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余党绪:批判性思维两篇

2020-08-22 17:33:01
相关推荐

看点上周,全国瞩目的高考结束,各地高考作文照例又引起了热议。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应邀来到外滩微课,从专业语文工作者的角度,理性分析高考作文题。他提出了衡量高考作文题优劣的两个标准,梳理了恢复高考40年以来作文命题的变迁,并就如何写出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作文给出了三点建议。

主讲丨余党绪策划厉校麟

整理张燃编辑丨闻琛

高考,是我国中学教育的指挥棒。高考作文如何命题,也会影响到中学语文教学的方向。

每年的高考语文一结束,各省的作文题目就会立刻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这其中,有对高考作文的多角度剖析,也有对其毫不留情的吐槽。各种声音在网络上、现实里此起彼伏,似乎谁都可以来说上几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社会对高考作文的密切关注,也隐含了大众对语文教育改革的迫切期待。

面对网络上对高考作文鼎沸的吐槽声和嘲弄声,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说:“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有各种声音非常正常。作为专业的语文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去倾听,从中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余老师从专业角度提出考察一个高考作文题目,应当看重这两点:

第一点是它能否考察学生真实的表达能力,或者说,语文素养。

第二点就是这道考题能否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有意义的指导,积极的示范。能否告诉我们以后的语文教学,或者说作文教学,究竟应该往什么方向走。

相比于其他科目,语文教改的步履一直是缓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在踉跄中摸索前行着。余党绪认为,教育的进步,就在于这一点一滴的改良。而那种凌空蹈虚的狂舞和大而无当的跃进,则很可能会带来“进一步,退两步”的恶果。“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在不断地改进。在改进之中,我们也发现了非常积极的信号。”余党绪说。

40年高考作文命题变迁

今年是恢复高考整整四十年。余老师把这四十年来的作文命题,分为了四个阶段。“但是要注意的是,这四个阶段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可能很多时候是交错在一起的。把高考命题作文的走向进行一个宏观的梳理之后,你会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确正在不断地进步。”

1.政策响应。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年)

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缩写,1978年)

在这一阶段,作文的考察是希望考生能够对国家当时的政治政策变化做出积极的响应。作为考生来写这样的作文,在思维层面的投入是不需要很多的。只需要对政策有所了解,并且做出积极的响应即可。

2.道德阐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

坚韧,我追求的品质;战胜脆弱(1998年)

关于“诚信”的话题(2001年)

道德阐述题在近几年也频繁出现在各省的考题里。如果把这些题目比对一下,会发现它要阐述的对象基本上是民族的传统文化,甚至是我们整个人类的一些道德理念、道德判断。面对这样一些被世代传颂的价值观、品德、美德,考生要做的就是对它进行阐释、辩护。

余党绪认为,在这种题目的写作中,学生个人思考的空间依然是有限的。尽管这个空间比第一个阶段要宽泛得多了,但在写作材料的选择上依然有了限定,学生大多会选择古今中外的各种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余党绪戏称这种类型的文章为“名人开会,名言荟萃”,也就是大量地使用名人的案例。

“很多老师说这样的文章看起来比较空洞,但是为什么空洞可不能只怪我们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这种命题的本身,提供的写作空间就是如此。尽管这样的题型相比于第一阶段有所改进,但是依然是不够的。”

3.哲理思辨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2011年)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2013年)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

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2014年)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2015年)

“所谓阶段,是相对而言的。其实这种哲理思辨的题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在最近若干年来,它出现得更频繁了。它的特色也更加鲜明了。”余党绪强调说。这种作文题偏重于哲理的思辨,也就是说不是简单地去为一个道德概念、道德判断、道德观念做辩护,而是提供一个社会中、人生中、生活中一些富有哲理性的话题、现象,让学生进行辨析。“这种写作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就高了。学生思辨的空间有了,这种命题的出现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余老师认为,要解决这样的命题,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种哲学思维。如果学生在哲学上有了基本原理的修养,例如自由和不自由、必然和偶然、共性和个性、现象与本质等等这些概念的关系的话,在面对这种题目的时候还是比较游刃有余的。

但近几年,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套作的作文在出现,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作为语文工作者,我们会思考什么才叫真正的思辨?学生用现成的概念现成的条条框框,来套一个材料,这样的思辨其实削弱了思辨的深度。在这样的背景下,第四种题型就出现了。”

4.具体思辨

2015年全国卷1: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重庆卷: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让公交车等下他妈妈,过几分钟,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埋怨,这时残疾妈妈拖着腿上车了,所有人都沉默了。

第四种题型余老师称为具体思辨,它延续了思辨的特点、优势,但是在命题的时候更加注重设置具体的矛盾、具体的现象和事件,这也是跟哲理思辨这种抽象的命题不一样的地方。余老师特别强调,上海卷,尤其是上海卷近两年的题目,在具体思辨上的表现尤为突出。

仔细看上面列出的那两题,题目中有具体的人、具体的人际关系、具体的事件。的确,单看一件抽象的事,是很难做出价值判断的。但是如果提供了具体的场景、背景、动机、结果,我们对这个事件的判断就比较清晰了。

“所以我经常提醒我的学生,如果你们看到有一天我在外边的公关场所和某人发生了冲突,甚至动手,你先不要做出简单的判断,说这个老师好像在打架,在斗殴。可能不是这样,因为我完全有可能在见义勇为。单看行动的话,见义勇为和打架斗殴从现象上来讲是一样的,但是他们二者的动机、目的、结果却不一样。当我们的作文题目提供了具体的要素之后,学生对事件判断才能够做到精细。”

从滔滔议论到具体说理,这是余党绪看到的作文教学的进步。面对政策响应型作文题,学生们更多是生搬硬套,因为一般的学生其实也缺乏对政策的深刻了解。道德阐释型,余党绪称这类型的作文是“代圣人立言”,也就是把圣人的话拿过来翻来覆去地讲。而哲理思辨型的作文题,则更多的是偏重于辩证分析。具体思辨型的作文题,对学生思维的要求是最高的,也就是开始要求学生们具有批判性思维了。

“高考写作越来越关注思维与表达,而且越来越聚焦于理性思辨与表达功能的具体实现。说明高考写作正在摆脱非教育、非语文、非作文、非考试等因素的干扰,开始真正扮演自己的角色。”

余党绪说,长期以来,作文测试负载了许多自身负载不了的使命,像柳宗元笔下的那只蝜蝂,不堪重负,跌跌撞撞。我们曾长时间专注于价值、道德与情怀的评测,但似乎忘了,价值的意义在于信念和践行,而不在于完美的表白与高调的独白。

如何写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作文?

学生如何才能写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作文?余党绪老师给出了三点建议。

1.养成思辨的习惯

思辨能力实际上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训练才能够养成的。思辨的习惯就是提问题、找理由、做论证的习惯。一个事件,有思辨能力的人往往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缺乏思维敏感性的同学,往往不能看到问题。提出问题后,我们需要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的分析能力和论证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所以我们要为问题找理由。遇到问题我们要想:我能不能至少想出三条理由来?我能不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出理由来?在我们想出问题、找到理由之后,我们要理清问题和理由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为什么你能从理由和问题中得出一个结论呢?为什么你这个理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一个思辨的过程。

2.形成一个审题的思路

如果是高三的同学的话,也就是明年就要高考的同学,也许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思辨能力了。那么我的建议是要多做一些审题训练,比方说我刚才提供的这些具体思辨型的题目。

如何审题?

首先是停下来。所谓停下来不是说不去想问题了,而是不要顺着惯性思维想问题。停下来就是指我们的思维能够得到暂时的终止,要提醒自己按照惯性按照惰性的方式去思考也许是不够的。所以首先是停下来,这非常重要。你要多想想多看看,看这个题目里面有没有特别或者特定的东西。

第二是找替代。当我们想到了一个写作思路或者一个命题判断的时候,大家注意不要把它当唯一的。所谓找替代就是,这种说法是可以的,那么换一种说法呢?这实际上就是让我们的审题能够走向完善。

你可以把很多被遮蔽掉的、隐含在命题里面的其他角度,其他判断都想出来。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多元对比,也就是不同的想法放在一块儿进行比较,这样我们的审题才不会偏。

第三点,合理化。合理化就是对我们之前想到的那些角度、立意,把那些偏颇的、不够清楚的、含混的部分,我们对它进行适当地限定、纠偏,这样的话这个审题才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判断。

3.训练一个核心能力

这个能力其实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主要是深度分析,合理论证,理性构建。

培养批判性思维,除了需要在生活中养成思辨的习惯,还需要在精细的阅读和分析性写作中才能慢慢培养。在国外,小学生就已经开始接受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比方说如何区分事实和观点,如何做到合理,如何避免逻辑上一些常见的错误。这充分说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因此,余老师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没有捷径和诀窍,只能靠日积月累的训练。“我们都太浮躁了,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绝对不可以用浮躁的心态来学习和训练。”余老师说。

原文地址:http://iphone.myzaker.com/l.php?l=59447c821bc8e0bb0b00001f

二、批判性思维与阅读

看点上周,外滩教育邀请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国内“思辨读写”倡导者余党绪,就批判性阅读的核心问题做了一场名为“批判性阅读:一条光荣的荆棘路”的讲座。在他看来,掌握正确的批判性阅读方法,不但有利于人们逻辑思维的形成,也有助于条理清晰、论据严密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利于养成理性、开放与公正的人格。

主讲余党绪 策划丨蒋蕾视频洪宇哲 整理丨韩智鑫管晓薇 编辑韩智鑫 在我看来,批判性思维有很多好处,可以用“光荣的”一词来形容,但掌握批判性思维没有诀窍和捷径,它是一条荆棘之路。我这里主要通过阅读给大家讲我理解的批判性思维。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深度、理性、合理”这三个词是我和董毓老师反复商量用的,他是国际上非常知名的华裔批判性思维教学专家。为了和没有明细的词语概念相区分,我加了三个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修饰语: 深度:不是简单的、浮光掠影的 理性:我们中国人的论证方式有时候似是而非,看起来理直气壮,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合理的构造:就是构造不能够极端、偏激、不切合实际,本身也有个思维考量的问题。 在我看来,批判性思维一词,本身就是一个关于认知和思维的概念。它作为一种思维品质,有很多要求。 逻辑性:一个从事批判性思维研究实践的人,他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需要尊重逻辑。逻辑和思维方式的关系,就像交通规则和开车的关系,逻辑是我们的交通规则,它只是提供规则。 这个规则非常重要,如果不遵守这个规则,你的开车是违法的。一个人会不会思考,就像一个人会不会开车,不只取决于你遵不遵守逻辑规则,还要看你会不会应用,根据实际情况做具体判断。 思辨性:对问题的考量不只是尊重逻辑,还要多方面考量,比如联系的来看问题。董毓先生特别主张,在批判性思维的操练过程中善于寻找反例和特例。国外也有一个做法叫找替代。通过替代法,你就会发现思维的漏洞,进而对问题的判断走向缜密和完善。 批判性:所谓的批判性,就是分析论证。当我们做一个结论,确立一个信念,不能只靠感觉,还要靠我们的分析论证。 从思维品质来说,我认为一个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 首先,他是个尊重逻辑规则的人,逻辑规则是人类公认的思维规则; 其次,他能够用多元、多维的角度看问题; 第三,他是一个凡事找理由做论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人。 批判性阅读有三个基本环节分别是: 在三个过程在实际思维中并不一定按照严密的阶段进行,接下来我们通过案例来看批判性思维的品质、过程。 发现问题是批判性阅读的前提 批判性思维的起点是发现问题,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而我们的思维常常受惯性和惰性影响。美国批判性思维专家理查德说: 我总是相信我相信的话, 我总是相信我想相信的话, 我总是相信我一直相信的话, 我总是相信对我有利的话。 什么情况下一个人才能摆脱惯性和惰性呢?国外有个教学手段,即“叫停”。意为老师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的问答或自己的讲解特别流畅时,老师要警惕、要叫停,因为这样讲下去是没用的。 阅读本质上是个人的事,没有老师来叫停,那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时该如何叫停呢?我认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阅读时有两个“我”,一个是在阅读,另外一个是在思考,对自己的阅读进行监控。 当我读到一篇文章,读到一个地方,我发现这里有一个问题。第一,可能是我想不通的,跟我的认知有冲突的地方,但是作者这样写;第二,可能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值得挖掘的地方。请注意,这就是“问题”所在。 一个人能在阅读的时候找到问题,即你自己在给自己叫停。我们有时候读书读的如痴如醉,从思维训练角度讲,不见得是个有效的状态,那只是一个阅读享受的过程。 真正的思维训练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叫停,给学生新的问题,让学生有一个苦闷状态;从阅读来讲,你自己要善于发现问题。所以,发现问题是批判性阅读的一个关键和前提。 我们来看《水浒传》里面一段话,你觉得在阅读这一段时有你想不通的,或者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值得玩味的细节、情节、人物的言行吗? 金圣叹对这一段做了点评:“差拨、富安,皆一气叙去,独陆谦作两半叙法……笔力夭矫绝人。” 当代文本细读的专家詹丹也发现这段文本里面有两种兵器:刀和枪。他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因为在詹丹老师看来,“关键倒在于,使用这两种兵器时林冲的不同态度,把一种非理性的报仇行为作了类别的细分,与默不作声中杀死差拨和富安相对照的是,林冲杀陆谦的过程却被拉长了,还插进了他有关情理难容的两段说辞及陆谦的辩解……” 批判性阅读的关键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中国人说在不疑处发现有疑,让有疑处变得无疑。什么地方有疑和什么地方无疑是需要训练的,批判性阅读训练的根本目的就是让读者能在别人看起来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 问题在哪里?有的老师说问题在: 情节突转之处; 情理悖谬之处; 因果乖谬之处;…… 这些问题都是显而易见的,很容易发现。从批判性阅读角度来讲,我认为很多问题隐藏在“死水微澜”中,发现问题需要一双慧眼。它需要阅读者具有强大的知识与价值积累、文本细读的经验积累,基于感性又超越感性的理性直觉能力。 分析论证是批判性阅读的核心 批判性阅读的核心是分析论证。批判性思维中有一个词是理性,什么叫理性?就是为自己做的事找理由,即进行分析论证。分析就是将事件或事物分为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予以考察。 如果要分析一个事件,分析实际上就是把一个事件分成不同的要素,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这些要素,这样能把一件事情看的更清楚。分析框架就是认知框架,批判性思维强调深度分析,在做深度分析时需要不断积累知识储备。 与分析相对的是整体感知。一个人如果没有分析训练的积累,是做不到整体感知的。中国人比较强调后者,但不要忘记:整体感知能力源于分析训练的积累。 《五柳先生传》中介绍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很多同学可能会误解,读书就是要不求甚解。其实不是,陶渊明之所以能不求甚解又能抓住要领,是因为他有丰富的文本阅读训练基础。 我们来看刚才的例子,林冲杀人事件: 替代假定对我们做事件分析是一个很常用的办法。替代假定训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一个事件中,通过对每个要素做不同的替代,让我们的思维打开。 在整个事件中,报仇的人是林冲,林冲杀了陆谦、富安和差拨,现在我们把林冲替换为李逵。有的学生可能会回答:如果是李逵根本就不会发生这一幕。因为李逵第一次就会把高衙内给杀了。 我们来看一下林冲和陆谦、富安、差拨分别是什么关系? 林冲为什么用短刀而不是长枪来击毙陆谦呢?为什么林冲可用长枪刺死陆谦,却改用短刀呢?为什么他不用短刀杀另外两个人呢?如果他不是一忍再忍,直到忍无可忍,他会以这种残忍的方式杀人吗?等,这就是“替代假定论证”。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的确认他用短刀杀死陆谦的意义。 我们在分析一个事件的时候,可以对事件中的每个要素做类似的“替代假定论证”,这样我们就能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这个要素在独特内涵与意义。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方式、过程,结果,等等,都可做类似的替换。 文本中涉及到三个对象,两种兵器,那我们就把这三个对象、两种兵器比较一番,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分析让我们得出推断,所有推断都来自于感觉和分析,但人的经验是不靠谱的。推断要成为“断言”,需要理性论证。论证就是为断言寻找理由、根据和事实。比如刚才这个细节,我的断言是:林冲不用长枪而用短刀杀死陆谦,真实而合理。 我做出这个断言的理由有三个方面: 合乎小说的情节逻辑 客观上,情节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当时所描写的环境为林冲的兵器选择提供多种可能。林冲把枪插在地上,他手里有刀,如果他手里没有刀呢?他把枪插在地上,这就不真实。因为他还是想消灭陆谦,此时有枪不用就不真实。但是手里有刀,所以客观上,为林冲的兵器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 彼此力量对比悬殊。林冲的武艺远在这三人之上,而且当时林冲在暗处,他们在明处,猝不及防。因此,林冲在武器选择和复仇方式上有很大的选择自由。所以他整个安排——用什么兵器,以什么方式,结果什么人,都给了我们意义空间和解读可能。 合乎正常的人性情理 道理很简单,对富安和差拨重在消灭,但对陆谦重在雪恨,从特定的角度看,陆谦对林冲的精神伤害甚至超过了高俅,因为高俅躲在幕后,直接伤害他的就是陆谦,并且陆谦和林冲是好朋友,因此刻意地把复仇过程拉长。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亲人和朋友的背叛对人的伤害更大。杀富安,可默不作声;杀陆谦,一定要通过杀戮过程的延长与痛斥来获取心理的补偿。这个写法非常符合人的共通体验。 合乎林冲的处世态度和道德观念 刘再复先生说:林冲是一百零八将中唯一具有正常生命感觉的人。 这话说的非常好,水浒里面的人都是打打杀杀,不谈恋爱、不娶老婆、甚至仇视女人,林冲不是,他非常爱自己的妻子,热爱家庭,对职业也有尊严感; 林冲有正常的生活追求,有道德意识、底线意识和规则意识; 林冲“承平日久”,太在意自己的状态与地位,对邪恶缺乏清醒的认知与判断。 他是没有想到坏人这么坏,虽然最终突破了底线杀人,但也要为自己寻找理由。所以,动手前的“责问和辩解”,不是为了让陆谦死有瞑目,而只是为了确证自己的杀戮合法性与道德合理性。 有的专家认为林冲是个懦夫,我恰恰不这么认为,我多次强调林冲不是个懦夫,他不是不敢,而是不愿。 他想回到妻子身边,保持正常生活,但连这卑微的愿望也被这些人摧毁了。如果加上林冲的处事态度和道德观念,加上一忍再忍,这时候就能完全理解林冲的心理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讲,林冲这时候的情节非常符合他的处事态度和道德观念,要告诉你我跟你们这些烂人不一样,我是善人,但我迫不得已。所以我说林冲不是个懦弱的人,而是一个理性的人。 如果要说林冲有什么不足的话,我认为林冲缺乏清醒的判断力,他不知道坏人会坏到这个程度,他不知道自己的一再忍让依然不能让这帮人放过他。 这就涉及到什么是“懦夫”的理解,并且需要挖掘“懦夫”的假设前提。林冲不是懦夫,林冲是在苦苦忍赖。如果说林冲是懦夫,那等于说,只要有人调戏自己的老婆,就要把他打死,至少也要打个半身不遂,这样的人才算是好汉,否则就是懦夫。 显然,这个定义是有问题的。因为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在面对邪恶的时候,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行为选择,并不一定都会拳头相向,打死拉倒。 挖掘假设前提,是个批判性思维的小技能。批判性思维在做论断时,一定要有一个清楚的假设前提,对概念的理解,对某些事实的认可都必须有个清晰的定义与内涵界定。 在论证过程中,得出断言之后要寻找理由。我们解决了刚才的问题,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得到了你自己看来比较满意的解决,这个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基本完成。论证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思辨性和批判性。 构造写作让思维更加清晰 当我们分析结束、论证完成时,最好用论文的方式把此次分析论证的过程写下来。我也把它叫做分析性写作。 提出问题澄清问题,然后写一个解决方案或一个论文,这样思维更清晰。 写作是让我们的思维走向清晰的最有效的办法。很多我们自以为讲的很清楚的问题,一旦落笔,会发现问题没那么简单。 很多人不太愿意写作,但恰恰这样一个艰苦的过程对我们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掌握是重要的。一个人如果真的要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这条路值得走。[转自外滩教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梦想400字作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 考研英语作文多少分 新年作文800字 叶圣陶作文大赛 分享作文600 温暖的瞬间作文 欣赏作文500字 家风作文怎么写 爬长城作文 自律作文600字 写景作文100字 我的朋友600字作文 申论大作文怎么写 春节100字作文 可乐鸡翅作文 文化自信作文素材 六年级下册英语作文 榜样作文600字 珍惜当下 作文 煎鸡蛋作文 持之以恒作文 山茶花作文 雪作文600字 作文好段摘抄 杭州西湖作文 摘抄作文600字 战胜困难作文 大扫除的作文 作文素材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