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荀子和孟子的论道: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今天终于有了结果

2021-01-04 15:50:01
相关推荐

儒家文化是一个孔子做向导,由其弟子不断发展,影响了中国将近两千五百年思想的完整体系。到了今天,儒文化已经深入几乎每个中国人的骨髓,成为一种民族印记。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关于人性的认识,儒家的两位重要思想家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并且能自圆其说,今天就来仔细剖析一下人生到底是善是恶?

两位思想家分别是:荀子、孟子。

这两个答案分别是: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

以前目光狭隘,觉得善恶是对立的,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只能有一个面,但经过世事变迁,我渐渐明白,其实孟子和荀子的言论都是正确的,只是我们没理解罢了。

首先来说荀子的人性本恶:

荀子在《荀子·性恶》一篇中从人的天生着手解释人性,他谈到因为人的声色犬马是天生的,欲望是人本来就存在的东西,若是没有法度和道德的制约,人类必然陷入混乱之中。

其中,他用弯曲的木头需要用烤和固定才能打直,用钝器经过磨砺才会锋利来比喻人,说我们本来就有拥有无限的贪念,所以需要后天的矫正才能知廉耻、懂礼仪。

荀子注重天性的天字,这个天字代表了自有,出生就固定的东西,比如说听力视力,这些是学不来的,而统治阶级为了不让人做恶,所以有了教化的概念,从而让人们懂得敬畏,知道区分财产,明白公私概念。

我们从荀子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荀子是将人获取物品的本能当做作恶的欲望根源,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有度获取则是善,无度掠夺则是恶,人天生无度,所以需要教育和法律作为紧箍咒限制人。

荀子关于欲望的度的问题,与圣雄甘地说过的一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地球上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

既然从人的客观角度分析,那么欲望的无穷性从何而来?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简要概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里的“适”字其实就是人类欲望无穷的根源。

“适”的解释并不是适度,而是适合,把时间推移到远古时代,人类族群要想活下来,就要有充足的食物,因为当时食物匮乏,所以为了生存,整个人类族群观念里更多的是饥饿,并没有“食物够了,不用收集”的观念。

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荀子将人性本恶推移到欲望的无穷,其实是将人剖析回本身具有的动物性,因为人尽管是高级动物,但根本上还是逃脱不了以生存为第一要义的动物性。

动物性的欲望无限制这一点,可以在尤瓦尔·赫拉利的著作《人类简史》一书中得到佐证,书中提到,现代人除了个别养生外,之所以很热爱例如炸鸡,烧烤等高热量食物,其实是因为在石器时代,人们对于热量的渴求,一旦看到成熟的苹果,就要赶紧吃,不然就会被后来人吃掉。

因为害怕食物的消失,所以哪怕自己很饱了,还是要赶紧吃掉。

这里的吃就体现出无度的欲望性,但又何尝不是活下来的生存性?

综上所述,荀子性恶论的立足点是人的动物性,是从最根本的“天生”说起,讲究一个物质性,那么孟子的说法立足点又是什么?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

孟子阐述人性本善时,把人性比作水,无论哪里的水都是往低处流,类比出无论哪里的人都是向善的,所以人性本善,并且他还解释了为什么人会作恶,类比水经过特意的压迫会倒流,得出人在特定形势下也会做坏事,是形势使然。

这里可以看到,孟子着重将人性的善归为一个方向,把人的作恶提炼为一种形势所迫。

这有点神似于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要想分析孟子的性善论,就要从水的特性上入手。

我们知道一片土地没了水,时间一长就会变成沙漠,变成沙漠后,即使是有大雨滋润,地面也会因为留不住水而恢复成沙漠;

反观一片早早经过雨水滋润的大地,长时间的雨水聚积成水湖,地面会苍翠一片,突然长时间没有雨水,湖水水位会下降,森林的树子会减缓生长,但尽管如此,仍能够抗住沙漠中同等长的一段时间而保持山清水秀。

只是雨水的先后顺序,结果却是一个是森林,一个是沙漠,为什么?

因为水不只是代表物质,更是一种能量,水滋润大地,大地变强,反哺水汽蒸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山更绿,水也更能留得住。

帮助理解,拿生活中一个很通俗的例子来说:

你想要温暖和鼓励,但因为感情受挫,暂时不想要“人”的陪伴,所以你就养了一条狗,你在狗狗的身上投注心血,随着时间的推移,狗狗用它的努力逗你笑,向你撒娇,让你重拾生活的信心,勇敢面对异性朋友。

那么这时候回过头来看,你对狗狗初始的善就像水对大地初始的滋润,会让双方都有一个更好的结果,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地理解别人的苦难,互相温暖就是性善的体现。

那么,问题来了,善既然是相互传递的,那么最开始传递善的起点在哪?

水有源,人有根。

人性最初的善,其实就从父母对孩子的养育而来,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并且分享自己紧缺的食物给孩子,所以人在懂得食物的获取困难后,有了感恩之心,除了人以外,这一点从乌鸦反哺也可看出。

从这个层面来看人性本善,其实更能看到的是将人放置到一个社会环境中,更贴切“仁”的解字——二人——关系。

通过非孤独的社会性,把人置于一定关系下,或是母子,或是亲友,或是师生等,这里的善,更讲求一种连接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立足点是社会性,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补,有一种风险的规避之善。

现在将两者放在一起,一个立足点是动物性,一个立足点是社会性,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双方并不构成矛盾。

就好像一个人说这座桥真漂亮,一个人说这座桥真长,漂亮和长并不构成矛盾的非此即彼,但是否漂亮和是否长,可以引出一个共同看法,那就是对桥的满意与否。

立足不同,生长不同,结果自然也有不同。所以说荀子和孟子的观点其实是一种相互的补充,两者共为砝码,平衡人性。

从对待物品看待两者,损人利己,自私自利,这是保证自己的生存无忧,体现动物性,慷慨捐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善的力量不断流转,稳定社会和谐,这突出社会性;

从战争中看待两者,持强凌弱,是根据掠夺的动物性而来,虽千万人吾往矣,百死不辞地捍卫家园,这又是善催发的勇敢;

从发展看待两者,侵害自然,却在短时间将生活水平提上去,生存更容易,封山育林,停耕休牧,人与自然和谐长久,共善而生......

其实,无论是荀子性恶的动物性,还是孟子性善的社会性,我们都不可偏执一方,而是要理解双方共处人性整体,没有动物性的私,人难以活,不能存也;没有社会性的公,人与人,人与自然难长久,不可寿也。

人性真实的善恶情况是共处于同一个天平上,一起指导生活的实践行为,也即是说,人性根本就没有善恶之分,荀子和孟子的理论都源于同一个根,只是双方侧重点不同罢了。

材料来源:《人类简史》《荀子·性恶》《道德经》《孟子·告子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四百字 以爱为主题的作文600字 从此改变作文600字 与春节有关的英语作文 抽打阴部作文 动物园一日游作文400字 总有属于我的春天作文 为六一做准备 作文 大爱无声作文600字 珍贵的礼物作文450字 成长中的美丽作文 一件有趣的事600字作文 今年高考安徽作文题目 以礼物为题写一篇作文 我的引路人作文600字 关于写事的作文300字 题目自拟的作文500字 我最尊敬的人作文400字 文明城市从我做起作文 关于孤独的作文800字 妈妈真辛苦作文400字 关于坚守的作文800字 感谢父母的作文300字 以背后为话题的作文 我的死党作文600字 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作文 端午节作文200个字 元宵节作文100个字 我的卧室英语作文5句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