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文学照亮我的人生」赵志峰——我和文学的宿命

2020-12-08 23:00:01
相关推荐

我和文学的宿命

文/赵志峰

1

文学之于我,是一种恩赐。

我生于1964年。永远记得那盏煤油灯,以及昏黄的油灯下那个慈眉善目的老人。我伏在姥姥膝头,听她给我讲故事。我是在姥姥大量栩栩如生的口头民间故事陪伴下度过童年的,那应该就是文学给我的启蒙。而上学期间跟随做老师的父母住校,他们闲暇时候常常捧读小说的情形,则让我感到读书是一件美好快乐、妙不可言的事情。或许正是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我从10岁开始读长篇小说、20岁开始文学写作,一直坚持到现在。可以说,文学贯穿了我的生活。文学能吃么?能穿么?常有人问。我听着,忍不住笑了。是啊,文学确实不顶吃,不顶穿,在某些人眼里,它一文不值。可是,在我看来,它是超越了吃穿的东西。它让人充实,让人宽容,让人善良,让人思想,让人增长生活的勇气,其丰盈的深刻的滋养,无法尽言。诚然,我们的生活里不仅仅只是需要文学。然而,如果离了文学,我实在是想象不出我们的生活会有多么黯淡无光,会有多么贫乏无味。文学的光芒是一种令人新生的东西,它日积月累、潜滋暗长,给予你的营养,你一生受用不尽。

2

1984年,我进入县里最红火的企业,捧上了铁饭碗。第二年,我便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工友一起组建文学社,创办《小荷》文学油印杂志。我们不仅自己动笔写,还轮流读同一部作品,看完尽兴交流,并且积极采访厂里的文学前辈,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另外,积极参加县里文联、文化馆组织的文学创作活动。正是在那时候,余华、池莉、苏童、刘恒、刘震云、阿城、贾平凹、莫言等人及其作品进入了我的视野并对我产生重要影响。遥想当年,时代大气候是一个原因,青春的年纪,虎虎有生气,又是一个理由。那份对文学的信任和挚爱,显而易见。

常常能见到的是几本杂志,《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小说选刊》,《钟山》,还有《小说家》。通过这些杂志,陆续知道了那些人,那些作品。范小青的《杨湾故事》;池莉的《你是一条河》;张贤亮的《肖尔布拉克》;刘恒的《狗日的粮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阿成的《年关六赋》;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莫言的《红高粱》;洪峰的《瀚海》……一一数来,每个名字,每个作品,都有着那时候独有的气息,都含蕴着时光的味道,都有着初次与自己相遇所带来的惊喜。那份沉浸于忘我阅读状态下的安然自得;那份超越阅读本身的长远记忆,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味。而今,我发现,经历时光的淘洗,他们还是他们。他们依然不逊色。这便是质地纯正的缘故。

读不够的感觉。每次在书摊上遇到、浏览那些名字,心里就不一样。只要目录上有自己“认可”的名字,这本杂志就注定要跟上自己走了。这种感觉是多么好。那些名字绑架了我。我情愿被绑架。十分开心地密切配合了这样的绑架。每一次绑架,都是一次成功的心理沐浴过程。那些名字与那些作品,水乳交融,互为一体,密不可分。真的,无法将他们分开。所以,一旦想起来,就是一起想起来。谁,写的什么作品。哪个作品,是谁写的。这根本上就是一个整体。当然,认可只是自我的,属于一己的,不能成为铁证,但是,个性化,单独化,纯正化,很关键。含金量很关键。这便是意义——纯正的意义;独立的意义;长远的意义。

为此,我怀念,那闪烁着熠熠华光的八十年代的每一天——

它们不朽。

我想说,从我进行文学创作开始,就是一贫如洗的底层人之一,中间历经种种生活的困顿不堪,至今难说条件多么好,甚至在生计所迫频频奔波于数个打工场所,以致时间等因素制约下,上网写作的基本条件都不敢让人恭维,但是我从来不曾放弃,永远都在随机写下心里的点滴,不为其他,就是求得一种与世界与他人的沟通和对话。

三十多年过去,与我一起组建文学社团办油印杂志的,至今还在通过写作与世界对话的,只有我一个人了。但我并没感到孤单,因为这个世界上类似的人太多了,足以抱团取暖。正如一位朋友所说,人生确实不同,但是心里的希望大致相同。希望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只要心里有,就有;只要坚持,它就能照亮你的人生。

3

上世纪90年代,我遭受到重大考验。要么是所在企业不景气持续放假,要么是因为自己的身体频频出现“红灯”被迫请假休养。尤其是在1995年,前半年就花光了家里积蓄,用来治疗自己的胃病,另外还累下几千元外债。没有工作的妻子在家照料年幼的儿子,万般无奈,我强撑病弱的身体,先在厂基建队和泥拌灰、拉砖挖坑搬水泥,一干就是四个月。然后,到卫生队打扫厂区马路,又是四个月。这样,我基本上没时间和心情读书写作,但还是抽空写了一些文稿陆续寄出,以求得心理上的慰藉。出乎意料的是,就在1995年年底,我的一组散文《父爱礼物走夜道儿》在湖北《槐荫文学》发表,1996年春,忻州市文联主办的文学季刊《五台山》杂志发表了我的小说《春日故事》。收到样刊不久,我接到了厂部让我到供应科报到的通知。生活向我展示出其蔚蓝的晴空,灿烂的微笑。在我潜意识里,这些散文和小说的发表,可谓老天爷给予我的特别嘉奖。那种自心而生的快乐,一辈子难忘。从此,生活困顿与精神压力同时得以消解,我的人生命运发生重要转折。精神上的新生不言而喻。而其中蕴涵着的因果缘由,我一再想起,一再感念。

4

2002年,迫于生计,我辞职外出打工。利用工余,我陆续接触了王小波、杜拉斯、普鲁斯特、图森、格里耶、福克纳、卡尔维诺、昆德拉、乔伊斯等人的作品,从此,我的文学视界得以拓展,文学在我眼前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受这些作家的作品影响,我做了“文字触角”系列文本探索,诸如《黄金叶》《搁置》《姐姐》《李彩霞》《静水流深》等小说,都是这方面的收获。它们无论是发表还是获奖,都有别于之前的作品,是我力求寻找文学写作最大的发展空间的努力。2015年,成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可谓对孜孜不倦走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的我一个最大的鼓励和鞭策。

无论经历什么,文学都没有远离我。我真切地意识到了一种宿命,我和文学的宿命。长年读写,浸淫于文学之中,究竟为了什么?你能获得多少与你的付出相匹配的价值?文学与生命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你为什么会喜爱文学?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不会喜爱文学?在生活如此困顿的情状下,你还一条道走到黑,是不是有些犯傻?……曾经多次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感触良多。地坛之于史铁生,有着微妙的意味。正是在地坛的那些年,史铁生得悟了生命的辩证意义,获得了心灵的强有力支撑。那个“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以及园子里的各色人等,构成了丰富的意象群。而史铁生凸显于生活表层之上的那些对人生、对世界彻底的思考与觉悟,让人豁然开朗。

文学的勃勃生机注入的活力,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有文学存在,生活的味道就不同。每个人可以随心所欲选择任何生活样式,有无文学均可,对我而言则不同。有了文学,我的生活就变得生机盎然,否则,索然无味。让我彻底放弃读写,放弃对文学的热诚仰望,犹如抽离了我的思想,剥夺了我的想象,把我放置于冷漠、荒芜、偏僻、黑暗、窒息的境地,那是会要命的。人生不仅仅是需要温饱,还需要思想,智慧,趣味,这些,文学可以给我。

诚然,文学不能养活我和家人,靠读书写作解决温饱肯定不行。但是,读写生活已然成为我生命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文学的指示性、启迪性、超越性、完善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没有谁能像文学一样让我成为这样一个我,一个在文学的路上不懈求索的我。精神的我与物质的我之重大不同,正赖文学所赐。是文学让我与众不同,让我焕然一新。上天创造了我,父母养育了我,文学重塑了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摘抄作文大全 感悟大自然800字作文 关于水灾的作文 游神仙居作文 雨后景色作文 描写海豹的作文 意外的收获满分作文 脸作文 我的中秋节作文300字 坚持自己的立场作文 摘杨梅作文400字 内心的呼唤作文 朋友作文300字 感谢妈妈的英语作文 温州乐园作文 真实的自我作文 跨进十二月作文 2019年全国二卷作文 我真想笑作文 在合作中成长作文 看图写作文一年级下册 我有一个梦想高中作文 以小见大优秀作文800字 三年级语文300字作文 作文我的发现450字 新疆的四季作文300字 向青春致敬作文 作文我最喜欢的一件事 快乐的暑假作文500字 作文回忆往事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