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成长教育》:“理性经济人”式的教育理念是少女被骗的根本原因

2021-01-05 01:30:01
相关推荐

生活没有捷径,自己想要的生活,要自己努力去奋斗!——《成长教育》

《成长教育》是根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Lynn Barber)的回忆录改编。本片于2009年10月在英国上映,荣获2009年圣丹斯电影节观众奖及摄影奖,被提名剧情片陪审团大奖,并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第67届金球奖、第23届欧洲电影奖等多项提名。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1961年的英国,时年16岁的少女珍妮为考上牛津而枯燥的学习着拉丁文。父亲杰克对正在追求她的男孩很不满意。在一个雨天,珍妮邂逅了成熟男人大卫,对方的谈吐和气质深深吸引了她。随后,珍妮跟随大卫和他的朋友出入高档酒吧、艺术品拍卖行和高级餐厅。甚至大卫的花言巧语说服了珍妮的父母,让珍妮有机会游览巴黎。在灯红酒绿中珍妮迅速坠入爱河,放弃了学业,准备与大卫结婚,然而却意外发现大卫已婚,而他的行为也不过是勾引小女生的把戏而已。

在观看影片时,有个场景让我深感不解,即是当珍妮被大卫求婚时,她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推拖着说要问父母的意思。可当她询问父母自己是否可以退学结婚时,她的父亲竟然同意了,还声称说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嫁一个有钱人,既然现在已经达到目的,那就没有继续读书的必要。

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不明白为什么珍妮的父亲会有这种教育观念,这么轻而易举的就同意了让珍妮退学结婚,难道受教育不重要吗?

后来当珍妮去学校退学时,虽然表面上说自己即将嫁给有钱人,再也不用受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涯,但其实内心是在渴望校长能够反驳她的观点,说服她留下来。而校长并没有能够说出读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珍妮的内心是极其失望的,她告诉校长最好找一个好一点的理由,以防下次有学生想要退学时能够挽留住她。

在看完电影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明白为什么家长可以这么不重视孩子的教育,而学校的老师对学习的重要性也没有足够的认知, 竟然连最起码的学习的意义是什么都说不出来。

直到我在《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下文简称《爱、金钱和孩子》)这本书中看到有关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才恍然大悟。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珍妮父母对珍妮秉持的是一种追求教育回报率的“理性经济人”式的教育理念。

因为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孩子未来的收入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父母并不在意珍妮的受教育水平,而生活压力又让他们很看重金钱。所以当看似“多金”的大卫出现时,他们便很快被金钱蒙蔽了双眼,甚至在对大卫背景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草率的同意珍妮退学嫁人,致使女儿被骗。

本篇文章就从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环境、教养方式与影响因素,以及对中国教育的一些思考这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01 60年代英国的经济大环境,是造就珍妮父母秉承“理性经济人”式教育理念的原因

马赛厄斯·德普克和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在《爱、金钱和孩子》一书中指出:

收入的不平等是影响父母选择何种方式教养孩子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孩子未来的收入水平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成功,其二,是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程度。

也就是说,在低不平等和低教育回报率的国家,孩子在未来的收入水平跟孩子的受教育程度不大,并且社会各阶层接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平等,那么,父母往往更宽容;相反,在高不平等和高教育回报率的国家,那么父母可能就会更专断,更倾向于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的理念。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教育回报率的高低决定了父母是否会督促孩子学习并促使他们脱颖而出,而父母可以被看作是追求投资回报率的“理性经济人”。

而60年代的英国,刚刚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国内虽然没有沦为地面战场,但人员与经济损失依然惨重。英国国内经济凋敝,老百姓生活困难,其在海外的殖民体系也开始崩溃。到20世纪70年代,大英帝国的版图日益萎缩,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无可挽回地衰落了。

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教育机会不平等程度很低,学历的高低对于未来的收入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和伊曼纽尔·赛斯在最近的研究报告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工业化国家,二战后开始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程度在20世纪70年代降到历史低谷。这一低不平等时期恰好与放任型教养方式的日益流行和专断型教养方式的消亡相吻合。

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多数父母并不会要求孩子在学业上取得多大的成绩。

回到影片《成长教育》中,故事的发生时间是1961年,当时的英国正处在教育回报率较低的时期。显然,相较于没有什么回报率的大学教育,眼前能言善辩,看起来多金多才的大卫是更好的选择。结果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一次又一次退让,甚至草率的同意珍妮退学嫁人,致使她被骗。

因此,表面上来看是大卫的骗术高明,女主珍妮年幼无知,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珍妮父母在秉持“理性经济人”式的教育观念下,扭曲了对教育和自我奋斗的价值的认识,想要不劳而获,期望通过婚姻换取金钱所导致的。

02 教养方式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既然社会环境会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而不同的教养方式又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教养方式的种类都有哪些呢?影响教养方式的因素又有哪些?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两个问题。

(1)教养方式的种类

教养方式,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发展心理学领域,指父母用于抚养孩子的广义策略。

作为对发展心理学中的教养方式理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杰出人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黛安娜·鲍姆林德,识别出了三种主要的教养方式:专断型(authoritarian)、放任型(permissive)和权威型(authoritative)。

下面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这三种教养方式。

第一种,专断型教养方式。专断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会设定特别多的限制和规矩,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并对孩子施加严格控制。若孩子稍有不从,就会遭到父母的严加呵斥甚至体罚。

父母希望用这种惩罚性、强迫性的手段来限制孩子的自我意识。

第二种,放任型教养方式。放养型是专断型的对立面,而且有别于忽视型。

在放养型教养方式中,父母遵循一种自由放任的方式,让孩子们自主决策,鼓励他们独立。父母试图以一种非惩罚性、接受性和肯定性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冲动、欲望和行为。

同“专断”一词一样,“放任”也没有任何负面含义,放任型父母是真的关心并希望他们的孩子好,只是他们相信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予孩子自由。

而忽视型或不参与型则是完全的不管不问。有的父母在生下孩子后,就去忙自己的事了,既不养育也不给予关注。可以说,这种忽视型是最糟糕的。

放任型的父母会关注孩子,对孩子很宽容,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导,哪怕孩子做了一些错误的事,他也会一笑了之,随孩子去。

第三种,权威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方法采用的是折中的手段。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父母也试图影响孩子的选择,但他们是以沟通的方式,通过说理和塑造孩子的价值观,而不是命令和约束来达到目的。既肯定了孩子目前的行为,但也为未来的行为设定了标准。

在这一方式中,当孩子和自己发生冲突时,父母会和孩子进行沟通,分享他们的方针背后的道理,征求孩子的意见,跟孩子在交流上相互做出让步,其目的是要推进孩子价值观的形成。

与其他的教养方式相比,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在教育回报、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以及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等各个方面的成果都是最好的。

但同时,这种方式对父母的要求也是最高的。

想要成为一名权威型的父母,自身首先得要具备比较高的素质,既要懂教育,而且也要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否则,若是控制不住脾气,就容易变成专断型。但如果一点脾气也没有,完全放松,不主动沟通去传递自己的价值观,那么就容易变成放任型。

所以说,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处在中间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方式。它要求父母具备比较高的素质,对教育有足够的理解。

(2)影响父母选择教养方式的因素

一般来说,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当下和未来都能够幸福。但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会倾向于为孩子的未来而担心,而孩子则更想要及时行乐。而选择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父母对这两个目标的权衡。

父母在决定是该顺从孩子的意愿,让孩子享受当下,还是该督促他们学习的时候,会权衡这件事是否足够重要,以至于值得付出这么多的努力和代价。这时经济因素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在《爱、金钱和孩子》一书中指出:

决定一个家庭选择何种教养方式,或者在一个社会当中,哪种教养方式能够占主要地位的,主要是经济问题。

这些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层面:

第一层面,看社会的蓝领阶层收入。也就是说,在一个社会中,若是工资差异很低,蓝领阶层享有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那么父母可能不会太担心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家长也更可能不会焦虑。

像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初期,就出现过“造火箭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现象,受教育程度高并不意味着收入高,靠脑力比不过靠体力。所以在那个工人和教授的收入差距不大的时期,大家都相对比较放松。

而现在,因为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在收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所以大家对教育就都很重视,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密集型教养方式。

第二层面,看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如果父母的生活环境,是获得好工作取决于一个人的出身地位或社会关系,而不是你所拥有的技能或美德。那么,父母就可能不太在意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倾向于采有放任型的教养方式。

比如,欧洲的很多贵族,他们收入主要是来自于家族继承,相比于技能,地位和社会关系对他们来说更重要。所以他们会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骑马、跳舞、社交礼仪等这些交际能力上,而不是纠结于去获取高学历。

而在中国,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在学习上则会更多的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而王思聪们,在这方面的压力显然要小的多。

第三层面,看社会环境是否安全。通常来说,父母比孩子更厌恶风险。

如果生活在一个社会环境不安全的国家或地区,比如,生活在帮派和贩毒者聚集地,那么孩子就会更容易受到诱惑去做会给自己带来伤害的行为,比如,在飙车、婚前性行为、甚至是吸毒等,那么,父母就会倾向于采用密集型的教养方式。

而如果是在安全的社会环境下,比如,在风险小的多的中产阶级社区,父母会更多的选择放任型的教养方式。

第四层面,看父母是否和孩子长期生活在一起。任何一种教养方式要发挥作用,都离不开时间长度这个因素。

若孩子从小长大一直都要跟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甚至是成家立业后依然不分家,比如中国古代的那种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像《红楼梦》,家里一般都是老祖宗说了算。这样的家庭就会更多地偏向于专断型教养方式。

而如果父母因工作原因而长时间的远离家庭和孩子,就不太可能实施密集型的教养方式。

又或是现在,我们大量的家庭,在孩子到了十八岁,上了大学离开家以后,可能就不会回来了,若是依然对孩子实施专断型教养方式,可能孩子就更不愿意回来了。这时候父母就会倾向于权威型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

第五层面,看父母的学识和经济能力。不可否认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可能具备更多的沟通技巧,能够更加有效的劝服孩子。此外,家庭富裕,拥有经济实力,也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多参加音乐课和体育课的机会,而这些活动又可以帮助孩子学会专注。在这些因素的加持作用下,父母更容易实施权威型的教养方式。

相反,对那些学识不够的弱势家庭,父母可能根本就意识不到教育的经济价值,也不了解诸如跟孩子进行沟通的重要性。而当父母发现自己很难说服孩子服从时,就会倾向于采用专断型的教养方式。这种现象在中国偏远的农村尤为严重。

比如,电视剧《安家》中房似锦的母亲,在女儿房似锦长大成人离开家庭自己打拼后,依然试图通过一闹而哭三上吊的方式来逼着女儿就范,试图继续控制她的生活。

总的来说,经济因素对家庭选择何种教养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养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在《成长教育》中,珍妮父母显然是爱女儿的,而他们选择的放养型的教养方式,也是由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这并无不妥。只是他们太想要通过婚姻来换取一生无忧,而无视自我奋斗的重要性,才会被金钱蒙住了眼睛,走了歪路。

03 中国教养方式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一些思考

(1)中国目前的教养方式

中国目前是一个将密集型教养方式常态化的国家。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教育水平引起的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不平等性在提高,这都使得父母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

除了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系统,比如,关乎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高考,也都让父母和孩子都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

可以说,经济和教育系统的双重作用让密集型教养方式成为了中国父母的顺应时代趋势所选。

就像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所展现的那样,虎妈胜男坚信,勤奋是获取成功和跨越阶层的有效手段,为了给女儿最好的教育,不惜牺牲家庭和自己的事业,把所有的金钱、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女儿身上。

选择密集型的教养方式也确实让我们付出了很多,孩子、父母、学校都被折腾的很累。那么,我们做出了这么的牺牲,到底值不值得呢?

调查数据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学生表现非凡,尤其是在教学考试成绩上,令人印象深刻。

有一个全球的统考叫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全球的中学生都可以参加的考试。在这个考试当中,中国的学生,尤其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能够处理高难度任务——要求具有对复杂情境进行数学建模,和运用抽象符号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无一能够望其项背。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优势,让外国人很羡慕。

但同时,沉闷的学习方法和太多的考试压力,也让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甚至还会导致长期的创伤,以至于很多人成年后依然会反复做关于高考的噩梦。

在2015年的PISA中,中国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自评得分在全世界最后一名。

其实,任何一种教养方式都有利有弊,没有绝对的好坏。而父母选择何种教养方式,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

(2)对中国教育未来的一些思考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因受教育水平不同导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这也加剧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希望教育也是公平的。那么,如何做到平衡呢?

由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引领的最新经济研究表明:

对儿童早期(0至4岁)的投资,尤为重要。侧重于弱势儿童的早期幼儿干预可以改善其未来表现,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犯罪,并有效地提高其收入。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减少育儿差距的政策,比如,提供高质量日托、亲子假、早期幼儿干预等政策,来保障对家长和孩子在0到4岁时期的教育。

这样既淡化了成年前的竞争,让家长和孩子拥有更多放松的余地。也能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更加良好的学习习惯,减弱因家庭收入不平等而对孩子未来造成的不利影响。

04 结束语

全球经济的发展在带来教养方式发生转变的同时,也加剧了因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导致的收入之间的差距,以及由此导致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好消息是,从长期来看,虽然要想在不平等程度和公平教育之间做到平衡依然困难重重,但对孩子教育方式的改变一直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从放任型教养转换到密集型教养当中,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以前习以为常的,以吼叫和体罚为主的专断型教养方式,也让位于给予孩子更多独立性的权威型教养方式。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由之前的离的很远,不敢亲热,转换到父母把孩子开开心心地搂在身边。

成为父亲或母亲应该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喜悦。

虽然经济基础会影响着我们的育儿方式,但只要社会政策能够与经济发展趋势相配套,相信不管是我们的亲子关系,还是孩子的发展,都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参考资料: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马赛厄斯·德普克、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著。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电影《成长教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感谢父母的作文 节约用水的作文 亲情的作文600字 描写事的作文 责任作文600字 关于桥的作文 我的收藏作文 传统美德作文 小学同步作文 最美逆行者作文 初二作文大全 知己作文 打羽毛球作文 500字作文大全 中考作文题 机遇作文 秋的作文 昆虫作文 作文我的理想 亲人作文 高中作文范文 中考语文作文 学生作文 我家的春节作文500字 新学期新计划作文 成长类作文800字 赏花灯作文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春节见闻作文 灯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