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万里长城 究竟有多大作用?它的防御功能被我们高估了

2021-01-01 07:20:01
相关推荐

雄伟的万里长城,在历史上究竟有多大作用?事实上它的防御功能被我们高估了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和智慧结晶,它规模之宏大,设计之巧妙,气势之雄伟,时间之久远,让每一个登上长城的游客叹为观止,也让没有见过长城的人浮想联翩。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规模最大的人类建筑,长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外国人眼中中国的象征。世界地图上,长城是唯一一个用专用符号表示的人类遗迹,甚至在太空中的宇航员都可以清晰看见。

今天中国人为长城而自豪,把长城看作中国精神的象征。我们可以想象,历史上的长城应该也是这么威风凛凛,敌人一见它即闻风丧胆,因为有了它,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匈奴眼看着水草丰美的内地,却只能干瞪眼。而生活在长城之内的平民百姓则因为这道屏障,便可以安居乐业,一心一意过日子,庙堂之上的帝王大臣,也可以高枕无忧,御敌于千里之外。

理想很丰满,历史很骨感,遗憾的是,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防御作用,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长城的修建过程耗费巨大

中国最早的长城,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诸侯割据,弱肉强食,各国互相之间战争频繁,为了加强国家防御,防止敌国偷袭,和北方国家阻挡游牧民族侵扰,许多诸侯国纷纷开始建造各自的长城。建筑长城的地点一般选择在边境附近的地形险要之处,建筑材料通常是泥土和天热石块,那时的长城高度很有限,防御功能比较弱,规模较大的是楚国修建的长城,它除了长度为各国之最,还以汉水为池,增强了长城的防御能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原有长城的基础上,将各诸侯国的长城相互连接,在关键地点予以加固,并向西继续延长数千里。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匈奴,要求不能暴露一处薄弱点,因此在当时一些军事要地修建了不止一道长城,至此万里长城初具规模。但是秦朝修建了万里长城,却没有享受到长城带来的安定和平,在短短十几年后便分崩离析了,而修建长城就是导致秦朝迅速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城的修建之所以被称作奇迹,是因为在秦朝那时的科技水平和物质条件下,要完成这样一个超级工程实在堪比登天,修建长城的位置都在人烟罕至的地方,让成千上万的民夫来到不毛之地干活,吃饭问题就很难解决,而且有些地方无法就近获得原料,还需要从远方千里迢迢运送,在当时来说,修建长城每一个步骤都充满着艰辛和汗水。

长城的修建已经让秦朝政府耗资巨大,况且秦朝的超级工程还不只长城一个,还有富丽堂皇的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等,朝廷经费入不敷出,只能加重赋税,横征暴敛,最终导致官逼民反,使秦朝二世而亡。秦朝时有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修长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从中可见一斑。

秦朝以后,历朝历代对长城有过多次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是在明朝,为了防范北方满清,明朝修长城可是下了血本,明长城的建造质量也是历代最高的。如果去过八达岭长城就知道,明长城高大陡峭,兼具实用性和艺术美感,所用砖块都是特制的,很多砖块上还刻有产地,可以看出全国各地砖窑都参与了制造,如此沉重的数量庞大的砖块,在北方无法通过漕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畜力人力运输,耗费也是巨大的。

二,长城防御功能的发挥需要同时满足下面3个条件

1,足够规模的驻军长城作为一个军事建筑,本质上仅仅是一个物理屏障,如果没有军队的参与,是无法发挥防御敌人的作用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日行千里,在没有阻挡的情况下,可以轻易深入内地,虽然骑兵无法逾越长城,但是若想要破坏长城也是很容易的,因此历朝历代都在长城沿线设置巡逻兵,同时部署大量军队,以便随时击退来犯之敌。

2,充足的粮食供给长城所处之地,往往荒无人烟,附近地区农业水平落后,无法就近生产粮食,军队的粮草供给必须依靠内地的运输,当时运输工具只有牲畜和人力,运输过程中的耗损是个大问题。据汉朝时期的统计,有一队民夫从山东地区运粮给河套地区的长城守军,出发时带粮60石,途中民夫消耗30石,到达目的地交给守军1石,返回途中消耗29石,运粮效率只有60分之一。

由此可见,在当是为了给长城守军运送粮草,需要动用多么大量的人力!况且运粮途中各种变数也不可预测,比如牲畜逃跑或者生病导致粮草被丢下,还有山贼对粮草的劫掠,这些事情时常发生,运粮过程的艰难可想而知。

明朝为了对付元朝残余势力,在长城设置九边重镇,陈兵数十万,这么多军人的粮草供给成为让统治者头疼的问题,这时有人想出了个办法,规定凡能运送足量粮草至边军驻地的商人,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贩盐许可。这个政策吸引了许多晋商大户,他们积极参与到为长城守军运送粮草之中,总算帮助朝廷解决了边军的粮食问题,而这些商人们也借此赚得盆满钵满。

3,烽火系统完整性长城不仅有防御敌人侵入的作用,还有重要的军情传递作用,长城每隔一段建造有一个烽火台,台上备有狼粪等燃料,遇有敌情,按照预定的暗号点燃烽火,临近的烽火台一个接一个传递信号,将重要军情快速传入指挥部。

长城烽火系统是我国古人非常具有智慧的发明,包括监测敌情的岗哨、烽火台上的燃料、足够数量的驻军等组成部分,烽火传递的精密性导致对烽火系统完整性的极度依赖,一旦系统中某个环节出现差错或缺损,都会导致整个烽火系统失去作用。

历史上在很多朝代的末期,由于朝政腐败,加上内忧外患,根本无暇顾及烽火系统的维持,许多烽火台被废弛,长城的防御形同虚设,比如在明朝后期,由于缺乏供给,大量长城守军逃走,清兵的骑兵多次越过长城南下,轻而易举侵入江南地区。可见长城在王朝强盛时确实对增强边疆防御具有重要功能,但是在王朝衰弱之时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王朝的势力范围变化

建造长城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只有当长城在国家边界之内时才能起到作用,而历史上的一些时期,长城处于中央王朝势力范围之外,自然就无法被中央王朝利用了。比如南宋时期,朝廷的势力范围局限在长江以南,此时落入敌手的长城便失去了防御作用。

元朝时期,蒙古人入主中原,本来就是对手用来防御自己的长城,对元朝毫无用处,因此在这段时间,长城因年久失修,逐渐变得残破不堪,以至于游历中国的马可波罗对于这个曾经何其雄伟的建筑,竟然毫无注意,在他的游记中找不到任何关于长城的描述。清朝时期,面对满清力量的强大,蒙古表示愿意归顺清朝政府,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清朝把蒙古作为自己的北方屏障,自然也就用不着依靠长城来防御了,于是在此期间长城守备一度被废弛。

结语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创造,凝结了祖先的智慧和汗水,虽然它当初的军事防御功能确实有限,但作为中华文明的古老遗迹,和中华民族精神象征,万里长城将永远屹立在神州大地上,它蕴含的坚强不屈的意志,也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参考资料:张廷玉《明史》、华夏子《明长城考实》、谢鹤林《万里长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李白的作文 描写环境的作文 节约的作文 300作文大全 简单的英语作文 一件难忘的事的作文 广告英语作文 励志英语作文 大象的作文 高铁作文 节气作文 英语作文通知 人生作文600字 议论文800字作文 作文素材600字 写快乐的作文 作文四百字左右 故事里的故事作文 作文踏青 魔方作文 影评作文 作文二年级上册 难忘的一次作文 温暖作文600 作文大全600 滑板作文 四百字左右作文 高考作文英语 芒果作文 作文4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