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稻作文化公益行:带着米升去研学

2020-11-20 18:25:01
相关推荐

华声在线7月23日报道(记者 何婷 喻亮 瞿建波)“笑傲农田队、稼穑队、升农队集结完毕,同学们开启你们的稻作农耕文化体验研学之旅吧!”7月15日上午,高悬的热浪和高涨的热情同时降临长沙升印轩米升博物馆,馆长杨杰以一场庄重的讲坛,迎接一群头戴本次研学特别定制的遮阳帽、身着白蓝校服、手持小红旗的“小学者”们。

研学三天,穿越千年,由长沙升印轩米升博物馆发起,长沙县一中师生共同参与的“一路连升同升营·稻作农耕文化体验研学之旅”,在为期三天的游学中,孩子们“两迁三地”,以“米升博物馆——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隆平水稻博物馆——米升博物馆”为路线,寻觅中华稻作文明的千年历史轨迹。

米升博物馆“一路连升同升营”活动开营仪式

以升之名 开启一路连升同升营

良师携益友,文墨伴米香,米升博物馆是稻作农耕文化体验研学之旅的第一站。活动开始前,孩子们自由组合成为三个小队,并以“稻作文化”为基础,天马行空地自己取好了队名——“稼穑队”、“笑傲农田队”和“升农队”。他们还别出心裁创作了队旗、队歌,制定了有趣的奖罚机制。

在米升博物馆的展馆、农家书屋、农耕园、百草园,孩子们一起观米升、找米升、思米升,留下了欢笑,也收获了思考。

师生们促膝交谈

“‘昔孟母,择邻处’是流传千古的典故,母亲为了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这种精神镌刻在米升上,流传千年,一代一代传承。”在二楼的展馆内,杨杰馆长拿着一个刻有“孟母三迁”的升筒,细致地解说它身上的故事,围在一旁的师生和志愿者们频频点头。

“杨馆长,听说您收藏米升已经有25年了,收藏的数量也已经超过一万了,这么多的米升您最想介绍给我们的是哪一个呢?”发问的是长沙县一中带队的钱垂武老师。

杨杰环顾一周,看着眼前这些米升,他说道:“我觉得每一个米升都值得介绍,因为每一个米升的背后是一个家庭,是一代人、几代人代代相传的传家宝。我们可以通过每一件藏品,去看使用者制造者内心的世界,通过藏品去聆听,去复原它原来使用的场景。”

“你看,这一排展示的是祖训,有刻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人也孝悌,正直公平’的 ,也有是图案的,这个是守株待兔,它告诫我们不要有侥幸心理,唯有辛勤劳作才能填满米升。”杨杰表示,无论是文字还是图案,米升作为农耕文化的小小符号,米升镌刻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使用者的名字,有对后辈的教导、对“丰衣足食”、“福禄寿喜”的追求,有的还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相连。

杨杰还展示了另一个特别的米升,这是来自藏族地区的米升,这种称量青稞米的容器比南方的米升大了许多,其深度与直径近20厘米,升体上箍着牦牛皮,升筒上结实地钉着六枚大钉子,在升筒一侧还系着一根平衡木。“据说这是藏地一位奴隶主家的米升,升子是木制的,在使用过程中难免有损耗,升筒会变低,为了确保在交换米时做到公平,便特意钉了钉子,一旦升口低于钉子便知道是分量会计算不足了,以便对升筒进行修补与更换,平衡木是用来刮平米堆的,比用手抚平更方便和精确。这也是成语‘一概而论’的由来。”一个小小米升其背后对公平诚信的坚守也由此可见了。

米升博物馆体验活动

参观结束,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又让孩子们再次加深了对米升文化的理解。孩子们用绳打结,置身于渔猎文明的时代,将自己的同伴放入绳网中,抬着他们走过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和精耕细作千年之路,再寻找到已有千年历史的“神奇种子”,举行剥种子比赛,体验稻谷的来之不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在米升的殿堂,米升不言,却为孩子们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一二,嘿嘿;三四,嘿嘿......”农家书屋旁声浪涛涛,灼灼烈日下,围绕着一个个代表丰收的米升,孩子们欢快地以跳舞庆祝,体验丰收的喜悦。

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于天气炎热,长沙县一中的一位女学生曾沁玥中暑不慎跌倒在地,就是这么突然的一倒下,让她看到地上一个刻有“爱国”两字的米升。“确认过眼神,我遇到了对的米升,所以我决定带上她,携手穿越千年的稻作文明之旅,去探寻米升歉与盈的千年历史。”

孩子们畅谈对米升的感悟

“一路连升同升营”已经是长沙县一中和米升博物馆合作举办的第四期研学活动。“这次研学是一路连升同升营的升级版,走出博物馆是升级,带着米升去研学是升级,体验米升千年文化的公益行为是升级,并且将米升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延伸到稻谷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长河中,都是和以往不同的。”钱垂武老师很是认同这次升级版的研学之旅。

“米升是‘人民留下的生活印记’,是‘国之重器’,是市场交易之准则。她记录的是千家万户使用米升者的智慧,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下去的将是一段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的每一次尝试,何尝不是将米升“活”起来的一次探索?”谈起组织此次活动的初衷,杨杰表示,这是馆校合作探索传统文化挖掘与教育的一次尝试,就是希望将课堂搬进博物馆和大自然,让孩子们触摸鲜活的课本知识,发现不一样的世界和自己,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未来希望更多公益人参与和经历,以本次公益研学为新起点,发挥米升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为弘扬米升文化和稻作文明不懈努力。

带着思考与启发,带着好奇与热情,孩子们每人带着一个米升,奔赴世界稻源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和隆平水稻博物馆,继续体验,继续探索,拓展他们的研学思维。

公益之旅 让千年稻作文化鲜活起来

乘大巴以转长沙,经湘江而过资江,越沅江而过澹江。从长沙到澧县,横跨之百里,历经三余时,米升文化的“小学者”顺利抵达世界稻源城头山。

当晚,杨杰为师生们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联系米升,孩子们想到了家国情怀、家常故事、革命历史,甚至感受到了古人风骨。“从认识米升到和米升相处几天,我对米升有了依依不舍的情感,并真正感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也体验到了苟利国家生以死的责任。”肖熙莱在发表“我最喜欢的米升”演讲中说道。

参观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翌日,研学团参观了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在稻作文化的发源之地,研学团的成员们体验了许多第一次。

在导游的引领下,他们走入南门生态广场、城墙剖面遗迹展示馆、稻田祭坛展示馆,第一次看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田,虽然只有0.3亩,但在苍凉的孤城废墟下,让人震惊的史前人类生产生活遗迹悉数可见。

通过“城池之母·稻作之源”宣传片,他们见识了远古先民筑城、稻作、狩猎的生活场景,也第一次体验下田插秧,娇生惯养的城里娃,切身感受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农耕。

孩子们体验插秧

在小小讲解员比赛中,孩子们第一次有模有样地当上了讲解员,被三个小组分别推荐到决赛之一的曾沁玥同学自信地介绍道:“这里向您展示的是城头山古城考古发掘与历史复原,您将从中感受的是史前城池的深沉凝重与幽远神秘,感悟的是史前人类的生存智慧与文明曙光!”

小小讲解员比赛

17日,研学团返程至长沙,参观了隆平水稻博物馆。孩子们走进这座形似"稻粒"的博物馆,领略到先进的稻田技术,体验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持续创新,从神州大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给人类带来了福音的全过程,也看到了袁隆平通过育种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将世界米升装满,让人们远离饥饿,实现禾下乘凉的梦想。

参观隆平水稻博物馆

“袁隆平院士曾经谈到米升时说道,国家不可一日无粮,我们不仅要让中国百姓的米升满,还要让世界人民的米升满,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为天下的米升满而奋斗。这是一种担当,也是一种博爱!”杨杰向孩子们说道:“你们要从中能够学习到袁隆平杂交水稻泽被世界的梦,也要看到他对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及产业化发展功勋卓著,他的杂交水稻开启了我们今天的升平盛世,他的家国情怀和探索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与传承。”

隆平水稻博物馆研学之旅结束,大家又回到米升博物馆总结和分享。钱垂武老师感触颇深,他说:“我们每一个老师和学生都是米升文化的传承者,都是守护米升文化的义工,现在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孩子们在研学途中展现出的天下观、历史观和人生观让我感到欣慰。”他还特别感谢杨杰馆长能够给长沙县一中的学生和老师这次的机会,可以深度认识和传承米升文化和稻作文明:“之于这项公益事业,孩子们既是受益者,也是贡献者,他们为米升博物馆的发展和壮大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想法和见解,希望以后能组织更多的师生参与其中。”

在稻作文化之旅中,孩子们除了亲身体验历史文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稻作文明。曾沁玥说:“从认识米升到与米升相处三天,抱着学习和传承的心走过这三天,最终对米升念念不忘的情感,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将会充分践行米升的精神,并传播给更多的同学。”

带着公益心,用自己的方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人还有更多,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主任刘勇就是其中一个。刘勇在和学生互动时说道:“为了更好地发扬米升文化,同时联通城头山的历史价值,融合稻作文明发源地的现实价值,我们将和米升博物馆加强合作,共同打造研学链条,在认知稻作文明起源、体验种植过程、考古讲座等方面加强探索,共同传播和传承稻作文化和米升文化。”

刘勇一行参观米升博物馆

将米升蕴含的忧国忧民、公平诚信、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出来,向大众传播,发起公益性研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而米升博物馆要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坚持之事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习近平主席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和利用好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过来,给当代人以民族自信和历史启迪。

当我们谈到博物馆时,往往会想到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等。然而,却有些令你意想不到的各色博物馆散落在民间。它们规模不大,定位相对单一,但也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们多关注即将消失的文物,也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守护,才有机会让文化的美丽得以传承。

米升博物馆馆长杨杰

米升,作为量米的容器,千百年来都是家家户户的必备用具。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米升渐渐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杨杰却坚持用25年时间,将上万个“消失”的米升收藏起来,并建立了升印轩米升博物馆,并且是全国唯一一家米升博物馆。

截至目前,升印轩米升博物馆已累计免费接待游客超5万人,杨杰透露目前也正通过开展移动博物馆、研学教育和文创产品开发等,将米升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融合。而在此之前,在研学教育方面已经做过许多尝试。

米升博物馆连同长沙县一中共同打造“一路连升同升营”,以一堂课或者一场游学活动的形式开展,目前已经举办多期。米升博物馆还是“米升文化研究创作基地”、“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文化建设示范基地”、“湖南省民间美术研究会图书分会”、“稻族文化创作基地”等。

杨杰说:“这次带着米升去研学的意义不在于表面形式,而是经过三年积淀、一年沟通、三月准备,连接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和隆平水稻博物馆,最终成行的。就是希望通过研学团队真实的体验,触动孩子们的心灵,给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带来积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米升博物馆践行文化发展、区域合作,共同守护传统文化的理念和战略思路的体现。”亦研学、亦旅行、亦公益、亦守护,是传承米升文化和稻作文明一次成功的探索。

杨杰展望,按照米升博物馆战略推进的思路,经过25年米升收藏,10年专注于米升文化的挖掘后,未来将建立一个米升文化基地,组建米升主题博物馆、神农百草园、农家书屋、农具展、体验果园等系列文化园,为米升文化事业发展建立一个公益性的公共服务的平台,真正打造成一所大学校。他说,孩子们的参与,就是对稻作文化最好的守护,米升虽然不属于他们这代人的回忆,但是他们愿意融入,给米升、给稻作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践行着以米之道,传升之兴的责任,这或许就是米升从千年历史中“活”起来的真正价值。

傍晚时分,本次研学活动圆满结束,杨杰站在米升博物馆宽阔的前坪目送孩子们依依不舍地离去。落日余晖洒在他的脸上,他的嘴角上扬,露出灿烂的笑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杨杰的眼前是一片星辰大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感恩妈妈400字作文 感谢某某的作文 看日落作文 关于森林防火的作文500 自由泳作文 我终于成功了300字作文 工匠精神英语作文 如今才知道作文800字 以爱家乡为主题的作文 六年级优秀作文大全 防校园欺凌作文300字 诚信初中作文 辩论会作文500字 王勃作文素材 难忘的周末作文400字 我的学校英语作文30字 写读后感作文 我未来的家乡作文 公园美景作文300字 科技发展英语作文 关于选择的作文 良言如春作文开头 剑10test2小作文 我真的感到作文 英语四级优秀作文 未来的厨房作文 我的漫画老师作文 2013浙江高考作文 议论文英语作文 家庭温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