过中秋的作文 天晴了作文600字 以坚强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12年语文高考作文 有关清明节的作文 感同身受作文 法制安全作文 关于元旦的英语作文 夏之美作文 初中作文评语 游桃花源记作文 以动物为题的作文 乡情作文600字抒情初一 关于钢笔的作文 不能缺席作文 难忘的暑假200字作文 家乡的景色作文400字 特殊的鲜花作文 教师节作文500字 贪吃的国王作文 生活中的音乐作文 写校园景色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