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诸子百家对战争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看法 其中儒家是如何伦兵的?

2021-01-03 03:35:01
相关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频仍的战争几乎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贵族官僚,还是士人平民,都要面对战争,深受战争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战争者不仅仅局限于兵家人物,其他诸子也站在各自政治、哲学的立场对战争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可以看作是先秦兵家军事思想在诸子范围的扩大和延伸,也可以看作是诸子对先秦兵家军事思想的补充和完善。

先秦其他诸子论兵,既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个性,又体现了春秋战国的时代共性,是我国兵学文化和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儒家对于兵家是如何伦兵的吧。

儒家论兵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战争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们论兵既有学术相承的一致性,又各有自己的特色。

1.孔子论兵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强调以礼乐治国、以德服人,主张珍惜民力、不夺农时。卫灵公向孔子咨询战阵之事时,孔子答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有人根据这一段话,认为孔子完全反对战争,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研究孔子的战争观,不应拘于一隅,而应全面地综合地考察。

孔子的基本战争观是,不主张以武力解决争端,但也不完全否定战争,而是主张对战争持慎重的态度,不轻言战争。《论语》说:“子之所慎:齐、战、疾。”齐者,斋也。孔子把战争与斋戒、疾病相提并论,慎重对待。孔子也不谈论“怪、力、乱、神”之事。所谓“力”,就是武力,就是兵事。

这些都符合孔子“仁”的核心思想。撇开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军事伦理特性,不论什么样的战争,都是残酷的,都有大量的人员伤亡、城池的毁坏、物力财力的消耗。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与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相矛盾,是孔子不轻易言“战”的根本原因。

孔子虽然慎言战争,但并不否定一个国家具备必要的兵力。《论语●颜渊》有一则子贡问政的话: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日:“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段话表明了孔子的兵力观。孔子认为粮食充足、兵力强大、取信于民是治理国家的三大法宝。这是正确的。但是,孔子认为取信于民可以凭空建立,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假如老百姓没有饭吃,假如没有足够的兵力,取信于民从何谈起呢?

所以《管子●牧民》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精神意识总是建立在物质经济基础上的,这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没有物质作基础,信又从何谈起呢?当然,我们不能用今天的唯物主义思想苛求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

孔子的兵力观是以其仁、义、礼、信作为归宿点和出发点的。由此,孔子不重勇力,反对逞匹夫之勇,而特别推崇通过谨慎地使用谋略以成事,也便在情理之中了。子路曾经问孔子说:“子行三军,则谁与?”

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里虽然表明孔子自己不愿做空手打虎、徒步过河、有勇无谋的匹夫,而要做谨慎多谋的智者,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战”的一般看法一抑力尚谋。

孔子慎言战争,但不是不言战争。他从“仁”的角度出发,主张教育人民,认为只有经过教育才可以投人战斗:“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当然,孔子所说的“教”偏重于仁义教化,而不是军事训练。孔子言“戎”,目的也是为了强调“仁”的作用和“仁”的重要。因而,孔子真正要说的仍然是“仁”,而不是“戎"。

2.孟子论兵

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倡导王道,反对霸道,倡导德治,反对武力,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仁者无敌”,提出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战国中后期,兼并战争非常激烈,战争规模空前扩大,惨烈程度不断加剧,这在《孟子》一书中有很生动的反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目睹这种现实,认为战争的发动者是“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并由此提出对战犯量刑处置:“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孟子继承孔子“教民”的思想,“教民”主要指道德教化和仁义感化,而不是武力征服。

《孟子正义●告子下》记载孟子反对善于用兵的慎子出任鲁国将领的一段话:“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日:‘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慎子是孟子的弟子,善于用兵,但孟子却反对他为将,而主张以仁义教化人民,而不是以杀伐得志于天下。

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并对其作用进行夸大,认为仁人无敌于天下,可以无往而不胜,甚至认为“以至仁伐至不仁”会流血很少,甚至避免流血,而怀疑《尚书》所载武王伐纣流血漂杵的史实。

认为以仁义之师征伐有罪之国,会受到人民的欢迎,会被认为是去端正他们的国家,而用不着交战便能取胜:“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这也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思想。只有仁义之政而无强大的兵力作后盾,要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不可能的,只会自取灭亡。

孟子反对国君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善于布阵、善于作战,认为一且有这种心理就是大罪过,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要“人和”,就必须实行仁政,把国力的强大与否归结于是否“得道",是否行仁政。

但是孟子也不是反对一切战争,他反对的是非正义的战争,而肯定吊民伐罪的正义战争,说:“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孟子把“仁”的作用夸张到不切实际的地步,似乎“仁”是治理国家和战胜敌人的万灵之药。

实际上,“仁”的提出恰恰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缺少“仁”,因为缺什么才提倡什么。这也是儒家企图对当时的社会进行补救的一个反思,说明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不仁。

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并不是孟子多么迁腐,而是当时的社会缺乏仁义,充满暴力、邪恶、血腥、战争、动乱,而使孟子等智者对禹、汤、尧、舜、周公时代的仁义礼乐社会极具向往之情。

参考资料:《论语》

作者简介:本文系作者品春爱历史的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300字写景 作文读书笔记 梨花作文 励志作文题目 去海边作文 经历作文600字 亮点作文 描写景的作文 牛人作文 关于游戏的作文 中考作文多少分 作文快乐的一天 快乐时光的作文 关于精神的作文 历险记作文 给我的启示作文 高中作文500字 写景400字作文 写景作文300 400字写景作文 语文满分作文 写人作文开头 初三作文题目 草原作文 600字写景作文 朋友作文500字 爆笑作文 曹操 作文 爱国作文题目 600字作文写景