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深度拆解汪曾祺《夏天》 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2020-11-23 08:05:02
相关推荐

这段时间蜗居在家,人心浮躁。各种网上的消息层出不穷,对于外界,我们除了分析辨别后,就只剩下随遇而安了。这时,我觉的真的应该抽空看看汪曾祺的文章,让我们浮躁的心情疏解一下,体味一下生活的本真和美好。

汪曾祺作为超一流的“文章圣手”,给整个文坛带来了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他更是以朴素又优雅的笔调,给人们带来了浮世的安慰。

汪曾祺的散文内容有风俗、文化、掌故、思乡;更有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拆解汪曾祺写的这篇《夏天》,我将从立意、写作手法和语言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立意

“凡文以意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和理解。

立意的高远、深邃和智慧,是好文章的前提和保证。

要使文章的立意足够深刻,具体说就需要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观点,进而启发人心智。

达尔文曾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他们进行精细观察,道德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

汪曾祺深入亲近大自然,并且怀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以至于把事物观察精细到如明察秋毫之末,所以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事物描画得活灵活现。汪曾祺笔下的事物维妙维肖,表面上看写的是一个个事物,实质上是以事物为依托,渲染了氛围,让人深切感受到本文的主旨“夏天”和作者对夏天发自内心的喜爱。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文章一开头开门见山,直接写出夏天早晨给人带来的舒适感,同时引出下文“令人舒服”的具体内容描写。段末再次反复,是为了强调突出夏天早晨的舒服。这样又凉爽又清新的的夏天,谁能不喜欢呢!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这来个“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那样的肆意凉爽的夏天,一下子迎面扑来。“乌猪子过江了”这用的是俗语,却传神地描摹出了乌云遮月的情形。

这里先是搬来竹床放井里,接着躺,最后是躺着看月亮看云彩。这样动静相衬,既有工笔细描,又有疏勾轮廓,让读者一下子就走进这夏夜纳凉的情境中了。

可见,汪曾祺善于从细微之处见真知,立意深远,观察细腻,又颇具文采,再辅之于丰富的情感,自然妙笔生花。

汪曾祺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曾说过:"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能使人感情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你狠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口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这句话尤为打动我心。

这便是我从《夏天》中拆解的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写作的基石,千古文章,立意为上,于细微处见真知见功底。

二、写作手法

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散”。没有故事,没有时间,没有景致,甚至没有描写的主要对象进入作品的。首先是夏天的一种感受,“夏天的早晨真舒服,”接着分别描写接着是桅子花、白兰花、珠兰、牵牛花、秋葵、凤仙花、马齿觅、狗尾巴草、益母草、淡竹叶、“万把钩”、‘巴根草”、“臭芝麻”,然后是西瓜、香瓜、昆虫,共六种花、七种草,三种瓜,两种虫和乘凉看月华的感受。

乍一看很庞杂,但你细细看去,确实如此的可爱又有趣。“夏天”是作品的主线,也是作品的中心、灵魂和“神”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特点在《夏天》中体现得何其突出!但作品散到在1 100个字中写了这么多事物而无主要描写对象,则实为少见。这种写法很像一部电影记录片。记录片往往围绕一个主题,摄取一些事物,让若干镜头积累而成整篇文章。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

描写栀子花,先写栀子花区别于别的花的地方,是六片花瓣。由于花香味浓郁,茎秆粗大而为文雅人所不取。

最后一句以拟人化的语气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

这简直是平民在骂人时的口吻,让人忍俊不禁。读到这里,你也会感叹:原来散文是可以这样写的!

这是在描写栀子花的心理活动吗?

这是在阐述作者本人自己的观点:虽然我看上来粗粗大大、平平庸庸、不婀娜多姿又如何?但我就是要这样香气袭人,香个痛痛快快!这是一个朴实的平民化的灵魂,也是我们大众保留真我,想做一回自己的愿望。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

这里描写巴根草,先写巴根草易蔓延,接着写蔓延的姿态且草茎强劲,颇有画面感。然后写了一个童谣。唱着童谣,你眼前就会浮现出一片绿茵茵巴根草的场景。这个童谣,作者小时候一定常唱,才会记忆犹新,顺手拈来。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这哪里是在写散文?简直是在给我们普及农村生活常识嘛。

这些无论花草,瓜果和昆虫都是夏天才有的文章,在叙述这些事情中,过多的运用了俚语,使读起来更加口语化。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够把活生生的生活图景呈现在读者面前。

活、生动,就是最大的文采。

蝈蝈,我的家乡叫做“叫蚰子”。叫蚰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咶咶咶咶”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

这里是在描写蝈蝈吗?你有给蝈蝈喂过辣椒吗?喂过鸭梨吗?当读到此处,谁都不觉会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们自己童年的情形。作者在以这样的形式真切地怀念着自己的童年。夏天在汪曾祺的笔下是舒服、清新、充满活力的,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这也是夏天最富情趣的一笔。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最传神的笔调。——叶圣陶

我真的很佩服汪老对人世的洞察,事故的天真有趣。他的文章如一股清风,扫清我们脸上的阴霾,带来了久违的平和和欢愉。

这就是我拆解文章的第二点形散神聚、咏物抒情。平中见奇,淡而有味。

三、语言

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语言。尤以白描见长,别成一家。他笔下的事物不是淡色素描,就是工笔细雕,从不用浓墨重彩把人物嵌进油画里。

1.文中语言多口语化。

文中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这种语言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结合。几乎所有的草都有俗称、别名。把凤仙花叫“臭咸菜”,把苍耳叫“万把钩”,蝈蝈叫“叫蛐子”,香瓜叫“羊角蜜”梨瓜叫“奶奶哼”,有时甚至直接用别名代替了本身,例如“巴根草、臭芝麻”。

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在描写梨瓜时以极简练的语言来了个特写。尤其是介绍“奶奶哼”的时候,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读到这儿,谁都会忍俊不禁。

王安忆说,汪曾祺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

这篇散文中大量采用了地道的方言,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倍感亲切。

2.文白相杂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描写西瓜时,这段文言文和大白话掺杂在一起,有种淡淡的幽默感,。“以、之、皆、吾”这些文言词语的使用与口语相应成趣,让读者不禁莞尔一笑。

“连眼睛都是凉的,”这是夸张,也是移觉,把西瓜纳凉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又用“黑籽红瓤”与”白皮白瓤白籽“来借代不同的品种。事物的形象是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进行对比描写得出的,用最精炼的语言,让读者望文生义,体会深刻。

为什么那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日常口语,一熔入汪曾祺的笔下,就有了一种特别的韵味呢?秘密正在于此。

沙时新说:“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

3.擅用修辞

文章前面罗列出各种花都大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最幽静的是珠兰,而牵牛花短命;秋葵也命薄”生动形象又富有情味。

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这里描绘秋葵的颜色“瓣黄,心白,紫晕”这三种颜色都是淡色系的,给人朦胧的感觉,带着些飘渺。“风吹薄瓣”写出了秋葵的弱不禁风,秋葵的楚楚可怜形象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梨瓜,大如拳,…;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

这里用牛角来比喻香瓜的形状;用拳头来比喻香瓜的大小;用虾蟆来比喻香瓜的颜色。非常贴切传神,让读者不觉就心领神会。

4.文章多用短句

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一泻千里。戛然而止,画舫笙歌,骏马收缰,可长则长,能短则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使用语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水和面粉本来是两不相干的,多揉揉,水和面的分子就发生了变化。写作也是这样,下笔之前,要把语言在手里反复抟弄。 ——汪曾祺

文中用两个字,三个字就简简单单,又明确地摹画出了事物的形态特点。

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其臭无比,很难除净。

这样简洁明快的语言,瞬间让花草都赋予了生命,生动而鲜活。

这就是我拆解得到的第三点,锤炼语言要善用短句和修辞,要学会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来将笔下的生活,变得真实生动又鲜活有风骨。

结语

杨青曾评价汪曾祺说:“这样一个集文、字、画、诗于一身的文人雅士,又通俗得那么优雅温暖,真是个异数。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代表着的中国大夫这个稀有品种也彻底绝种。汪曾祺的文章不浮不滑,有一种生命的温暖,他一直在,而且一直滋养着一代代人。错过汪曾祺是你们自己的损失。”

现代生活光怪陆离、世界日新月异,节奏也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其实慢一点,欣赏一下身边的美,静下心来,体味深藏。也许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恐怖作文 我的玩具作文 我的幸福 作文 作文大纲 约定作文 作文我想对你说 我的幸福作文 勤劳的作文 三年级下册的作文 跑步的作文 作文批注 作文300字四年级 日常生活作文 乒乓球作文 逆境作文 英语作文七年级 后悔的作文 动物园的作文 青春600字作文 分手作文 励志作文素材 的自述作文 的那一刻作文 作文好题目 展望作文 母亲节 作文 作文好的开头 初一下册作文 沙滩作文 成长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