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国外身份学生国内高考: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外籍学生考试大纲

2021-01-03 12:40:01
相关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外籍留学生入学考试

考试大纲及样题

编辑:北京博飞华侨港澳台学校外籍留学生申请中心

汉 语

考试内容包括三部分,共 150 分。

1.听力理解

2 阅读理解

3 书面表达

一、听力理解(60分):

第一部分:共 10 题。每题听一次。每题播放一小段话,试卷上提供 4 个选项,考生根据听

到的内容选出与其一致的一项。共 10 分。

听力材料:

精算师是运用数学、概率统计、经济和财政等知识来估算以及控制风险的一门职业。精算职业与民族保险业相生相伴,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相辅相成。精算师职业最初由上海登陆中国。1912 年,原英商永年保险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吕岳泉创办了近代中国首家民族资本人寿保险公司——华安合群保寿公司。他致力于从优秀员工中选拔培养精算人才,一位名叫周大纶的年轻人脱颖而出,他也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位从事寿险精算工作的华人。

题目:

A 中国人寿保险业务发展迅猛B 目前精算专业人才供不应求C 第一位华人精算师出自上海D 风险在企业发展中不可回避

第二部分:共 15 题。每题听一次。播放 4 篇讲话或者采访,每段语料后带 3-5 个问题,试

卷上每题提供 4 个选项,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选出答案。共 30 分。

第 2-5 题是根据下面这段话:

如果一个人稀里糊涂,双手垂拱而诸事不问,对这样人我们可以说,他“一问三不知”。那么“一问三不知”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没说一问四不知呢?这“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件不知道的事呢?

公元前 468 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齐国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国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来告急,敝国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齐军早日到达。如果再不行进,恐怕要来不及了。”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滔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苟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伯,便对左右部将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部将们也赞成他的看法,主张撤兵。苟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出来的。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掉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问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

陈成子听了使者的活,知道这是苟瑶编造出来的谎言,十分生气地说:“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像苟瑶这样的人难道能够长久吗?”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严肃地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苟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2. 这段话描述了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3. 晋军统帅苟瑶为什么决定撤兵?

4. 听了苟寅的话,陈成子的态度是什么?

5. “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个方面指的是什么? 题目:

2. A 晋国联合陈国攻打郑国B 晋国联合楚国攻打齐国C 齐国帮助郑国反抗晋国D 楚国帮助晋国反抗郑国

3. A 天降大雨无法作战B 后勤补给没有跟上C 收到了撤兵的命令D 取胜的可能性不大

4. A 犹豫不决B 按兵不动C 乘胜追击D 一战到底

5. A 军队的统帅、士兵和战术B 士兵的数量、素质和武器C 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果D 语言的逻辑、流畅和连贯

第三部分:共 10 题。每题听一次,播放 2 篇讲话,每段语料后带 5 个问题,由考生根据听

到的内容写出正确的答案。共 20 分。

第 6-10 题是根据下面这段话:

1976 年 12 月 10 日,祖籍山东日照的物理学家丁肇中因发现了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颁奖典礼上,这位出生于密西根大学城的美籍华裔坚持用汉语发言。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想起来仍然令所有的中国人感动。

2004 年 11 月,丁肇中受中国南京某大学之邀到该校做报告。在报告会上,学校的许多学生都向这位科学巨匠踊跃提问。在与大学生展开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丁肇中对大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总是尽自己所能认真地予以回答。丁肇中认真的态度激发了更多学生的提问兴趣,其中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道:“您觉得人类在太空上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丁肇中坦言道:“不知道。”另一位学生站起来又问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丁肇中依然认认真真地答道:“不知道。”又有一位学生起身问这位物理学大师:“您可以谈一下物理学未来二十年的发展方向吗?”丁肇中依然像回答前两个问题一样神态自然却又十分认真地回答:“不知道。”

在这位对物理学做出过划时代贡献的科学巨匠连续说了三个“不知道”之后,报告厅里的所有师生不再有人站出来提问,刚才还气氛热烈的报告厅内一阵沉静。片刻之后,报告厅的各个角落几乎在同一时间爆发出一阵阵响亮的掌声,这掌声持续了好长时间。

让我们重新将注意力转回到该校学生提出的那三个问题上。类似的问题我们常常在各种各样的学术研讨会或者其他会议上听到,这样的问题实在算不得深奥和古怪,甚至算不上新颖。可是对于这样的问题,丁肇中为什么会用“不知道”三个字来回答呢?

认真想一想,这样的问题确实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即使是对物理学有着深刻研究的丁肇中博士也无法给予提问者一个精确的回答。可是,他完全可以用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敷衍过去,在那样的场合是不会有人与他较真的。更何况,在那些敬仰他的大学生眼中,他的回答无论是敷衍还是搪塞,都

相当于金科玉律。

然而,正是因为知道自己的言行对很多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正是基于对科学和做人的认真,丁肇中才勇于在那种公开场合坦然承认自己“不知道”。对丁肇中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说“不知道”对于丁肇中来说实在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无论是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还是在重要的学术交流会上, 或者是在种种报告会或演讲会上,对于自己不清楚或者不太了解的问题,他都会坦然地说一声“不知道”。他不会顾及所谓的“颜面”,他只是坚持中华民族的一条古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过来想,如果不是有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学术品格,丁肇中可能也不会取得如此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众目睽睽之下,承认自己“不知道”,这实在是一种不简单的勇气。正是因为具备这种严谨务实的学术品格和过人的勇气,“大师”才能成为“大师”。而那些明明不知却假装无所不知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伪大师”罢了。

6. 丁肇中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7. 面对三个学生的问题,丁肇中的回答是什么?

8. 听到丁肇中的回答,报告厅里气氛如何?

9. 这件事情说明丁肇中具有什么样的科学态度?

10. 在说话人看来,“伪大师”是什么样的人?

二、阅读理解(60 分):

第一部分:快速阅读文章后回答问题(10 分 )

共 2 篇文章,10 题。主要考查考生快速阅读查找所需信息的能力。具体要求是:

1. 阅读速度为 200~250字/分。

2. 要求考生成段成篇地读,对于与所需信息无关的段落,一扫而过。通过跳读、扫读,迅速查找所需信息。

3. 答案要用汉字书写,字数在 10个字以内。

第 11-15 题:

10 月 5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疟疾就是民间俗称的打摆子或寒热病,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导致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携带疟原虫的按蚊叮咬人群而传播,有四种疟原虫会使人类感染疟疾,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疟原虫感染人体后,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主要致病阶段则是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与艾滋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 4 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 100 万人死于此病。感染和死亡者主要集中在相对贫穷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但如今,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世卫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这个帮助中国科学家首次叩开诺奖大门的青蒿素,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强大的功效?

青蒿素最初是从一种名叫青蒿的植物中提取的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作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的蒿指的就是青蒿。

早在公元前 2 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前 340 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而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明确指出它能“治疟疾寒热”。

上世纪 90 年代,在非洲一些地区治疗疟疾仍普遍采用奎宁,但这种药物对肝肾功能损伤较大。青蒿素是和已知其他抗疟药完全不同的新型药物,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疟原虫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虫体损失大

量胞浆而死亡。

在青蒿素研究的最初阶段,屠呦呦按照通常的中草药方法进行煎煮,其疗效并不好。后来她再次翻阅古代文献,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给了她新的启迪。难道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忌高温或酶的影响?青蒿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绞出“汁”来?只有嫩的枝叶才会绞出汁来!后来的实验证明,确实只有青蒿叶子才含有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占大量份额的坚硬茎秆是不含青蒿素的。屠呦呦重新设计了研究方案,用沸点只有 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而这正好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温度,这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在 2009 年出版的专著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由此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目前,中国关于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仍在进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也在继续着一系列关于青蒿素的研究,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研究中心的主任,在新药开发和青蒿素治疗其他疾病如红斑狼疮和癌症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11. “疟疾”是一种什么病?

12. 传统治疟药物奎宁存在什么缺陷?

13. 屠呦呦在哪本古代医学著作中获得了启发?

14. 青蒿素提取的关键是什么?

15. 青蒿素还可以用于治疗什么病?

第二部分:完形填空(10 分)

共 2篇文章,10 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体要求是: 1.阅读速度为 140-180 字/分。

2. 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主旨、要点和梗概,准确领会作者的态度和感情倾向。

3. 要求考生从所提供的选项中选出合适的选项填入空白处,使补足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条理清楚,符合逻辑。

第 16-20 题:

欣赏音乐会时,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最容易犯规的恐怕就是在一部交响乐的乐章与乐章之间不能鼓掌。这一令许多热情的观众都无法理解的规矩,究竟是从何而来的?

16.在 19 世纪末之前,乐章之间不能鼓掌并非一成不变的礼仪。在莫扎特时代,他本人为听到观众的掌声而感到十分兴奋,他曾在写给父亲的书信中详细描述了听众与自己交相呼应的愉悦心情。

直到 19 世纪末,欧洲的歌剧院里还有职业喝彩人,他们在某些沉闷的歌剧演出里也不断喝彩。17这是为了保护一部作品的完整演绎,为了不干扰到指挥家、演奏家连贯的乐思。一些作曲家十分认同这样的想法,比如马勒在《亡儿悼歌》中甚至注明了乐章中间不要鼓掌。

当然,18.

除了乐章与乐章之间不能鼓掌的礼仪外,在演出开始后摄影、摄像、录音也是不妥的。这一方面是由于音乐会有复杂的版权问题,包括演员、乐谱等都有相当严格的版权限制,所以,观众应当尊重演出方的要求。另一方面,摄影时照相机或手机的闪光灯以及声响等,会干扰舞台上演员的演出。所以,即便是持有合法“摄影摄像证”的相关工作人员,也是禁止使用闪光灯的。

在 19 世纪中叶之前,听音乐会迟到不会受到谴责,19.到了 19 世纪末,这一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马勒主政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之后,坚决执行了迟到观众不能入场的规定,即便是皇室成员迟到依然坚持,遂严格乃至礼仪化,直到现在。

那么假如因为各种原因迟到了怎么办呢?那就必须等待剧院礼宾人员的引导,音乐会演出会在一首曲目完整结束后,而不是某个乐章完成,放迟到观众入场。20.。

A 乐章间到底能不能鼓掌,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B 歌剧或者芭蕾演出一般是幕间放迟到观众入场。

C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大多数观众接受了乐章之间不鼓掌的礼仪约定。

D 早期的音乐会还是贵族们的俱乐部,本身就是小圈子的聚会,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

E 在歌剧演出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咏叹调或者重唱被完美演绎之后,观众完全可以尽情鼓掌喝彩。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后选择正确答案(40 分)

共 5篇文章,20 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体要求是: 1.阅读速度为 140-180 字/分。

2. 能读懂略带文言色彩的文章。

3. 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主旨、要点和梗概,准确领会作者的态度和感情倾向。

4. 凭借上下文,准确领会词语的引申义、活用义、多义词的含义以及成语、熟语的含义。

5. 对论述性文章能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思路。6.能对文章进行审辩式阅读(Criticalreading) 第 21-24 题

汉语言文字的排列安排,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有时还很讲究对偶。比如“食无求饱”和“居无求安” 就一起用来表述生活简朴、不尚浮华的品格。二者不仅意义相关、结构一致,且前者结尾的“饱”字是仄声,后者结尾的“安”字是平声。读着这样的语言组合,会使人享受到汉语起伏有致的形式美。语言文字组合的这个特点,在“春联”或者一般楹联、对联的语言环境里,常常表现得更加明显,甚至成了一种特定的撰写规矩。

例如:“九州莺歌燕舞,四海虎跃龙腾”,词语的组合都是一个方位词加一个成语,而且上下两句都是由数词语素组合的、表示地域的名词,相互对仗,节奏、意义也互相对应。至于其中的两个成语“莺歌燕舞”和“虎跃龙腾”,则是结构相同的鸟禽与兽类动态、举止的描述,用以烘托与象征欢快、喜庆的节日气氛。这样的对联,特别是在春节等吉庆日子里,更是俯拾即是。

对联的语言之所以为人们所喜爱,不仅因为这种词语组合形式的工巧,更在于其所蕴含意境的隽永。比如,“家居绿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气中”。从字词的安排上看,上下两句严格相对,但读起来会感到作者的用意侧重在下句,强调人在“春风和气”温暖之中是多么舒适惬意,前句只不过是铺垫罢了。像这样以语言“形式上对称”为基础,来造就“意义上不对称”效果的对联,还可以举出一些。比如,“天下文章同轨辙,门墙桃李半公卿”。这是清代乾隆进士于敏中写给介福的对联。介福学识渊博,桃李满天下。后来,这种以上联做铺垫,下联为重点的语言组合技巧,就成了书写对联时青睐的定式,比如, “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以及“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那么,有没有相反的,把表达重点放在上联的呢?当然有。比如,清代阮元赠魏成宪的联语:“两袖清风廉太守,二分明月古扬州”。作者的本意是在赞扬魏成宪的清廉,却把那描画扬州美景的句子用来煞尾。当代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作一联:“今世岂无佳子弟,古人乐有贤父兄”,此联要旨显然重在对当今“佳子弟”辈出的欣慰之情,下联相对应的词句不仅形成了很好的烘托,也延伸了上联的意境。其实,这也反映出汉语表达往往是遵从“前轻后重”规律,下联从不是无足轻重的,它总会在上联语意基础上推出新的引人入胜的内容。

人们在对联下句营造出人意表的效果,常常要借助于词性的变化与组合形式的出新。比如:“锦绣山河美,光辉大地春”,这里,用形容词“美”陈述名词“山河”之动人,是常规语法表达;而以名词 “春”来陈述“大地”,这增强了语意的灵动,使名词“春”蕴含的各种形容性意境带给人们无限的联想。再如:“公羊传经,司马记史;白虎德论,雕龙文心”。最后一个小句,让名词“文”有了“刻画”的意思,十分生动。而清代学者俞樾为苏州漱玉山庄题联“丘壑在胸中,看叠石疏泉,有天然画意;园林甲吴下,愿携琴载酒,作人外清游。”上联中“叠石疏泉”是名词短语,下联相对处“携琴载酒”则为动词短语;“有天然画意”是静态句,“作人外清游”则是动态句。可见,“前静后动”也是对联常用

的句法手段。

对联的语言艺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汉语的韵律、义类、句法和句类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手段,值得细品。

答案:DBDA

三、书面表达(30 分)

共 1 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要求是:

1. 阅读理解: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2. 综合分析: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3. 提出和解决问题: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4.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汉语,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样题 25:

“低头党”是指无论站着、坐着、走着,都在低头玩手机的人。然而,近年来,原本应该活力四射的学生,却越来越多地加入了“低头党”的行列。据此,有人认为,应该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手机严重干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有人认为不应该禁止,因为手机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用来学习、娱乐与家人联系等等。你对于禁止使用手机是什么意见?支持还是反对?请谈一谈。题目自拟, 字数 400 字左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书迷作文 成长作文开头结尾 难忘的作文400字 春季的作文 奶奶作文600字 童年的作文怎么写 阳光作文800 观察日记的作文 快乐童年的作文 优秀的作文题目 编童话作文 作文第二次 人物的故事作文 作文400字写人 开心作文400字 中考作文主题 猫的作文300 观后感作文500字 纪念日作文 500字作文写人 写作文100字 全国作文大赛 小鸭子的作文 我的闺蜜作文 我明白了作文 雨 作文600字 作文照片的故事 300字想象作文 作文开头好句 感谢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