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武汉市部分学校2022~2022学年度高三起点质量检测

2020-11-21 15:40:01
相关推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播中,需要关注社会、项目本体、传承人、受教育对象等四个方面。把握好这四个方面,可以更有效促进非遺教育传播工作。

社会环境对非遗生存至关重要。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是群体拥有,因此在非遗教育和传播中,要重视对社群环境的阐释,研究非遗和生态的关系,有机整合社会文化资源。

对传承人的保护,一直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其目的在于让传承人向社会展示以民众生产生活为中心的优秀传绣文化实践。传承人积累了与项目相关的丰富知识,并具有继承和创新能力,在传承非遗方面积极性高,是非遺教育和传播领域最好的老师。充分发挥传承人影响力,使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教育责任,在传播过程中还能带动非遗项目保护,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具有可持续性。

受教育对象也是非遗教育中必须重点关注的维度,因为没有社会受众和群体基础,非遗就失去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兴趣维系是非遗教育的一大特征,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受众制定课程体系能够极大激发受众兴趣,使其乐于参与实践活动,可有效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我国非遗项目量大面广、情况多样,非遗教育常常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甚至跨机构进行。目前,我国的非遗教育在不同层面得以广泛开展,正是得益于多方良好的合作。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曾在2019年举办过一场以“国家级非遗——山西静乐剪纸”为主题的非遗教育展览,采用静态展览和剪纸教学同步进行的方式,每天安排传承人为中小学生现场教学,并配合剪纸类亲子绘本阅读,整个展期等同于一次剪纸现场培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至关重要,而非遗教育和传播的实质就是以非遗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当下,推进此项工作需要更多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需要更多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以传逆非遗内在价值、培养新生代传承人群和激发文化自觉意识。这是全社会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李珊珊《非遗教育该关注什么》)

材料二:

做好顶层科学设计是非遗教育突围解困的重要前提题。

首先,要明确非遗教育在非遗保护中的关键作用。非遗项目的挖掘申报、非遗传承人推荐评选、非遗知识的宣传普及、非遗展演的组织开展、传承人进校园等环节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这与非遗教育的主要目的还存在一定差距。非遗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展示宣传、知识普及、技艺传承,使全体学生知,部分学生会,以此为专业技能的学生精。非遗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专业精通的非遗传承人。因此,非遗教育应该独立出来,并加以政策明确和制度强化。

其次,要明确非遗育主体和政策导向。我国《非物质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因此,做好非遗教育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非遗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什么?非遗教育的资金来源在哪里?这些问题不解决,非遗教育只能停留在热热闹闹的作秀,时间长了,后续传承人才匱乏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待更充分地承担非遗教育的主体责任。

最后,要调动跨界为量共同致力非遗教育。众所周知,非遗教有是跨界教育,教育、人社、文化、行业、财政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国家层面,必须秉持倾斜性、开拓性、创新性的宗旨,有针对性地制致策法规,让应该加盟非遗教育的各方明确各自责任义务,做到积板投入、主动服务。

(摘编自于日锦、张崇福《非遗教育:突破红火背后的困局》)

材料三: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曾采用访谈、问卷和现场考察等方法,对上海10个区的15所学校15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你以哪种方式参加非遗活动?”这一问题时,选择“参观场馆或者展览”的占59.22%,选择“参加体验活动”的占53.42%,选择“看电影或者电视”的占47.42%,而选择“阅读书报”和“边学边玩”的分别占38.13%、33.17%。这说明学生更多的是喜欢以互动体验式的方式参与非遗活动,这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十分吻合。而互动体验是数字技术的长项,且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让更多人参与其中。00后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数字化对他们而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们对网络、数字技术有天然的亲切感。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专业2014级学生田芳洲曾做过《剪纸在当代大学生中普及度调查分析》,其中有一个数据很能说明当代大学生是如何获取非遗信息的。该问卷通过网络发布,对国内部分大学生进行线上调查。调查数据显示,选择“网络媒体”的占51.89%。可见,超过一半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非遗信息。网络媒体是大学生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客户端的黏性加大,这种获取信息的习惯比例,或者说学生借助手机了解非遗的比例越来越高。

(摘编自陆建非、刘蕾《数字手段助力非遗教育进校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遗教育和传播要重视社群环境和社会生态,有机整合社会文化资源,这是因为所有的非遗资源都具有明显的群众性。

B. 开展非遗教育要使全体学生知,部分学生会,以此为专业技能的学生精,实现这一目标要靠顶层设计给予政策和制度保障。

C. 中心任务不明确、资金来源无保障的非遗教育只是热热闹闹的作秀,这是非遗教育主管部门缺乏主体意识、不作为导致的后果。

D. 00后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数字化对他们而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网络媒体是他们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视社会环境的研究,保护传承人的积极性,关注受教育对象的特点,设计优质的非遗项目,就能做好非遗教育和传播工作。

B. 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的非遗教育主题展览,让非遗传承人与受教育对象充分互动,体现了兴趣维系,有效达到了文化传承的目的。

C. 非遗教育是跨界教育,学校是非遗教育主体,人社、文化、行业、财政等各界要在相关法律的指导下积极投入、主动服务。

D. 互动体验最能激发中小学生参与非遗活动的热情,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也与数字技术打破时空局限的优势密切相关。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符合非遗教育活动要求一项是( )

A. 某市文化馆与市一中合作,邀请多门类的非遗传承人为学生们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并指导学生体验与操作。

B. 某职业技术学校邀请国家级非遗刺绣传承人为全体学生开设非遗文化讲座,并指导刺绣专业学生练习针法技艺。

C. 某市教育局举办抖空竹比赛,发动教师、学生及公众泛参与,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评委,媒体全程报道。

D. 某校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要求每班出一期与京剧相关的板报,学唱一段京剧名段,并举办京剧名家图片展。

4. 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内容和论述方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 非遗教育应该如何体现“以人为中心”?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 B 2. A 3. D

4. ①论述内容上,材料二侧重阐释非遗教育顶层设计的具体内涵,材料三侧重阐述非遗教育如何利用数字技术;②论述方法上,材料二主要运用事理分析的方法,材料三主要运用事实(调查数据)论证的方法。

5. ①重视对社群环境的阐释,研究非遗和生态的关系;②做好顶层设计,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③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影响力,推动非遗教育进校园;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依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重视互动体验,善用数字技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种题,必须要仔细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去文本中筛选、比对,注意防止命题人常见的逻辑陷阱比如:偷梁换柱、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等。题干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错在“所有的非遗资源都具有明显的群众性”,这种说法太绝对。原文是“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是群体拥有”,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大多数”是这样,不等于“所有的”都如此。

B项,表述正确。

C项,“非遗教育主管部门缺乏主体意识、不作为导致的后果”的说法不符合原文,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原文材料二是说,“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待更充分地承担非遗教育的主体责任”,也就是教育主管部门不是没有主体意识,没有作为,而是还不充分。

D项,“网络媒体是他们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有张冠李戴的嫌疑。选项中“他们”指的是参加《剪纸在当代大学生中普及度调查分析》的部分大学生,并不一定全是“00后大学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需要整体把握文章,然后带着选项仔细和原文比对。题干要求选择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项,“就能做好非遗教育和传播工作”的表述太绝对了。原文材料一的表述是,“把握好这四个方面,可以更有效促进非遺教育传播工作”,也就是把握好四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工作,但绝对不是一劳永逸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做这种题要在吃透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仔细推敲琢磨选项的表述和原文的表达之间的差异,最后做出合理的判断。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内容,选出不符合非遗教育活动要求的一项。

D项,某校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要求每班出一期与京剧相关的板报,学唱一段京剧名段,并举办京剧名家图片展。这一活动,不符合非遗教育活动的要求,原因是“非遗教育活动”需要关注社会、项目本体、传承人、受教育对象等四个方面。而该项并没有“非遗教育活动”的核心主体——非遗传承人,所以这个活动不符合非遗教育活动的要求。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论点和论证方法及分析比较能力。做这种题,平时要认真领会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或论证结构等。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内容和论述方法上有何不同? 从论述内容来看,材料二侧重于论述首句“做好顶层科学设计是非遗教育突围解困的重要前提题”,指出非遗教育顶层设计的具体内涵;材料三,主要讲网络媒体是大学生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客户端的黏性加大,这种获取信息的习惯比例,或者说学生借助手机了解非遗的比例越来越高。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材料二,主要是采取并列论证,以“首先”“其次”“最后”为逻辑事理标志,层次清楚地阐释顶层设计的内涵。材料三,通过举例子,从详实的数据角度,讲上海师范大学的两个调查,从而说明网络媒体是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

【点睛】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1.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

2、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题干,看是否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

3.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4.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相互对照。

5.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积累,快速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流的方向

陆梅

我是到建德才意识到眼前的新安江就是我曾在桐君山上眼望的富春江,也是二十多年前在大学做毕业设计时和同学们登六和塔爬凤凰山,在山顶上看到的钱塘江。江面宽阔浩渺,没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但见江水独往来,真真的山高水长。新安江一富春江一钱塘江,说的是同一条江,它源头在皖赣交界山脉,流经安徽休宁、黄山、歙县及浙江淳安、建德、桐庐、富阳、萧山……一路奔腾,最后汇入杭州湾,东流入海。

此行若不是去新安江水电站,不是因为一场台风急雨滞留在梅城街巷,可能我对这条河流印象不会这么深切。在崇山峻岭间蜿蜒奔涌的江河太多了,每一段都锦峰秀岭,云海苍茫,青山妩媚。而桐庐、富阳段的富春江,因为严子陵和黄公望,几乎成为中国山水的一个象征。它是一条江,也是一个传统,是地理的,也是人文的。这个意象太强大了,多少后來者路经此地,或潜隐于此,或由此走出,都试图以与古人对坐的心情来读懂一条江,来安放自己的生命乃至时间和命运。富春江就是中国文人的乡愁,一再被现代人诠释。由此而丰盛的对山水的书写,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山水在中国人的世界里有一和寄放,是可以寄放我们的性情和自在的精神故乡。

此刻我站在这条江上游,新安江畔。江水如蓝清澈,水面波光点点,若是雨后或早起时间,还能梦幻般感受“白纱奇雾”景象。白纱也是白沙,建水电站前,这里有个渡口和小渔村叫白沙渡。新安江水电站就架在这片山岭间。这个传说中“新安在天上”的水电站,并没有我预想中波澜壮阔。站在它面前,我也感受不到“一滩又一滩,一滩高十丈”的视觉落差。它大部分用于发电,兼及灌溉、防洪、航运、旅游、水产养殖等多种效益。河流奔腾不息,只为两岸子民。

我脑海里漫过一个个从唐宋走来的歌者,李白、刘长卿、孟浩然、杜牧、范仲淹、陆游……他们都在这条江上留下过诗文,这些诗文成了今人礼赞这片山水最理想的范本。“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孟浩然的看见,“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是杜牧的看见,“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是李太白的看见,说的都是新安江。我在三层甲板上仰看云天时,友人脱口吟出伟大诗人的名章佳句。

一场急雨把我带到河流腹地,梅城就是新安江的腹地。我在桐庐桐君山上的那年原计划访梅城,车开到钱塘江大桥时,一场大雾流沙般袭来,浓雾瞬间笼盖四野而改变行程,和她失之交臂,此刻却是一场大雨让我滞留梅城。我躲到屋檐下,一个转身,和一列玻璃柜子照了面,黯然陈旧的一家烟纸店。晦暗柜子里躺着一包包纸烟和本地产牙膏肥皂蚊香电池风油精之类日用品。旧门面旧杂货,店主打着赤膊坐在朝里的小板凳上看电视,小彩电正播着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也是上世纪产物——扑面都是七十年代照相馆里的彩色定妆照。时间在这个小店里突然停顿下来,记忆被唤醒,我彷佛看到自己的童年。

我站在一段城墙上远看,梅城地形揽山抱水,汤汤新安江和南源支流兰江在城下汇合流入富春江。这位置被称作“扼三江”,确然是新安江腹地。在老街上走过,一些亭台楼阁和商贸的影子可见,城门码头牌坊和巷弄布局也可辨,都曾是水运繁华的见证。明明藏风得水条件独特,梅城的时间却像是停摆在上世纪,为什么?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建德县城从梅城迁到白沙。叫白沙渡的小渔村发展成今天我看到的灯火璀璨的新安江城,年轻人陆续在新城安家,梅城慢慢撒空。

可事情好像也没那么简单。府前街两边店门林立,一些新时尚正慢慢渗透着古城生活,有的徽派老建筑门头已被修复。是不是要不了多久,这里又会重现一个新古城?我在欣赏古城安静朴素、对岩旧店铺感到亲切时,古城人是否真的安然于它的黯淡?如果我不是一个偶经此地的过客,而是生活其中,会安然于落后时代,让生活继续保持小时候的样吗?

梅城作为水运交通枢纽,担负过江船交织熙来攘往的码头重任。当河流不再是交通物流要道时,河流被彻底解放,不堪重负的泥沙垃坂得以清理疏通,它变得清和轻,它重又焕发活力。这是河流的重生。河流浩浩汤汤,从源头到海洋,大地万物生生不息,河流是见证者参与参与者和推动者。

河流的方向,终究还是家园的方向。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点明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严子陵、黄公望与富春江的渊源,说明富春江的与众不同——它“几乎成为中国山水的一个象征”。

B. 文章认为富春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照亮了中国古代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C. 文章写“我”没有感受到眼前的新安江水电站具有传说中的“新安在天上”的磅礴气势,内心产生巨大落差,不禁对此行感到深深的失望。

D. 文章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水运物流逐渐衰落,河流经历了从水上商业之路转向生态文明之路的“解放”“重生”的过程。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总体介绍新安江一富春江一钱塘江的源流关系,既展示了这条江宽阔浩渺、山高水长的自然风貌,也为下文的叙写作了铺垫。

B. 文章不仅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描写新安江,还介绍了新安江水电站在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生态保扩等方面的贡献,以此体现河流的伟大。

C. 文章引用唐宋歌者的名章佳句,借助文学意象来描绘新安江的奇山秀水,进一步丰富了新安江山水的审美意蕴和历史文化内涵。

D. 文章有意将“我”二十多年前的新安江之行与现在的行程联系起来,通过跨越时空的讲述,让读者更加全面地感知新安江山水的秀美。

8. 本文写的是河流却用大量篇幅描写古镇梅城,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 作者说:“河流的方向,终究还是家园的方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①梅城位于河流的腹地,写梅城可以更加直观地揭示河流与家园的密切联系.②梅城是受河流影响的典型样本,写梅城可以引发读者对河流及家园变迁的深入思考,进一步深化文章主旨。

9. ①河流奔腾不息,为两岸子民造福,家园因河而生。②河流是万物生生不息的见证者、参与者利推动者,家园因河而变。③河流寄寓了中国文人的乡愁,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C项,“内心产生巨大落差,不禁对此行感到深深的失望。”表述错误,由原文第三节“站在它面前,我也感受不到“一滩又一滩,一滩高十丈”的视觉落差……只为两岸子民。”可知,并非产生心里落差,而是没有感到视觉落差,而且本文没有对此行感到深深的失望。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项,“文章有意将‘我’二十多年前的新安江之行与现在的行程联系起来”表述错误,由本文第一节“我是到建德才意识到眼前的新安江就是我曾在桐君山上眼望的富春江,也是二十多年前在大学做毕业设计时和同学们登六和塔爬凤凰山,在山顶上看到的钱塘江。”可知,作者并非是有意将二十多年前的新安江之行与现在的行程联系起来。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段的作用。

此题学生主要分析大描写古镇梅城的段落的作用。首先找到该语段,在文章第五段“一场急雨把我带到河流腹地,梅城就是新安江的腹地。……时间在这个小店里突然停顿下来,记忆被唤醒,我彷佛看到自己的童年。”然后分析其作用,一是从段落本身来看,揭示和家园的联系,二是从文章的主题来考虑,可以引发让读者对家园的变迁思考与感悟。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本题,要求理解“河流的方向,终究还是家园的方向”,首先,我们要抓住“家园”这个重要的词语,再考虑“家园”与“河流”的关系。一是因为有了河流,家园才赖以生存;二是家园在变动,家园因河流而变迁;三是从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来分析,也就是精神家园。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

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矩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上遂释於。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出公家宫线、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遗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共真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教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是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B. 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C. 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D. 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康是南京市的古称,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

B. 行在,即“行在所”,意为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C. 金字牌,古代传达朝廷紧急命令时用的凭证,一般为木牌朱漆金字。

D. 儒生,原指古代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成为读书人的通称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

B. 辛弃疾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他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只带很少的人马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最终张安被朝廷公开处决。

C. 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攻击诬陷,积极招兵买马,千方百计经营谋划,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工程。

D. 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超在武夷山游览,并写了《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家哭泣察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

14. 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怎样)回复朝廷呢?

(2)(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囤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人问斩。”

14. 原因: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建议:①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百姓,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②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则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时”指当时,做“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的状语,排除A、D;“幕属”指部属,做主语,“不从”是谓语,“幕属不从”句意完整,排除C。

本句的意思是: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靠这些粮食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粮船分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提升一级职位。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往的多是海内名士。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错误,两处“建康”均指现在的南京市。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C项,“在皇上的支持下”错误,由原文“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以及“弃疾受而藏之”可知,皇帝后来并不支持建造军营建设工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得分点:

(1)缘,依据;归朝,归顺朝廷;期,料到、料想;何以,以何,用什么。

(2)榜,张榜;榜通衢,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通衢榜”,意思是在大街上张榜;粜,卖米;籴,买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辛弃疾奏疏中的话“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可知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再依据奏疏中所说“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可知辛弃疾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要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百姓;依据“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可知辛弃疾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要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则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今济南)人。金国皇帝完颜亮去世后,中原地区英雄好汉纷纷起兵。耿京在山东聚集了一支队伍,辛弃疾担任掌书记,就劝耿京下决心南下投宋。耿京命令辛弃疾奉上表书归顺宋朝,宋高宗当时正在建康慰劳部队,召见了辛弃疾,对辛弃疾进行了嘉奖,接纳了他们,并且用节度使的印信和授官凭证召见耿京。恰逢张安国将耿京杀害而投降金国,辛弃疾回到海州,和大家商量说:“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怎样)回复朝廷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以及忠义人士马全福等直接冲向金军大营,张安国此时正与金国将领们开怀畅饮,辛弃疾当着众将的面将张安国捆绑而归,并将张安国献给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辛弃疾当时年仅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盗贼接二连三在湖湘境内作乱,被辛弃疾全部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官污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重视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要告诫州县,以惠民安抚平民百姓为本,(官吏中)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检举查办小官吏来应付成例,而自己想办法为掩饰过失找借口。”皇上下诏嘉奖他。皇上诏命辛弃疾筹建军队,于是他修建营垒,招纳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战马铁甲都备齐了。筹办建军的耗费以上万计算,辛弃疾善于经营调度,事情都能立即解决。

有人禀报皇上说辛弃疾聚敛财富,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辛弃疾当天就停工。辛弃疾接到金字牌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责令监管工程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军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冶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皇上于是消除了心中的疑虑。辛弃疾被任命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安抚使,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囤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人问斩。”

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干的人,根据各地实际借给他们钱财物品,等到领运官府回买的粮食,(借出的钱物)不收取利息,约定月底把粮食拉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靠这些粮食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粮船分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提升一级职位。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

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往的多是海内名士。他曾经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写了一篇《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当时“伪学”正遭严厉禁止,朱熹的门生故旧竟然没有一人去为他送葬。辛弃疾写了一篇祭文,前往朱熹家去哭他说:“你是不朽的人,万世传名。谁说公死,你让人敬仰虽死犹生!”

(二)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注]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末,当时安史叛军气势正盛,国事艰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裴迪送客时看到早梅开放,想念杜甫并寄赠一首诗,本诗是杜甫对裴迪的答谢之作。

B. 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C. 颔联紧承“动诗兴”,具体写裴迪送客的情形,寄寓了作者对裴迪没有自由的同情。

D. 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

16. 尾联中说“朝夕催人自白头”,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思念友人。从诗歌的颔联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暮年之伤。诗人由“伤岁暮”而引发人到暮年的感伤。③思乡之愁。诗人唯恐梅花会引发乡愁,实际上表达了自己羁旅思乡的愁绪。④忧国忧民。国家正处于战乱的困境,诗人面对动荡的现实感伤时世,忧国忧民。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

C项,“寄寓了作者对裴迪没有自由的同情”错误,诗歌颔联是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所以,颔联表达的是与故人心心相印的情谊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回答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可从诗歌内容入手,分析作答。①思念友人。颔联“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是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颔联想象裴迪对着雪中梅花想到诗人,表达的是与故人心心相印的情谊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②暮年之伤。颈联中“幸不折来伤岁暮”一句中的“伤岁暮”三字,表现了诗人的人到暮年的感伤。

③思乡之愁。“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是说幸而你未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我面对折梅一定会乡愁撩乱、感慨万千的。可见颈联还体现出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绪。④忧国忧民。尾联“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表达一年一度梅花开放,时间流逝,诗人渐渐白发,体现出对时光流逝,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结合注释“时值安史之乱”,可见诗人离开家乡是因为安史之乱不得不漂泊他乡,这些愁绪都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诗人面对动荡的现实感伤时世,忧国忧民。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思念友人、暮年之伤、思乡之愁、忧国忧民是诗人“白头”的主要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证积累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并不是起笔便开门见山地提出“十思”,而是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天下安定的基础。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晚秋时节江流及峰峦的壮美。

【答案】 (1). 故不积跬步 (2). 无以至千里 (3). 思国之安者 (4). 必积其德义 (5). 千里澄江似练 (6). 翠峰如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

解答情境试题时,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可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应注意重点字词:跬步,至,澄,练,翠,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

(选自《迟子建散文》,有改动)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手表上的时间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

B. 巨大的太阳翼能低速转动,而带动其转动的是一个“小关节”——太阳翼驱动机构。

C. 密云水库是京城百姓最依赖的“大水缸”——北京人每喝三杯水,就有一杯来自这里。

D. 高精度服务是北斗的一大特色,精度控制在5厘米内——这还不是北斗的“极限”。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文中句子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B 19. ①句中将白发比作明丽的雪线,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头发和雪线的形状相似,白发和白雪色泽相似。

20. ①改句为普通的常式句,比较平淡;文中句子将“严厉而又古板”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挂钟的铁面无私。②文中句子与下文的“充满温情”衔接照应得更紧密。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道题重点考查破折号的使用。

文中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A项,表声音延长。

B项,表解释说明。

C项,表语意间的因果关系。

D项,表语意转换。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这道题重点考查比喻修辞手法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文中句子是“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两个方面的相似性:一是色泽相似,句中本题时“白发”,喻体是“雪线”,两者在颜色上相似,都是白色的;二是形状相似,“白发”和“雪线”在形状上相似,都具有细密的特点。本句将“白发”比作“明丽的雪线”是抓住了两者的相似点,所以此句的修辞使用很合适。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比较这两个句子发现,首先从句式结构分析两者不同。原句是采用短句,把“家长”的修饰成分“严厉而又古板”从句中独立出来,是为了强调“家长”的特点,突出“它(挂钟)”具有铁面无私的特点。相比之下,改写的句子把修饰成分“严厉而又古板”直接放在“家长”的前面作定语,这就成了一个长句,也是一个普通的常式句,语气上就显得比较平淡,不能突出强调挂钟具有铁面无私的特点。

其次,从衔接的角度分析两者不同。原句与下文的“充满温情”衔接照应得更紧密,而改句在语意的衔接上不太紧密。所以,从以上两方面看,还是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支付宝除了作为平台出资外,②超过100万以上的店家也加码发券,③而包括招商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也加入到消费券发放,④出资为其用户提供消费券翻倍的服务。⑤由于此次消费券活动报名不设门槛,⑥店铺再大也能报名,⑦因此有1000万小店主主动报名,⑧其中超过一半小店是首次参加消费券活动。

【答案】(1)序号:①:修改为:“除了”放到句首。(2)序号:②:修改为:掉“超过”或“以上的”。(3)序号:③:修改为:句末加上“行列”或“阵营”。(4)序号:⑥:修改为:“再大”改为“再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掌握六类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本题,①句语序错误,“除了”应放到句首;②语义重复,去掉“超过”或“以上的”;③成分残缺,句末加上“行列”或“阵营”;⑥语义错误,“再大”改为“再小”。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面对病毒的入侵,如何加强人体的“防御力量”一直是科学家和大众关心的重要问题。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上海大学魏滨实验室合作研究,发现细胞内的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下调机体先天免疫抗病毒感染的功能与机制,阻断这个酶的活性可以显著增强人体免“卫士”——巨噬细胞来清除寨卡病毒、流感病毒、疤疹病毒等多种病毒的“战斗力”。该研究为抵抗新发或高致病性病毒的感染提供了新型药物靶点,将有助于开发抗病毒感染的新药。相关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免疫》在线发表,相关发明已申请专利。

【答案】①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大学合作研究,发现阻断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的活性可以显著增强人体免疫力。②该硏究有助于开发抗病毒感染的新药。③论文已在线发表,发明已申请专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这道题可采用先查找关键句,再删减次要信息,最后连缀成简洁流畅的句子。注意有字数限制。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上海大学魏滨实验室合作研究,发现细胞内的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下调机体先天免疫抗病毒感染的功能与机制,阻断这个酶的活性可以显著增强人体免‘卫士’——巨噬细胞来清除寨卡病毒、流感病毒、疤疹病毒等多种病毒的‘战斗力’”概括为:国科学院与上海大学合作研究,发现阻断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的活性可以显著增强人体免疫力。

“该研究为抵抗新发或高致病性病毒的感染提供了新型药物靶点,将有助于开发抗病毒感染的新药”概括为:硏究有助于开发抗病毒感染的新药。

“相关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免疫》在线发表,相关发明已申请专利”概括为:论文已在线发表,发明已申请专利。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趋强盛。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站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有专家认为,2030年前后,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但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仍然“靠天吃饭”。与此同时,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披露,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率达38%,校园中的浪费现象也比较普遍。反对浪费,提倡节俭,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强盛与节俭”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节俭是国家强盛的法宝

我国自古就以节俭为美德,《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周易》提出“俭德辟难”之说,《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古人认为能否做到节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在现在社会,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费的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节俭作为一种美德,还是要大力提倡的,因为节俭是国家走向强盛的法宝。

自古就有许多帝王在刚开始创业时,就提倡节俭爱民,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戴,但后来他们逐渐放弃了节俭的作风而一味的追求安逸享乐,结果招致了自己的灭亡。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开始励精图治,勤俭有加,击败各个敌手称帝。但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每天在宫廷上用重金请人表演,演得好,用重金封赏,并且整天大肆兴建乐宫,乐队,造成黄金流失,最终导致部下作乱,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乱之中。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有感于这段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可见,不节俭,一味奢侈浪费,足以灭亡一个无比强盛的国家。

中国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规劝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司马光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他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的。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商纣用了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制。所以,坚持节俭要有自律能力。

现在人们似乎淡漠了古人的教训,大肆的奢侈浪费。据上海能源管理部门统计,按平均每户家庭有15瓦特的耗电量计算,上海480万户家庭在白天高峰时就增加了2.5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一台电脑的待机能耗30瓦,如果上海15万机关干部下班后都不关掉电脑电源,仅此一项,就将每天增加4500千瓦的用电负荷,倘若加上企事单位的电脑待机浪费,数字十分惊人。长此下去,即使我国再强盛,恐怕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从俭,保持节俭的优良传统,这才是我们国家能够强盛的法宝。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是一道给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综合材料,以“强盛与节俭”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写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趋强盛;第二部分重点写在我国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并提出反对浪费,提倡节俭的观点。综合两方面看,材料表达的内容是国家的强盛与节俭分不开,节俭是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法宝;反之,铺张浪费则会使国家由强盛走向衰亡。考生可以把握住这一点,从节俭对国一个家强盛的作用谈起,或从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国民的节俭说起,写出一篇以“强盛与节俭”为主题的文章,从而形成自己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增强自己积极建设祖国的爱国激情。

立意:

1.国家的强盛与国民的节俭密不可分;

2.节俭是国家走向强盛的法宝;

3.一个不节俭的国家,必然会走向衰亡;

4.戒奢从俭,国家才能强盛。

素材:

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务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2.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也把节俭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以节俭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他在生活上坚决反对奢侈浪费。有一年,他被贬黄州,俸禄减少,这给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渡过困境,它不仅辞退了身边所有的仆人,而且自己更加节俭,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份完整详细的开支计划,把所有的收入和手边的钱都集中起来,然后将这些钱分成十二份,每月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天只用一份。他就是这样“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度过了难关。“君子以俭德辟难”,苏东坡就是这样做的。

3.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比如尧。尧特别关心民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是自己的过错。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正是由于尧在事业上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成为一位圣贤。

4.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

5.在毛主席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穿过20多年、已补过73次的睡衣。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次提出给他换一件新的,他都执意不肯,直到逝世前夕,他老人家还是穿着这件补丁缀补丁的睡衣。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老人家首先倡导不吃肉、不吃水果,常常是几个烤芋头就是一餐饭,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1962年夏,他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结构层次:

文章题目“节俭是国家强盛的法宝”直接亮明观点,揭示主题。开头引用名句,指出节俭对国家强盛的重要性。之后,运用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事例进行证明,事实论证非常具有说服力。接下来从忧患意识说起,论证节俭要有自律能力。文章还联系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引人深思。最后,扣题结尾,再次点明节俭是国家强盛的法宝,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那次我陶醉了作文 与人为善作文600字 小学作文我的朋友 没有水的日子作文 消防演练作文 菊花的样子作文 快乐的星期天作文200字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作文 我的读书生涯作文 英语作文提建议 二年级关于玩具的作文 我心爱的物品作文 我正开启未来作文600字 诗歌形式作文 什么的力量的作文 无锡南禅寺作文 自由与规则作文 小学生写信作文 诚实最珍贵作文 大学英语作文怎么写 写人作文方法 作文我眼中的 考研英语作文看谁的 人与自然作文300字 关于运动会的作文怎么写 消防安全作文350字 守护生命之源作文 作文校园里的桂花树 我的经历作文600字 四年级作文写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