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散文︱彭仁满:河泊潭——汨罗的祖先

2020-11-27 19:25:01
相关推荐

文∕彭仁满

因为屈原的关系,汨罗与汨罗江成为家喻户晓的称谓,大家都知道端午龙舟从此地发源,龙舟竞渡从此而流传到全国、全世界;大家却不知道汨罗名发源于河泊潭,汨罗江泛指后,河泊潭名更少为大家所提及。

为什么说河泊潭是汨罗的祖先?以下三个方面完全可以说明河泊潭与汨罗的深厚渊源。

汨罗江诞生在河泊潭

实际上河泊潭是历史公论的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具体地点,是汨罗水也是具体的汨罗地,所以河泊潭是历史上民众、文人、官吏最早吊念、纪念屈原的地方,后人对河泊潭的称谓先后出现过汨罗、屈潭、屈原潭、罗渊、汨罗渊、故渊等众多称谓,成为千古汨罗江名始称地;汨罗江于此成为屈原独立拥有的“一江千古属斯人”的河流。但后人误读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汨水源流”说,特别是汨罗县名产生后,汨罗江得到泛指,一直到了江西。河泊潭这个真正的汨罗、汨罗江地被很少提及。大家遗忘了河泊潭才是研究屈原在汨罗江活动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地方。

据清《湘阴县图志》记载:八十五里,河泊潭、在鸭舌港西北,见《洪武册》,一作“河步獭潭”。据盛弘之《荆州记》:罗县北带汨水,西流注湘,去县城三十里,名屈原潭。《水经注》:汨水又西为屈原潭,即罗渊也。又西径汨罗戊南,西流注于湘。今河泊潭,距古罗城三十里,正古屈原潭也。

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历史公论?这要从汨和汨罗是如何产生的背景来进行研究。

查阅词典字典,汨都是指的汨罗、汨罗江的字眼,并没有作其它地名和其它用途的解释。在相关历史史料之中,最早的汨字出自屈原沉江前的绝笔之作《怀沙》“浩浩沅湘,分流汨兮”。明确说明汨是湘水分流,河泊潭在屈原沉江前叫罗汭、罗渊,屈原沉江后,“因汨在罗,故曰汨罗”所以叫汨罗,按罗人的说法是哀屈原而取的特定的纪念屈原的水名,河泊潭这个沉江地所以叫汨罗。

汨罗名影响中华得益于汉代两位做大作家、历史家的文章。

首先是贾谊最早在《吊屈原赋》中写“侧闻汨罗”“自沉汨罗”将河泊潭名为汨罗,其后司马迁在史记《贾生屈原列传》中写屈原“自沉汨罗”,首见于国史,可见河泊潭一直被古人称为汨罗也就是汨罗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载:“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他在解说汨水源流说的过程中,特别说明此水经过罗城后叫罗水,罗水经过玉笥山后到屈潭(河泊潭),到了屈潭才叫汨罗渊,再经过“汨罗(江)”至磊石山。所以汨罗江是河泊潭至磊石山这一节河流,认定了贾谊、司马迁的汨罗地理定论。

许慎《说文解字》:“汨,长沙汨罗渊,屈原所沉之水。”东汉以此说收藏典籍,《康熙字典》添《一统志》注释:“汨罗江名,在湘阴县北十里。源出豫章,流经湘阴分二水,一南流曰汨水,一经古罗城曰罗水,至屈潭复合,故曰汨罗,西流入湘。”《明史地理志》(下)记载:“又北有汨罗江,汨水自平江县流入,分流为罗水,会於屈潭,西流注湘,谓之汨罗口。”这就说得相当明白,汨罗江是汨水、罗水在河泊潭复合(实第二次汇合)后才叫作汨罗江。

在屈原的时代,河泊潭是重要的航运之地,罗国水上交通要道。长沙到平江、江西,江西、平江入洞庭,都必须从此而过。这儿也是罗国移民及后人捕鱼为生的重要场所。

罗水、汨水在这里汇入汨罗江。沉沙港在这儿成为汨罗江支流。

春夏涨水季节,一片汪洋,成为湘水、洞庭湖的一部分。屈原在《河伯》一诗中写道:“冲风起兮橫波”,“波滔滔兮来迎,鱼隣隣兮媵予。”实际上就是描写这里的景象,其写作地点就在这一带。后人为纪念屈原,命此地为“汨罗”“屈潭”“故渊”,因在罗地之故又名“罗渊”,因汨罗江在此地之故又名“江潭”,因为众多船泊之故,又称河泊潭。贾谊、司马迁、颜延之、杜甫、韩愈、李白等很多文人墨客都来此凭吊过屈原,也就是说中华诗坛中的诗祖、诗圣、诗仙都在河泊潭这个汨罗点上接通了灵魂,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汨罗名成为屈原文化最核心的一个文化符号。

据清《湘阴县图志》记载,千多年前,因为汨罗江成为出入洞庭湖最重要的航道,为商旅聚散之地,有过渔街市之称。1958年汨罗江尾闾围垦工程以后,由于河流改道,这一段河道便成了内河,真正历史意义上的汨罗江,在此默默无闻,成为一个思考着的哲人,正如屈原本人一样。

1981年汨罗县人民政府将这里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刊碑立石以志,碑文曰:“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目睹楚国危亡,痛不欲生,遂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在此处怀石投江殉国。”近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当地群众集资,在此铺设了麻石码头和小路,并新建了怀沙亭和河泊潭广场,成为大家端午节期间凭吊纪念屈原的重要场所。

汨罗庙首建于河泊潭

《湘阴县图志》:案,唐天宝七年,敕所在忠臣自傅说而下十六人,置柯宇致祭。长沙郡楚三闾大夫屈原,梁开平元年,封屈原昭灵候;宋元丰五年,改封忠洁侯;元延祐五年,加封忠洁清烈公。《拾遗记》: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水经注》:罗渊(河泊潭)北有屈原庙,庙前有汉太守程坚碑记。《一统志》:汨罗庙在县北汨罗江上,庙旧在南阳里,即今翁家洲也,后徒建公悦围北。濒江,数毁于水。乾隆二十一年知县陈钟理徒建玉筒山上。另记:三闾祠在县北六十里汨罗江(河泊潭地)者,相沿为汨罗庙。乾隆二十年,知县陈钟理改建玉笥山上,有《重建三闾祠记》。案,唐太和二年,有蒋防《汨罗碑记》;粱开平元年,有萧振《三间庙记》,宋淳裕八年,有胡哲《经理汨罗庙记》;崇祯二年,有元致和元年,有刘行荣《重建忠洁清烈公庙记》;明嘉靖二十年,有戴嘉猷《重修汨罗庙记》;崇桢二年,有余自怡《重修汨罗庙碑记》。祠右有女媭祠一,在县城,旧名曰行祠。明嘉靖二十二年知县梁汝壁重修,临湘罗奎有记。案,罗记称:祠旧在广照祠,宋、元以来巳失其址。是祠之建,在宋以前旧志所称磊石山行祠、临泚市行祠,今并废。

屈学专家龚红林先生在《屈原庙与屈原精神的传承》一文中中考证汨罗江纪念屈原的营造历史时说:“据最早的文献记录最迟在后晋时期,《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载:天福二年(937)夏五月“丙辰……磊石庙旧封昭灵候,进封威显公。”

“磊石庙”就是三闾大夫祠,原来最早建在屈原管理区磊石山上。河泊潭为汨罗江头,磊石山为汨罗江尾。建设屈原农场围垦时磊石山正中东面的山坳里就有一龙王庙,就如南阳寺一样,这应该是磊石庙的旧址地,解放后在此设立磊石小学,50年代未围垦屈原农场时拆除。

很清楚地说明河泊潭北岸最迟在南北朝前就建过屈原庙。可见磊石山的屈原庙又移建到了河泊潭,其原因无文献记载,也就不好猜测。

河泊潭是屈原沉江殉国地,在汨罗江中心之点,又是汨罗始名地。汨罗庙建在汨罗是天经地义之事。所以南阳寺、公悦垸、玉笥山的“汨罗庙”名屈子祠,河泊潭地才可直接运用汨罗庙名。

《唐蒋防汨罗庙碑记》记载:“太和二年春,防奉命宜春,抵湘阴,歇帆西渚。”这是方位,他来到的是西渚,河泊潭就在罗城西湘水之渚。“俗以三闾投汨水(汨罗江)而死,所葬者,招魂也。尝所憾焉。案,《图经》:汨(汨罗江)冬水二月夏九尺,则为大水也。古之与今,其汨不甚异也。又楚人惜三闾之才,悯三阊之死,舟驰楫骤,至今为俗。安有寻常之水,而失其遗骸哉?安有不睹其骸,而知其《怀沙》哉?”明确所写的是汨罗江,他认为汨罗江不是寻常之水,对“失其遗骸”就是屈原墓不见表示怀疑。他又认为“愚则以为三闾魂归于泉,尸归于坟,灵归于祠为其实。”所以对汨罗庙修复表示了极大关注。“案,梁开平元年,楚王马殷请封屈原昭灵侯,遂新其庙,为之记。”此记就是如此原因而写的。接着他描写了汨罗庙复修后的情况:“规圆矩方,上栋下宇。华棂锦簇,将日曜而月晖;彩槛带萦,或龙盘而兽走。飞檐鸟企,瑶砌砥平。灵官与鬼将争趋,海若共波神并侍。阴风瞑起,应朝泽国之灵;落月春深,但哭巴山之鸟。前依积水,回压高邱。占形胜于一隅,奠馨香于万古。”

而《宋经理汨罗庙记》详细记载了汨罗庙的地形地貌。其文记云:“县北六十里为汨罗江,原之正庙、故冢在焉。”说明汨罗江的寺庙为屈原的正庙,而罗水南岸屈子祠、还有磊石山的行寺当时都是作为副庙的。其地理位置“两山对峙,一水萦回,是为汨罗。其右为庙,其左为冢。”河泊潭是贾谊、司马迁所名汨罗地,水也是汨罗水,这个“是为汨罗”指的就是沉江地,而河泊潭东西有两山对峙之形态,考其地形至今如此,一目了然,说明汨罗庙正在河泊潭处。

有专家认为汨罗庙是在公悦垸北(河市晒尸墩),但从《湘阴县图志》公悦垸区域图包括了西边河泊潭前香炉湖、正北狄湖南岸、茨塘湖东北南岸线,说明河泊潭同样在公悦垸北部;而晒尸墩在茨塘湖东北,其北面之水是罗水(湾河)没有“汨罗”不说,据《湘阴县图志》水利志记载,公悦垸围垦在明代,宋代时这儿是水域,说明此地明前一直为低岗之地,无任何山之记载,只有丘和湖堤,出现对峙之山是根本不可能的。今玉笥山的屈子祠移建于清代,也没有两山对峙之地理形态,不会是宋代所建汨罗庙旧址地。清前各朝代文献中记载有寺庙的明确地点三处:磊石山、河泊潭(故渊),南阳寺(翁家洲)。所以玉笥山不可能是明代前建设有关纪念屈原寺庙的地点。

《元重建忠洁清烈公庙记》记载:“祠产甚丰,为南阳寺僧所据。”所以这句只能说明南阳寺的僧人跑到汨罗庙来了。《明重修汨罗庙记》:“嘉靖辛丑春,拜官斯邑,凡再阅月,始克修祀事于汨罗。”这个汨罗指的是地点(河泊潭)也是汨罗庙。“适有以南阳僧舍,数多所宜拆毁,请相去甚迩。遂发公帑馀金,命邑幕袁宪董其役,募夫徙建。”说明这次迁建的是“南阳僧舍”而不是汨罗庙。不然不会出现后面的记载:“凡为门、堂总若干楹,稍加涂饰,焕然一新。”如果迁建的是汨罗庙如何做到仅仅“稍加涂饰”就让其“焕然一新”?重修与重建应该是两个不同概念,此庙记正好说明是重修而不是重建,明代的汨罗庙还在汨罗河泊潭处。不然稍后的《明重修汨罗庙碑记》不会说“三闾故有祠在汨罗”。

《水经注疏》卷三十八记载:“又《异苑》长沙罗县有屈原自投之川,山明水净,异于常处。民为立庙在汨潭之西岸侧,盘石马迹尚存,相传屈原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汨潭就是河泊潭,地理位置说得相当清楚。《方舆胜览》卷二十九记载:“祠庙三闾庙,屈平沉沙之处,曰汨罗江……”所指地点也在汨罗(河泊潭)。

另据《湘阴县图志》记载:“三闾祠在县北六十里汨罗江者,相沿为汨罗庙。乾隆二十一年,知县陈钟理改建玉笥山上,其《重修三闾大夫祠记》中记载“甲戌(乾隆十九年)(1754)春奉天命来今湘阴,公余访三闾沉渊故处,旧有祠,为湖水浸啮,垣瓦仅存,榱桷将圯。”“沉渊故处”就是河泊潭这个屈潭之地,跟《水经注》的记载是一致的,也说明汨罗庙一直在河泊潭存在着,这不是巧合。陈钟理后有感:“今仅一专祠,顾任其颓败不振,微特非所以妥忠魂,亦非所以振人心而厚风俗也”,正是这个考虑,就听从了乡士意见迁屈子祠到玉笥山。

清《湘阴县图志》在汨罗书院字条中明确记载:“刘行荣《汨罗庙记》:‘庙东仍创斋居,为庖舍供膳享。’是书院,旧建汨罗庙东。有南阳古市,有万岁潭。《楚南水道考》:‘凤凰台下万岁潭,相传赵宋先人水葬于此。因名。’”从“凤凰台下万岁潭”来看,河泊潭就在凤凰台南岸,所以汨罗庙建在河泊潭是有文献记载支持的事实。

在汨罗庙迁移到玉笥山改名屈子祠后100多年,平江人士李元度在河泊潭再重建屈子庙,一为纪念屈原,二为平江商人提供中转货物站。此庙在文革中被毁。

这些记载说明从汉到明清都有纪念屈原的相关寺庙建在河泊潭处。河泊潭南岸有个古地方名叫香炉湖,就是这儿有寺庙祭祀屈原而得名的。

汨罗山首名在河泊潭

汨罗山在河泊潭之东山,又名烈女岭。因为河泊潭名汨罗之故,汨罗江在此始称,故史称汨罗山。

汨罗山多次见于《明史》《清史》地理志名胜内,但没有标具体地址,而今作为沉江地的凤凰山却不见任何记载,说明被汨罗山取代。《明一统志》八记载屈原墓“在汨罗江与原庙相对碑额题曰三闾墓”。说明是与汨罗庙相对的,也就是说在河泊潭东山。《大清一统志》三十六卷有地理方位记载:“汨罗山,在湘阴县北七十里孤峙汨罗水中。玉笥山,在湘阴县东北七十五里。”而汨罗实际说的是沉江地河泊潭。《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记载:“玉笥山,在县北七十里,汨水西流经其下,有屈潭,亦曰罗渊。屈原放逐自投于此。隋置玉州,盖以山名。其相连者曰汨罗山,以下临汨罗江也。又磊石山……”说汨罗山临汨罗江,而河泊潭东山正好是是经周家垅跟玉笥山相连之山,大约汨罗江东北一里路的地方。充分说明汨罗山就是河泊潭之东山。汨罗山南临汨罗江东临罗江(汨水),才会出现《通典》之上罗江之记载:“罗江有屈原冢、上有石碑,文曰:‘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馀字灭矣。”《宋经理汨罗庙记》中记载:“县北六十里为汨罗江,原之正庙、故冢在焉。”“两山对峙,一水萦回,是为汨罗。其右为庙,其左为冢。”

而屈原冢所在地,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所以汨罗山也是其中之一。今人将罗山附会为汨罗山,加上屈原十二疑冢民间传说的作用,已经家喻户晓,好像那儿真的叫汨罗山一样。但此“汨罗山”没有任何历史文献依据。

《湘阴县图志》重立楚三闾大夫墓碑记记载:同治六年,黄世崇撰。案,《通典》:屈原冢,有石碑曰:“楚放臣屈大夫之碑。”乾隆二十二年,邑人王邦翊建立,墓碑题曰:“楚左徒三闾屈大夫之墓”。至是世崇仍复唐碑之旧,而记文特辨正疑冢之误,以俗传屈原疑冢二十四或曰十有二;又沿《招魂》而葬之说,谓家旁有宋玉、唐勒招魂台,盖多出士人之附会。《通志》及《明一统志》纪载甚详,汨罗山为今烈女岭,亦非解地,历二千馀年并无疑冢之说,不足辨也。

此记载说明汨罗山上无十二疑冢之说,说明将罗山叫汨罗山是后人附会。对烈女岭的记载《湘阴县图志》凤凰局中有三处记载:“其南,楚塘、烈女岭等处,曰楚塘团”“东,烈女岭,界徽山团。” “西有烈女岭、图经谓之汨罗山。”说明西边的烈女岭才是汨罗山,与《纪要》记载一致。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左徒屈平墓在县北七十一里”,这里的“县”是指当时湖南湘阴。这是现在可查的最早的关于屈原墓的记载。清乾隆《湘阴县志》载:“汨罗山在县北七十里,汨罗江出其下,上有屈原墓。”明《一统志》载:“屈原墓在汨罗山上。汨罗山即今烈女岭,在汨水(汨罗江)东北。”清《一统志》亦载:“屈原墓在汨罗山”。河泊潭是历史所公论的“正古屈原潭”,也就是说是正古汨罗江处。充分说明汨罗山是河泊潭之东山,也说明屈原真墓还在汨罗山(河泊潭东山)。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故城,在县东北六十里……玉笥山,在县东北七十五里……屈原冢,在县北七十一里。”今十二疑冢在故罗城对岸,为东北方位,明显与此记载正北不符,河泊潭就在湘阴县治的正北方位,说明屈原冢完全靠近了河泊潭。从这个记载的方位来看,罗山十二疑冢不但方位不对,距离也不对。说明十二疑冢并没有屈原墓。实际上罗山上墓葬经考古专家论证,为古罗国贵族墓,所以罗山不叫汨罗山。真正的汨罗山是河泊潭之东山。

据当地老人介绍,在河泊潭东山之地有座古墓名尚书墓,很有可能这才是真正的屈原疑冢,等待考古专家来论证。

[责编:姜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端午节周记400字作文 在突破中前行作文600字 被自己感动作文600字 有什么真好作文500字 文明在我身边作文400字 那段温暖的日子作文600字 我的好朋友作文300字三年级 我最喜欢的植物作文400字 热闹的春节作文450字 过年的味道作文800字 六一儿童节的作文150字 社会实践活动作文600字 有你真好作文600字初一 两只狗照镜子漫画作文 含羞草作文400字左右 我的自传作文600字初中 我敬佩的一个人500字作文 仙人球三年级优秀作文 我为自己鼓掌作文400 风景这边独好作文400字 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分析 快乐的六一450字作文 第一次走夜路作文400字 my resolutions作文 我学会了坚持作文600字 我的读书故事作文600字 我喜欢的小动物作文300字 去游乐园玩的作文400字 一件什么的事作文400字 800字作文优秀大全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