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贵州省水城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2020-11-26 07:55:01
相关推荐

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平坦宽阔,一家家扶贫工厂拓宽就业门路,一张张笑脸随处可见……走进贵州省水城县2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处处呈现和谐气象,65643人正开启美好新生活。

挪穷窝,斩穷根。近年来,贵州省水城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以“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建设为抓手,用心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实现“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平安稳定、精神充实、就业充足、生活便利、内外相融”目标。

安身:配套设施“软”“硬”兼顾

伴着艳阳,走进水城县海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人晒着太阳,聊着家常;孩童荡着秋千,追逐嬉戏;妇女一边刺绣,一边哼着彝族山歌……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

“要不是易地扶贫搬迁,哪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搬迁户高树香乐呵呵地说。高树香的老家在水城县杨梅乡台沙村,未搬迁前,交通不便,没有产业,日子过得很艰苦。如今,高树香一家不仅住上漂亮的景区房,还解决了就业,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娃娃读书就在家门口,办事购物出门就能解决,很方便。”今非昔比,高树香很开心。

水城县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硬指标与安置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安置点公共服务功能,让搬迁群众直接感受到变化、便利;搬迁点的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和超市、广场、便民服务窗口等公共服务和生活设施都是标准配置,所有安置点均设置户籍管理、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社区服务等一站式服务窗口。

在水城经济开发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隔三岔五会举办各类培训教育活动,促进社区内外团结和睦。从比德镇中心村搬来的肖祥芬,就参加了几期家庭美德培训。“在这里培训,让我学会怎么跟家人、邻居和谐共处。”肖祥芬表示。

水城县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道德讲堂、凉都妇女夜校等平台,在安置点开展感恩、道德、文明礼仪、家庭美德等软环境教育培训,并结合春节等传统节日以及祭山节、火把节、彝族年等特色节庆活动,组织搬迁群众开展文体活动,增强搬迁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此外,安置点还推选一批威望高、素质好的群众调解邻里纠纷,适时召开院坝会,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建红白理事会、邻里互助组、居民议事会等组织,形成搬迁群众相互帮助、相互关照、同舟共济的良好风尚。

目前,水城县搬迁点工会组织、妇联组织已全部成立,团组织已成立11个,建成凉都锦绣坊24个、凉都妇女夜校15个、“青创汇”阵地5个、“四点半课堂”6个、日间照料中心1个、儿童活动中心8个、图书室阅览室14个、广播室13个、文体活动室15个、乡愁馆2个。

安稳:“一户一人”稳定就业

“搬迁群众都会经历由刚刚落户的兴奋期到就业生活的焦虑期,相较于普通农村,搬迁点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难点在于如何实现贫困家庭的有效就业。”水城县县长赵庆强说。

“工厂就在家门口,能打工赚钱,还能照顾家里,挣钱持家两不误。”说起搬迁后的新生活,正在水城经济开发区永都鞋业上班的刘正凤满脸喜悦。

今年46岁的刘正凤是水城县蟠龙镇坝子村的建档立卡户,2018年6月,举家搬到水城经济开发区安置点后,她参加了缝纫班培训。如今,她在家门口的扶贫工厂找到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工资。“有了稳定收入,生活会越过越好。”

搬迁前,水城县提前摸底、谋划就业服务,采取“组织安置、自主安置、委托代管”三种模式解决搬迁群众的生活就业问题。按照安置点全覆盖要求,建设就业服务所,精准统计用工和就业需求,采取“易扶搬迁+产业园区+就业”模式,为搬迁劳动力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就业创业服务。目前,累计对搬迁劳动力开展岗前就业技能培训9005人次,稳定就业12954人,基本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在200户以上安置点,普遍设立人社服务窗口,通过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搬迁群众、周边企业岗位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周边产业岗位优先聘用搬迁群众、社区公共服务岗位优先推荐搬迁群众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通过开展丰富的老年活动,如手工、合唱、快板等帮助老人融入社区,对于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开发交通安全员、绿化、护路、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解决50岁到70岁及弱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要是没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我们现在还在老家愁温饱,哪能过上今天这种好日子。”今昔对比,海坪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搬迁户梅毕长满脸喜悦。梅毕长老家在杨梅乡台沙村,搬迁之后,被聘为海坪彝族风情小镇保洁员,每月工资1700元。梅毕长还利用景区惠民政策,在海坪彝族风情小镇租下一间30多平方米的门面,在做好保洁工作的同时,还做起售卖洋芋、凉粉及各种饮料的小生意。

梅毕长的幸福生活,得益于海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新管理模式。该安置点引进县平台公司盘活资源,鼓励搬迁群众以房屋面积入股公司,由经营公司改造为特色实体店、小旅馆、小作坊经营,所得利润按比例分红,共同打造家庭旅馆23家100个床位,仅2018年消夏文化节期间就实现家庭旅馆旅游接待人数1050人次,实现经营收入8.17万元。

如今,在海坪安置点,通过采取引进企业解决、鼓励创业扶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等,解决就业1525人,度假区内就业518人,引导外出务工就业938人,引导自主创业69人。

安心:公共服务贴心便民

“原来住半山腰,房是土墙房,土路坑坑洼洼,喝的是露天水,种的是荒坡地。做梦也想不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马路宽敞,吃水不愁,用电稳定,去社区办事也方便。”赵音写说。赵音写是从杨梅乡台沙村赵家寨组搬迁到海坪安置点的首批群众之一。

同样是首批搬迁贫困户的安信书,被安排到野玉海景区的舞蹈队里,旅游旺季为游客表演传统彝族舞蹈。“以前生活条件差,土地石漠化严重,能吃饱饭就算不错了。”安信书说。

公共服务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重中之重。水城县生态移民局负责人介绍,搬迁群众多来自深山区,原住区域交通极为不便,水电、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条件较差。因此,在安置点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对吸引并稳定搬迁群众至关重要。

在水城海坪安置点,除日常生活必备的医院、学校、超市以外,还规划有“微田园”项目,村民可在指定区域种地,出产的时令蔬菜,卖到景区酒店和餐馆,村民可从中获益增收。这个项目让原有土地流转的村民,可以重拾种瓜种豆的乡村生活。

农民转化为市民,不简单。要从小事、琐事耐心抓、持久抓,小到开锁、开煤气、开电视、叠被子等,都要手把手示范,要让搬迁群众感到温暖,克服心理上的不适应,还要及时提供转接服务,帮助解决搬迁群众孩子的就学、落户等问题。现如今,水城县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宜居乐业,处处可见幸福生活众生相。

水城县移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易地扶贫搬迁是集中解决边远地区贫困群众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比较好的方式。搬迁安置点的规划设计要切合农村实际,以满足百姓生产、生活需求为主,预留后续产业发展空间。安置点的水电、交通、医疗、教育、商贸等配套设施要齐全,便于彰显搬迁前后公共服务差异。(郭坤 刘久锋)

来源:农民日报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人生的作文 独处作文 磨砺作文 烤鸭作文 星火作文 作文梦想400字 值日作文 禁毒的作文 批改英语作文 身边人的作文 千字作文 旅行记作文 奋斗作文结尾 秋天英语作文 考研英语模板作文 我喜欢的动物的作文 友谊的英语作文 学会作文800字 作文赶集 描写心情的作文 最好的自己作文 写水的作文 机器人英语作文 漫画老师的作文 传承文化的作文 家的幸福作文 人的作文300字 家乡作文200字 作文猜猜他是谁 努力奋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